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ank.jr(传说中的高权!)
整理人: aaaachi(2004-12-24 08:38:02), 站内信件
|
昨天,总算看了《十面埋伏》,我是指清晰的版本。但是,在网上流传的各个版本里面,大多都掐头去尾。严重影响了观众对这个电影的欣赏。其实我认为做文化事业的人,大多都非常的虚伪,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到处流传,可是另一方面却设置种种障碍,自我阻碍。
1、《十面埋伏》之于《英雄》:评价
开始的时候,我很难理解在这个电影的首映式上张艺谋那种自信的表情究竟源自哪里。那主要是受到了《英雄》的影响,认为张艺谋对电影元素的控制力已经蜕化,甚至已经消失。记得早年巩丽成名的电影《秦俑》,对于跨越几千年的时间空间文化的差异,张艺谋驾轻就熟的在16:9的世界里把那份痴缠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他导演生涯中商业电影里的第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当时商业电影在大陆受到种种非议,认为电影用来娱乐是对宣传资源的一种浪费,在人力安排上属于暴殄天物,《秦俑》受到批评而迅速被遗忘。
一直到《英雄》上画为止,我没有再看到张艺谋的其他商业电影作品。《英雄》被低糜了近十年的中国电影寄托了太多希望。以至在它远没有完成之前,就已经被广为赞颂。每一个人都把它当作中国电影迈向新纪元的一个起点,一个里程碑。可是当《英雄》出来之后,影评界由于失望转而对《英雄》展开了地毯式的批判。普遍认为《英雄》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花瓶式作品。既没有表达出任何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没有表达出任何值得称道的实质性的东西。按照分类,它应该是武打电影,可是李连杰等好汉们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只是一些花拳秀腿,这使第一部分观众失望,观众们期待的血腥和暴力,被张艺谋用一种非常“艺术”的手段表现完了。既然在感官上享受不了,那么第二批观众就企图通过《英雄》获得思想上的洗礼。希望能够看到诸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得拉的名单》之类富有深刻思想内涵,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民族反思的电影。但是,《英雄》的主题因为采取了太多虚构的情节,从而从开始就已经失去对历史的批判能力,从而也就丧失了肩负深化思想的位置。或者《英雄》是一个好剧本,但是,把一个故事从银幕上表达出来同在纸上表达出来是两回事。《英雄》到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让人眩晕的色彩的回忆。故事情节的展开,从头到尾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而作为商业电影而言,失去了情节的故事性,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所有意义。
对于《英雄》所遗留下来的巨大遗憾。张艺谋在《十面埋伏》里总算找回了昔日的一些感觉。当《十面埋伏》上画的时候,影评界在一种相对谨慎的观望中毫不留情的讽刺着张艺谋的这个新电影。但是,这种讽刺仅仅持续了大约半个月,就销声匿迹了。对于这种微妙的转变,使人不免感到诧异。当时曾经有人说,如果不是互联网的批判能力弱化了,那就意味着张艺谋的电影强化了。可是当时网络上流传的只有两个版本《十面埋伏》。一个就是五百兆的所谓首影式录象,那是个看到三十几分钟就完蛋的版本,另一个就是所谓的“完全剧场”版的枪版了。究竟是互联网批判能力弱化了,还是张艺谋电影强化了,根本无法通过这两个模凌两可的“印象主义”“作品”加以判断。
很快,暑假电影的黄金档过去了。对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乏味的暑假。没有振奋人心的游戏大作发表,没有足以让人眼睛发亮的电影发表。全世界都在公式化的运转。美国还在压迫伊拉克,拉登还是狡猾狡猾的游击。陈水扁还是在台湾死抗着几个口号不肯放手。就连奥运会都看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就怕一个闪失,会影响运动员们的比赛,当然,最后他们还是不负众望的。亚洲杯就更加乏善可陈——整个都闹的不愉快。呵,都怪这个世界缺乏娱乐。于是不少人球迷就拿不应该娱乐的东西来娱乐。我们的精神生活,当真荒废到了如此地步了么?
所幸,这种枯燥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全世界仿佛都有一种默契,DOOM3发布了,《攻壳机甲队2》DVD版发布了。美国宣布伊拉克不是邪恶国家了。江总书记退休了。中国股市得救了。刚刚入秋,全世界都吹送着人道主义的凉爽清风——世界到底还是美好的。这个时候,网络上突然冒出了很多个《十面埋伏》的高清晰版本,甚至还有一个4G(还是7G)的超级版。带着隐约的好奇,我总算看了个大概。
对于《英雄》,《十面埋伏》的确是值得张艺谋自得的。它已经不再是徒有其表的花瓶式制作了。同时,我也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互联网上那些一贯以嚣张和“无法无天”著称的批判者们为什么会“放过”这个电影。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护国产商业电影的成长,不至于再它幼年的时候就拿锤子棒杀了事。另一方面,《十面埋伏》虽然在剧情上还难逃粗糙,但至少拍得“像”一个商业电影了。这年月,这种马马虎虎的作品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不容易了。看在“马马虎虎”这几个字的份上,大概是《十面埋伏》所以能够避免互联网电影批评界口诛笔伐的一个原因吧。
2、《十面埋伏》之于《英雄》:变化和成长
那么,《十面埋伏》对于《英雄》而言,究竟都有哪些变化,以至足以让批评界保持沉默呢?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沉默往往就是一种赞许。冯小刚虽然搞了很多部成功的“贺岁片”,可是去年的一部“手机”,几乎让他功败垂成。直到差不多过去了一年后,仍然沦为互联网和众多媒体的笑柄。动不动就拿《手机》说事,基本上成了一种时尚。对于《英雄》和《手机》的事实上失败,《十面埋伏》成了一个异数。即使它在情节上存在一些致命的“硬伤”,但终究还是能够用“瑕不掩瑜”勉强对付过去的。
①对白出奇的少。
张艺谋搞了这么多年的实验电影,给中国电影界挣得了大把大把的赞誉。作为中国电影界教父级的人物,在垂暮之年重新回归到商业电影的道路上,本身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最难得他在常人思想力应该僵化的岁数里,还能够以自身的经验不断进取,没有被过去十数年搞实验电影的经验定势自己的思维。
《英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对白太多,而且是与剧情无关的对白非常多,多到好像一个人骤然看到一堆苍蝇,再仔细瞧瞧,这堆苍蝇原来都围着一团屎转悠——简直有故意让人恶心的嫌疑!对白多,多到累赘,甚至连“无名”和那个谁在电影最开始对决的心理描写,都用电影人物的内心对白表达出来,丫的谁花那个钱去听他们的战术陈述啊?你说是吧!
到了《十面埋伏》里,这个累赘终于不再出现,让人的耳朵少受了一层罪,这是张艺谋商业电影的一个进步。比如在十里花原上,金城武、章子怡同那帮盾牌兵战斗的那一节。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得到了极大发扬。刀光剑影几个回合,生死攸关的紧张逼人而来。
②观赏性不再与电影无关。
《英雄》看什么?看的是秦军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可是,电影要表达的“英雄”却被喧宾夺主的架空了。观众的注意力都被那雨点般的飞箭所吸引。于是故事本身反而被忽略了。讲个故事讲到走题,难怪会被人骂到现在。更可恨那风景还特别的美。美到观众都忘记“英雄”们的所作所为了。一个商业电影的观赏性居然与这个电影本身无甚重要关联。这只怕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了吧。
在《十面埋伏》里,观赏性总算回归到了电影元素里的本来位置上——作为故事的渲染和补充。《十面埋伏》的观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景,当金城武带着章子怡冲出森林,来到十里菊花原上。眼界豁然开阔,那种喜悦自然不言而喻。金城武第一次离开章子怡,在桦树林里徘徊,茂密的桦树档住前路,恰是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二是武打。如果讲华丽而言,《英雄》的武打动作确实是华丽非凡,比如张漫玉在秋天枫林里的一场武打,剑气卷起一地树叶,气势有如秋风扫落叶。美吗?谁能说那场武打不美?可是美得毫无内容,反而给人一种造作的印象。纯粹为了杀胶卷。而《十面埋伏》当中,几场武打如密林、花原、竹林、雪地,都是可圈可点。所谓“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所言是也!
③还原了商业电影的本质。
商业电影的第一个本质是娱乐而不是教化。在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界,恐怕这已经是一个真理了。可是,对于中国而言,电影的第一个本质却并不是娱乐,而是作为平民思想教育的一个社会手段。建国以来,国内的电影在制作上无不沿袭这条路延伸和发展。突出的是阶级斗争,强调的是高大全的阶级形象,目的是为了表达“及其深刻的社会矛盾,引导社会风气”。甚至到了九○年代中期,一些标榜为商业电影的比如《甲方乙方》之类,仍在强调电影对社会一种教化作用。基本上忽略了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在娱乐上的作用和功能。
《英雄》让人反感,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它企图扮演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教员角色。当然,它扮演得很蹩脚。它的起点是商业电影——从宣传方式和电影内容看,都是如此。可是却在做观众们的思想工作。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让人感到很别扭。倒不如再把《孔繁森》拿出来看。当然,也不是说商业电影就没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之类。社会教化的烙印太明显了。但是,即使是如此强悍的制作班子,它们首先强调的仍然是娱乐。什么是电影娱乐?就是通过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拯救大兵瑞恩》首先强调的是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美。《珍珠港》强调的是爱情。故事发生、展开乃至终结,始终紧紧围绕个人的情感或者体验。国家机器、历史背景等,基本上被边缘化,即使在电影里存在,也不是重点了。
直到《十面埋伏》,张艺谋们才重新认识到这点。谁说市场化没好处?至少在电影的商业化这点上,市场就给中国导演们上了一节深刻的理论课。当然,同中国经济的其他官僚机构相比,中国电影界还算具备对市场的一种敏感。懂得通过适当的改变迎合市场的需要从而不至于在市场化过程里被无情的淘汰。
观众们买票看武打电影,看什么?就是要看金城武他们怎么在刀锋边缘挣扎讨生活,就是要看官兵甲乙丙丁怎么被好汉们一箭贯倒,一刀两段。就是要看章子怡洗澡,就是要看他们怎么做爱。什么国家兴亡,民族大义,拜托,让我们的眼睛和思维都歇歇,等我们娱乐完了这一个半小时再说吧,好不好?
3、《十面埋伏》之不足
《十面埋伏》是一块玉。但是,这块玉还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说,它只具备了商业电影的起码要素。它在情节上具备很多硬伤。比如故事连贯性,情节严密性等。可能我看的版本有剪接,不完整吧,反正我看到电影结束,都没搞清飞刀门后来的结果。到电影结束,我都理解不了,怎么那雪说来就来,难道强盗们真的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另外,它的剧本明显就是“卧底和反卧底”的唐朝版。这点,倒是商业化的十足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中国电影在商业化起点阶段的作品,虽然破绽很多,还是要衷心祝愿中国电影早出精品。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武打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和《东邪西毒》!
----
从此我的名字就是 传说中的高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