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春情花花铁达尼)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1-08 09:43:52), 站内信件
|
失落的荷马史诗
---Marco电影日记之特洛伊
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中外历史上风流倜傥、“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帝王英雄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冲冠一怒为红颜”、掀起无数血雨腥风的恐怕只有东西两段传奇故事了,东方的是明末清初的吴三桂,西方则是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
单凭历史上的记载我们无法想象出海伦是如何倾国倾城,无法重现那场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十年战争”,无法分辨出两个帝国在这场争斗背后真正的意图,只是就个人感觉而言,陈圆圆也好海伦也好,其实都只是政治家和野心家的牺牲品,只是枭雄雄霸天下的借口与幌子。
曲折奇幻的《魔戒》三部曲把电脑特技在魔幻电影中的运用推上了巅峰,借助电脑重现规模浩大的史诗式战场成为今年欧美电影市场的焦点,从古希腊神话色彩浓郁的《特洛伊》到英国传奇人物《阿瑟王》,再到称霸欧洲的俄国不朽神话《亚历山大》,三部西方史诗式巨作掀起了一股复古的热潮。
如何把一场十年争战浓缩在十几天里,如何把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木马屠城”重现银幕?来自德国的导演Wolfgang Petersen很聪明的大刀阔斧修改了原著,抽离了所有神话元素,使得这场战争更具实感;各个人物由于各自的立场、环境、性格导致的不同结局,人性中的忠诚、勇敢、贪婪、懦弱等无一不得到了体现,使角色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悲剧色彩,当然,也更加摩登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特洛伊》是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史诗式电影,自然少不了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 Wolfgang Petersen并没有过分依赖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虚拟效果,不卖弄花哨招式,而是复古式的靠一刀一枪近身肉搏血腥厮杀重现几千年前战争的真实感与粗犷感,更多的把镜头瞄准战场上的细节,这些处理都增加了影片的质感,很好的突出了战争中的惨烈。
在人物的塑造上,最大的看点当属阿基里斯与赫克托的对决。希腊神话中,阿基里斯是人类最伟大的英雄,俊俏的脸庞、矫健的身形,拥有众神都羡慕的矫健灵敏和无双技艺;他桀骜不驯,不臣服任何人,不为任何人作战,只为留名千古,即时面对希腊最强大的国王阿伽门农他也毫不畏惧,冷嘲热讽。不过Brad Pitt演绎的这个战神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虽然苦练六个月的肌肉可以征服每一位女性,虽然依旧迷人的笑容和眼神能让无数少女心动,但电影中缺乏对的阿基里斯深入的刻画,导演和观众的目光大多停留在Brad Pitt的外表,阿基里斯性格中复杂的一面未能很好的表达出来。老国王夜探敌营要求拿回儿子的尸体那段对手戏,Brad Pitt更是被获得Oscar终身成就奖的Peter O'Toole的锋芒完全掩盖,根本无法把阿基里斯复杂矛盾的心情细腻的表达出来。在整个人物的刻画上,远不如他的对手赫克托王子立体丰富。
赫克托是Wolfgang Petersen在电影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他坚毅、英勇、多情、忠诚,不舍弃作为兄长保护任性弟弟的责任,不舍弃作为领袖保卫国家的责任。在与阿基里斯决斗之前,明知没有胜算、明知帝国将会毁灭的他并未退缩,而是冷静的向妻子交待后事,要她尽量保住国家的血脉;尽管会害怕会担忧,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去为国家牺牲,危难之中毫不退缩亦不怨天尤人,这样的人物具有相当丰富的层次感和艺术渲染力,其背负的悲剧命运更符合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定义,可惜敌对关系注定只能与阿基里斯“两个只能活一个”,惨死在最后的决斗里。个人感觉Eric Bana在电影中散发出的光芒已超越了Brad Pitt。
Peter O'Toole饰演的特洛伊老国王是本片另一个看点,他的演技已不能用炉火纯青等词来简单形容了,举手投足间都戏味浓厚,在万千军马注视下目睹爱子惨死,愤怒阿基里斯有违常理的把赫克托的尸体游街示众,面对如此的打击他都必须屹立不倒;而为了能安葬儿子他又不惜夜访阿基里斯,亲吻沾满儿子鲜血凶徒的双手,那幕可以说是全片最感人的一刻,Peter O'Toole的演技征服了所有屏幕前的观众。
影片最失败的人物莫过于一对金童玉女小王子帕里斯(Orlando Bloom)和海伦(Diane Kruger)了,前者自私懦弱任性妄为,正如兄长赫克托训斥的一样根本不知爱情与杀戮为何物。在敌我两军众目睽睽之下拖着决斗受伤的大腿惊恐的向兄长求救,毫无坚定阳刚之气,在古希腊这种懦弱的行为可以说为所有人不齿,与赫克托成为异常鲜明的对比。本来到了这里帕里斯的角色已经相当成功,但导演偏偏要为他安排Hollywood式的转型,担负起报仇和重建的重任,匪夷所思的通过数天的苦练就能射杀战神阿基里斯。不知是否Orlando Bloom在《魔戒》中精灵弓箭手的形象太过深入民心,所以Wolfgang Petersen非要安排他施展神射手的一技之长,委实是电影的一大败笔。
Diane Kruger是否能具备号称“西方第一美女”海伦的绝世风韵暂不讨论,单就人物形象的刻画和Diane Kruger的表演就足以打上“花瓶”的烙印,其实Wolfgang Petersen在电影里流露了数次海伦对赫克托的倾慕和暧昧之情,应该说在本意上海伦的角色应该更加复杂,最初她与帕里斯的爱更多应该是肉体上的欢愉与逃离粗鲁丈夫魔掌的冀望,在接触赫克托后这种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帕里斯在决战中跪地求饶更加速了这种复杂感情的发展。崇尚美貌的希腊人一直视海伦为全希腊的骄傲,作为国王的妻子,她竟然与特洛伊王子私奔,这无异于整个希腊的耻辱,争夺海伦的战争从单纯的爱情变成了阿伽门农称霸爱琴海、希腊人洗刷耻辱的复仇之战,最终导致了无数生灵涂炭,导致了强盛的特洛伊灾难性的毁灭。可以说,海伦在电影中的身份举足轻重,是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可惜Diane Kruger的表现像是彻头彻尾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留下丝毫深刻的印象。
按照Hollywood的商业运作模式,《特洛伊》的表现已属不俗,无论人物塑造还是场面控制,足以带给我们3个小时震撼的电影之旅。不过,正如许多朋友所讲的一样,整部电影像是缺少了灵魂,缺乏让人真正动容的地方,这些其实都与导演和演员对影片注入太多现代人的诠释、太多Hollywood固定框架模式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我所了解的希腊神话故事中,所有人类的英雄其实都有着普遍的共同点,无论阿基里斯还是赫克托,他们都敬畏神明,忠诚耿直,注重个人的形象与荣誉,所以希腊人会齐心协力攻打特洛伊,为的是维护被海伦损害的尊严;赫克托明知难与阿基里斯匹敌仍然去参加决斗,在他们看来,荣誉与尊严远比生命重要,这是他们严格遵循的价值规律。可在《特洛伊》里,这场捍卫荣誉之战更多的像是阿伽门农赤裸裸的权力争霸战,所有人其实都成为野心的牺牲品。雄才伟略的阿伽门农被描绘成自私专横、狭隘好色的邪恶代表者,似乎统一希腊各国依靠的完全是英雄阿基里斯的力量,完全体现不出其政治野心家的一面;而阿基里斯更符合现代人眼里英雄的条件,他热爱自由、不信奉神明,不畏强权,与阿伽门农针锋相对,这使得两人间的对碰像是单纯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阿基里斯无论如何蔑视神明,都不至于做出砍下太阳神头像如此大不韪的举动,这些过于现代化、自由化的描写都大大削弱了古希腊英雄时代的影响力和渲染力。
《特洛伊》借助了历史的框架,却舍弃了最丰富的历史内涵;《特洛伊》故事中最关键最脍炙人口的“木马攻城”计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神采,电影中这一事件放在赫克托被杀死、特洛伊军队几近崩溃的阶段,占有绝对优势的阿伽门农似乎已经胜券在握,“木马”计只是加快了其胜利的步伐,既未起到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作用,又未能烘托出特洛伊在大肆庆祝胜利时毁灭降临的悲剧色彩,从“木马攻城”到阿伽门农和阿基里斯之死,太多Hollywood Ending使本片前半段还算精彩的描写都成为泡影,彻底沦落为缺乏古希腊史诗精髓的失败之作。
PS:本来只是想随便写写,没想到却成为近来最长篇的影评,我想,触动我灵感的应该不是电影《特洛伊》,而是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不朽地位的《荷马史诗》吧。
---- Stop all the clocks,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ri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my South,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my midnight,mu talk,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vould last forever:I was wrong.
The atars are not wanted now;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v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mothing now can ever vome to any good.
W.H.Auden(1907-1973)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Marco电影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