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精品暂存>>“甲申”剧变的思考

主题:“甲申”剧变的思考
发信人: henrysheng(映雪)
整理人: aaaachi(2004-12-24 08:38:21), 站内信件
“甲申”剧变的思考
今年是甲申年,上一个甲子(六十年前)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奇文,毛泽东读了沉思感慨,审视历史鞭策未来;代表蒋介石的民国文人发文大骂这篇文章是煽动亡国的阴谋基调,同是一样的历史,由于不同的主观意识,变成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点。

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年是历史无法回避的惊天动地的变局,崇祯皇帝被外忧内乱搞得焦头烂额,北京内城破后,自吊于煤山;李自成则意气风发地登上大雄宝殿,建立了大顺政权,可是农民起义军缺乏长远的战略胸襟,捣鼓了四十天就被清兵赶得匆匆下台;最后的胜利者是顺治皇帝,在他勇谋绝伦的叔叔多尔衮的征伐下,中原成了满人的江山,三个月之间,中原风云突变,大明——大顺——大清,皇朝的更迭终于在满人手里安定了下来。

明朝的颠覆是迟早的事情,看看有明的皇帝,除了开国的几个还勉强算英主外,其他的真是蟹蟹不如,千奇百怪,不过亡国的崇祯是个例外,不单是他自己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明朝的遗民都几乎评价历史待勤政的崇祯菲薄,让这个本质不是亡国之君的皇帝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亡国之君,最有说服力的是清朝修的《明史》里也说崇祯不是亡国之君,只是明朝积重难返,难为了朱由检。关于崇祯的评价不是本文的重点,我想在另文再谈这个矛盾的统一体。甲申明朝灭亡,清朝接班做大,到了清末,英法等国的坚船利炮撕开了我们“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从此中国苦难深重,接着被日本的侵略更是雪上加霜,几乎亡国灭种。甲申年的惨变,清末的同胞大有体会,同样处于抗日时候的中华儿女也是深有共鸣了。历史是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有位外国的先生说这是历史对不尊重、不引以为鉴的人(国家)的报应,够沉重的了。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清朝依然发展成跟明朝一样模版底色的君主专制国家,而且君权更加集中,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也是我这篇小文的思考所在:清朝为什么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从开始就发展一条与明不同的新型社会之路?

很多人以为明、清中国积弱,不思进取。这句话后面说对了,但是前面并不是完全是事实。明末的中国,据一些文献特别是外国的文献记载,仍然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经济强国,中国的丝绸、陶瓷处于世界无与伦比的优势技术,而这些又是高利润的消费奢侈品,中国出口到世界很多国家,对每个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顺便一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依然保持贸易顺差,英国才想到用鸦片来赚取中国的白银的。据统计明末时世界大概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白银是流进中国的,手工业的发达使得当时的沿海地区繁华富庶。到了清朝,严格上来说应该划分个界限,从乾隆和嘉庆间断开,前期的太祖、太宗忙于征战沙场就不纳入统计了,顺、康、雍、乾四朝奠定了清朝的社会基本面貌,其中康、雍、乾是历史上难得一见都有作为的英主,而且还是连续三代,康乾盛世造就了清朝的顶峰也埋伏了必定在其子孙摔下来的征兆,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到乾隆末年,人口有四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从数字上来说依然是当时的世界第一。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夸耀什么,却是想思考中国为什么会由大国成了大号的病国。

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而极其具有侵略性,为了掠夺资源纷纷把触手伸向弱势和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促成了粗略的全球化进程。如果西方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或者西方的资本主义没有向外扩张,中国没有被列强叩开国门,我敢保证中国依然还会在封建皇朝中踟蹰而行,就算改换门庭不是清朝,也还是另有一个异姓封建皇朝接着苟延残存。对于清朝康乾盛世,那是封建皇朝最后的杰作,同样可以说清朝是中国封建皇朝制度发展到最成熟的表现,而康乾盛世则是一个具体的代表了。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处于襁褓发展状态,中国那时是处于优势的,但是斗转星移,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皇朝就已经不具有优势了,而且乾隆后面的皇帝已经不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了,这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面对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中国从此不再是什么天朝上国了。在近代文明的进程中,中国落后了。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作为封建皇朝代表的中国必然也难以自保,轰然倒塌。其实清朝的建立者是有反思明朝的历史的,把明朝乱政最妖最盛的太监压制到了权力最微的地步;取消东西厂等特务机关,换成了后来的密折进奏,这是一个改进,但是这一切是为了加强君权而不是改良社会制度。

有学者说“甲申之变”是一个机遇,但是满清政府没有吸取教训,完善和发展社会制度;后面的民国也在推翻满清后,没有很好地落实,一个新型社会形态成了镜花水月。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据考证其实不是,中国最发达的社会是宋朝,经济发达的宋朝社会已经显示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开端,只是蒙古人的出现,抹煞了这个尝试的发展势头,到了明朝,社会元气慢慢恢复,沿海地区又出现了类似资本主义的商业经济。清朝统治者踩着“甲申之变”问鼎中原,目睹明朝和大顺的覆灭,会不会抓住机遇,重新审视皇朝制度,改弦更张地往资本主义发展?答案是不会的,一方面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农耕的社会,这种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时候很难蜕变成资本主义的商业交易模式,出现繁华手工业集中地是沿海的江浙,只是皇朝的一小片地方,做不到牵动全身的行为,这种资本主义只是作为经济力量出现了,缺乏力量发展成为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落后的弊症是君主专制及整个社会框架,而金字塔中最坚实的是一套完善的精英官僚体制,象明朝的嘉靖、万历皇帝,长期不理事,下面的文官在精英官僚体制下仍然运转有绪,国家没有出现大乱子;清朝有弱化的现象,君权更重。跳不出君主专制的泥潭,改革官僚体制也是白搭,清末的慈禧在晚年派了几个大官去外国考察立宪议会制度,官员还没回来她就死掉了,但是问题是就算慈禧不死,她肯真正实行吗?中国的资本主义化比西方要难得多,中国的封建化是成熟且趋于精致到根深蒂固,不象封建时候的西方,出现一个强人领袖才改善一下社会,中国是就算平庸无能的皇帝坐庄,社会依然会发展,就象万历和他的孙子天启帝一样,沿海经济依然富庶得有声有色,因为下面有一套坚固的精英文官制度,现在的日本复制了我们的精英文官制度,就算首相在外面花天酒地,不怕,不过是金字塔最上的一角烂了,下面最坚实一块精英文官还在下面顶着。兜了一个大圈,其实想说明一个问题:文官制度不是改革的重点,慈禧想变成国会制,一样换汤不换药,君主专制才是根本要点。但是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奴化教育深入民心,儒家的学说就是奉献青春辅助皇帝(=侍候皇帝),一开始就强调君尊臣卑的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要革掉皇帝的命,讲平等,难啊!所以更加钦敬中山先生,能够做出推翻清朝,更重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伟业。第三个发面是从文化考虑的,中国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对于自身的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要承认并学习外面完全不同风格的文化思想,是天朝上国的士子所不愿意接受的(这里的士子是指咸丰以前朝代,还没被外国侵略的时候)。

既然说清朝的肇端者经历“甲申之变”不会发展资本主义之路,英明如康、雍、乾也没有走改革之路,那么为什么光绪帝时候要维新变革,因为那是不同的历史背景,面对割地赔款的耻辱,光绪有切身的体会,深感改革强国的必要性,但是“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过封建君权,只是一种表面的修修补补,从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改革。思想界也是很巧合地配合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没有直接认准病症所在。其实我认为,一种制度被另一种制度取代,只有彻彻底底地在前一种制度消亡才能实现,清末的维新改革,就算执行了,也只是拖延清朝的几年气数而已,只有让它彻底死去,才能有新生。

                                                            10.2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