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enneth(Italianism)
整理人: sinyi(2004-09-24 14:05:32), 站内信件
|
开封
太阳仍未舍得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坐着大巴进入了开封的市中心。下了车,辩明了东南西北,我们就开始顺着路走。首先买好了地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着我们找好了宾馆,安置好身上的行头,抓紧时间,就出发去欣赏开封的景色了。
天虽然还没黑,但是各景点已经过了开放的时间,我们只能去宋都御街看看了。顺着开封市中心的中山路一直往北走,走到尽头,就是宋都御街。这里还有个插曲,在向宾馆前台打听怎么去宋都御街的时候,她给我们指路用的是方位,“前面的路口,往北走”,换了我们,一定会说“前面的路口,往右走”。呵呵,这一小小的插曲,让我觉得真的是来到了北方,踏足在中原大地了。天气不怎么好,阴阴的,但是落日却不甘寂寞的挂在西天。沿着开封的笔直的大路往西走去,上面是夕阳斜晖,下面是车水马龙,别有一番意境。在广州习惯了高楼大厦间的人来人往,习惯了下班时间的交通堵塞,在开封这里,牵着女友的手,漫步在人行道上,看身旁下班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鱼贯而过,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中山路两旁商家林立,走在店铺的旁边,感觉人仍然还是属于这个时空。大概走过了两个街口,我们就到了宋都御街了,远远的就望见了御街的角楼,明显的仿古样式。穿过车来人往的路口,踏入御街,车和人似乎马上就消失了一般。只有偶尔驶过的小车在提醒着我身处何方,否则仅看周围的店铺与房屋,真的以为回到了过去。
宋都御街角楼及牌坊
兴许已经是傍晚下班时分,许多店铺都已经关门了,这里的特色就是房屋的仿古建筑,而店铺则都是普通的商家,所以我们见到如保险公司、超级市场之类的招牌也就不奇怪了。为数不多仍然还开着门的店铺,多是卖旅游纪念品的,想是只有游客,才会在这个时间,不顾咕咕叫的肚子,来这里闲逛吧。
我和女友在路边慢慢的走着,见到有兴趣的店家就进去看一看。慢慢踱着踱着就走到尽头了。御街不长,只为复原一段宋朝时候的风貌,再结合当今的商业运作,通过古今的融合来为游客提供休闲购物的场所而已。走过御街的北端,过马路,就是龙亭公园的大门了。
大门门前的广场上有很多人在纳凉,小孩子溜旱冰的,放风筝的,还有如我们一样的游客。因为有龙亭两侧的潘家湖与杨家湖,广场这里的空气比之前市区的要好。已经过了开放时间,我们只能明天再来这里细细游览了。
上了部开封随处可见的营运三轮车,我们先到第一楼品尝这里出名的包子。
第一楼的环境一般,晚上大堂的一侧竟然还有文艺表演,末了还有书画拍卖,吃顿饭还有这么多玩意儿搞,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两个人点了一笼汤包一笼羊肉包,外加一个“鱼香茄龙”,还有瓶啤酒。灌汤包确实未如想象中如何美味,倒是那大大的一盘“鱼香茄龙”让我惊讶了一会儿。晚饭味道是不错的,价钱也是公道的,最可惜的就是肚皮是小号的,吃不完这么多东西。
从第一楼出来,我们就转向鼓楼街,想一睹传说中的小吃街的风采。还没进入到小吃街的中心地带,碰上两旁的商铺停电,本来就已经熙熙攘攘的马路上人一下子更多了。我们看了看,去了仍有一些灯光的小摊逛了逛。卖的很多都是没见过的小吃,不过都是以甜品居多。伴随着烧烤肉串的浓香以及油烟,小吃街的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可惜之前在第一楼吃得太饱了,时间间隔太短,现在实在吃不下多少东西。草草的试了几串羊肉串,尝了一碗杏仁茶,我的开封小吃街之行就这样草草结束了。然后和女友沿着另外一条路逛回到宾馆那边,归途沿路全是灯光夜市,叫卖声与人群的喧嚣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回到宾馆后,回想起在火车上遇见的郑州小伙曾经提到过的“河南是吃在开封”,不禁仍有些抱憾没能尽尝美味。不过我对吃也不是一个非常追求的人,留些遗憾也罢了。临睡前目睹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点(球)杀伊朗,进军亚洲杯决赛,不知是否也意味着我的这次旅途会比较顺利呢?
虽然六点半就被手机闹钟吵醒了,但是人却并不觉得困,也许是人太累,睡眠质量好的缘故吧。办好退房手续,寄存好行李,我们就先到宾馆旁边的大相国寺游览。
大相国寺的寺址原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故宅,当看到大相国寺的介绍提到这一点时,我不禁联想两千多年前发生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一切。物是人非,信陵君早已成为一个历史人物,让历史学家或者影视编剧们感兴趣。在他府邸上建立的大相国寺如今却成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不过哪十大我就不知道了)。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公元712年被当时的皇帝诏改为“大相国寺”。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处于鼎盛时期,由于皇帝们经常到这里祈祷、恭谢,所以又称为皇家寺院。大凡寺庙逛得多了,内里布局大同小异。若不是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镇寺之宝,则寺院的格局是无甚好看的。
走进大相国寺的前庭,我们一路游走直入,穿过一众大殿,我们来到供奉镇寺之宝的千手千眼观音的大殿前。站在这尊观音像前,静下心来,人似乎也变得平静宁和。我没什么佛缘,但是每逢参观寺庙,也总会被佛法的一些奥妙所触动。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大相国寺的一些匾额、石刻,最后在一尊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雕塑前留影后,我们离开了大相国寺,这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寺院。
接着我们没有按计划直接去清明上河园,而是先去了包公祠和开封府的门外拍了几张照片。接着我们才又坐上一位大爷的三轮车一路颠簸地去到清明上河园。坐三轮的那5元钱堪比游乐场内的碰碰车的票价,而且绝对物超所值。如此颠簸的路况,开车的大爷竟然平安的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我从心底写个服字。
大相国寺门外石狮
清明上河园是个人造公园景点,特色就是景区布局完全按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建筑,让你仿如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中,回到了北宋那个繁华的都城——汴京。本来我对这类人造景点是比较反感的,但是见到有不少人都推荐它,我们也还是计划进去逛一逛。可能我们到得比较早,入园的人不算很多。我和女友根据买门票附送的地图,找到我们的位置,然后设计了一条线路,就开始逛了。首先走进了旁边卖纪念品的店铺,商家很热情的在推销,见我对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感兴趣,就不断的在劝说我买一幅,还在画卷中指出这家店铺在原图中的位置。我挑了一幅卷轴的,折本的看了看,没再多买了。
和女友出门继续前行,看了一些很普通的仿造房屋后,到了一个广场边,广场旁的水池里停着艘画舫,水池边是许多正低头觅食的鸽子。我们买了些玉米粒,走到广场中间,把玉米粒放在手心上,伸开手臂,然后随着工作人员的哨声一响,停留在旁边屋顶上和在周围走来走去的鸽子们听到信号,纷纷集中到广场中央,一些眼尖的鸽子就扑扇着翅膀飞起来,爪子抓着我们的手掌,低头啄食我们手中的玉米粒。在城市中现在已经很难与动物们有如此亲近的接触,我们也乐得在这里逍遥一下。
喂完了两袋玉米,我们顺着游览图继续前行,走上虹桥,接着下来,赫然见到一个招牌“武大郎炊饼店”,前面还有幅担子,前面搁着一块牌“武大郎炊饼”。敢情我们走进到水浒
清明上河园内一景
的故事里来了。再往后就见到一群身着宋装的人聚集在一起聊天,旁边还停着一辆囚车。翻翻地图上的景区节目表演时间,推测这些应该是“梁山好汉劫囚车”的演员与道具。清明上河园内的表演节目的特色之一,就是表演的布景就是利用园内的实景建筑,所以当一个节目上演的时候,这些园内的宋人们会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当到了表演地点的时候,戏就开场了。我们跟着出发的囚车走了一段,见还没这么快开演,就跑到旁边的鸳鸯戏水桥上面去看风景了。待听到喊杀声一片,我们才跑着过去看“劫囚车”的一幕。一阵娴熟的打斗,伴随着“好汉歌”,确是让人感到置身其中,热血沸腾。之后好汉之间互诉衷肠,背景音乐却换成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时的插曲。虽然歌曲的风格还是很应景的,但是于我听来却总是怪怪的。
沿着大路继续往前走,见到有包公评秤。你自己坐上秤盘,让包大人秤秤你有多重,然后由包大人的巧舌说上那么一番,倒有一番特色。不过这里一定要人多才热闹,不然只有包大人和你两个人的话,那可真是大眼瞪小眼了。正前方已经是上善门了,不过我们没急着进去,而是去了旁边一圈我们还没逛过的地方看看。经过了鸿福寺过来,就是趣园,也就是古代的儿童乐园,里面的设施挺有意思的,要不是背着背囊,兴许我也会找上几个来玩一玩。再转回来,要经过一条食街,可惜的是虽然将近中午,但各个饭馆都是门可罗雀。
从食街转出来,就到上善门了。走过去之前还见到个宋兵压着个囚犯走过,不知道又是哪个表演项目的内容。囚犯戴着脚镣,一瘸一拐,脚镣拖在地上的声音清晰可闻。我们在上善前面一个兜售“宋代军粮”的小贩那里,买了一个粽子来吃,难以下咽。我们各吃了一口就扔了,又冷又无味,也许加了糖会容易入口一些。拾级而上,进到上善门门楼里,俯瞰清明上河园的风光,别有一番气象。东边的虹桥,西边的水车,都尽收眼底。楼内有编钟演奏表演,查看了节目单的时间后,见快到开演的时间,我们也顺便休息了一下,等看了演奏后才下上善门。在城楼上我们还从上面看到了马队巡城的场面,可惜人马少了些,不够壮观。其间发觉一位工作人员非常漂亮,可惜在我试图用厚重的A40拍她的时候,明显被她发觉了,而室内的光线又不好,勉强拍到的相片效果都很差,也是遗憾之一。
下了上善门,人就多了起来,可能是时间晚了些,入园的游客多了。由于园内的西门并没有开,我们只能改变计划,又再原路折回。其间又碰上一些节目表演,我们也顺便看了看,气功喷火和王员外选婿。王小姐抛绣球那一段比较有意思,如果被抛中了还可以上楼上一过新郎瘾。
一直原路折回,再多看一眼张择端的塑像,临出门前,女友要和扮宋兵的门卫合影,我的镜头一对准他,兵大哥的形象马上巍峨起来。按下快门后,我点头向他致谢。出得门来,我们上了一部人力三轮,几分钟的工夫,就到了龙亭。
龙亭原为六朝皇宫,一朝王府所在地,水域面积过半,现在保存的龙亭,应该是清朝的建筑,不巧的是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维修,爬上了高高的大台,却只看见堆积的建材,有点扫兴。但是放眼南望,可以看见开封城的景色,特别是正对着的宋都御街,一览无遗,虽然远了点。龙亭最奇特的特点是它埋藏在水底的皇宫。由于开封地势低平,黄河的河床水位比开封的地势要高,因此开封经常遭受水患。曾经的皇宫深院就因为大水的原因,而深埋在龙亭地域地下八米的地方。但是由于开封往地下凿三米,就已经有地下水出现,因此这深藏在地下的古代皇宫的开发难度极大,受制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我们也只能让它们暂时躺在水底了。在龙亭的东侧,有明大庆殿的遗址。进去只看到三间非常普通的平房,昔日辉煌的宫殿早就土崩瓦解,残存下来的这大殿遗址,也仅有这毫不起眼的三两栋房子了。我一直以为保留着这些原汁原味的一砖一瓦,要比那重修得富丽堂皇的建筑要有味道。翻修的建筑是漂亮了,但是却缺乏了一种历史的味道。
潘家湖边远眺龙亭
龙亭的水域面积极大,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再仔细去逛逛西侧的部分。如果有时间,租艘船在杨家湖上泛舟一下也是不错的。潘家湖这边连一只船都没有,我虽然看不出两个湖水清浊的区别,但是历史上的定论,早已烙在老百姓的心中。也许这也是另外一种反映吧。
出了龙亭,随便找了一家馆子解决了肚子问题,再一扬手,奔向下一目的地——铁塔。
关于铁塔的介绍,早已经在资料上略知一二,知道它是开封最古老的文物遗迹之一(最古老的是繁[音bo]塔,比铁塔早一百多年)。进了铁塔公园,远远便望见铁塔在前方矗立,但是要到它跟前详细欣赏,还要走上一段路。铁塔公园似乎管理得一般,也许是和其他景点相比,位置比较偏僻的缘故,有种荒凉的感觉,路旁插满的企业广告彩旗,跟公园的风格格格不入。不过公园内的林荫道倒不错,遮天蔽日,是个纳凉的好去处。
铁塔始建于北宋,因为塔身颜色近似铁色,而习惯称为铁塔,塔前建有接引佛殿,引导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铁塔所在的寺院开宝寺曾经也是北宋的皇家寺院,后来又更名为灵感院。塔最早是木结构,后来毁坏,重建后,选用的是琉璃砖,于是就呈现出今天铁塔的风貌了。顺着接引殿前后的道路,一路走到塔底,向上望去,黑黝黝的,还真像铁的一般。但是再走近些看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塔身上的琉璃砖。
我们进了铁塔,准备拾级盘旋而上。塔内很黑,空间也很窄。进塔开头的一段,还必须靠工作人员的手电来照明,才能看清楚路。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走,也不记得走了多少层,到了顶部,到塔顶的路被一块雕有佛像的砖给封死了,我们才歇息下来,从塔旁的洞口,望一望外面的风景。
塔的后面是一个挺大的湖,还有个湖心亭。塔旁是一个陈列馆,有一些资料介绍铁塔及相关文物。在上面的洞口休息了一下,吹一吹风,我们就下塔了。下来的过程中还不断碰到
开封铁塔
上塔的游客,有好几个还是金发碧眼的外国背包客。我们都必须用塔身的洞口作为中转地,
才能顺利上下,不然那么狭窄的通道是不可能容人同时上下而过的。在开封逛了一天,亲身接触到的最古老的,就是现在我身处的铁塔了。总以为旅游选择如开封、洛阳这样的古城,总得有一些怀古的情怀,才会有更深的感受。一如去看桂林山水的时候,一定要有充足的想象力,不然漓江边甲天下的风物,在不解风情的人们眼里,也不外乎是群山乱石罢了。每当自己置身在这些古物之中,心情总会有些起伏,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是时空的交错,还是思想的激荡,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它们的身上,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我不是历史学者,来到这里,我也只能感慨一下,然后静静的看着它,细细想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当转身离去的时候,我仿佛就脱离了几百年前的唐风宋韵,重又返回到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来。
从铁塔出来,去宾馆取回寄存的行李,到汽车站买好了到洛阳的车票,我们就离开开封了。算起来,在开封的时间还不足24小时,诸如延庆观、繁塔、山陕甘会馆、包公祠等景点都不够时间去游览,小吃街上众多的美食我也还没尝够,不失为颇大的遗憾。不过既然人生中充满了遗憾,我想我会再争取机会,来弥补这个遗憾的。
别了,开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