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895623(莫言)
整理人: waangxw(2004-09-27 22:03:17), 站内信件
|
西安的城市时尚地理是什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上有一句口号:“最时尚的是读地理”。城市,作为地理符号概念之一,其时尚蕴藏于城市地理中。
但这种时尚完全不是浮华在外的虚荣表象,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精神的至尊时尚,古今合壁,深邃高雅,不可仿造和替代。
城市地理是知识与文化的平台,是城市的一门艺术,一种特色,一种气质,一种教养,一种含蓄与内秀。
做为城市的时尚地理,我们知道“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以及江南城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粉墙黛瓦”……
石库门是上海风情的活化石。十九世纪中叶,反对清廷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三次进军上海。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的需要,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房的“门”上大做文章,以一对坚实厚重的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显示外敌不可侵犯之势,门框砌筑厚重花岗岩,既坚固又显示出身份,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故称之为“石库门”,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产物。
无数古老的石库门散落在大上海,原上海租界则是石库门建筑群的荟萃地,此地以高规格的餐饮、娱乐、休闲、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上海新天地”,一道道逶迤的石板路,掩映在一片片林木绿地里,穿行于一座座石库门前的精美水景雕塑和红灯酒绿中。迷人的江涛海风在这里汇集,空气也带有性感的魅力,在香车美女和高雅音乐的诱惑下,人们的暧昧心态蠢蠢欲动,情不自禁。由成龙、谭咏麟、曾志伟等百位香港明星投资开办的“东方魅力餐饮娱乐中心”门庭若市。在这里,石库门房舍建筑是陈旧的,古朴的,但门内的环境设备是现代的,意念观念是全新的,国际化的,所有来这里体验城市时尚的本土居民和中外游客,其所有的感觉器官是焕然一新、妙不可言的,而且,上海新天地的全新味道,是著名的衡山路酒吧一条街不可比拟、无法拥有的。
作为地理符号,上海石库门区的“上海新天地”,保持着原有的古旧风貌,修缮改造每平方米2万元人民币,代价高昂。为保持清水砖墙的建筑风格,在每块砖缝里如打针那样注入了防潮剂,就连屋顶瓦片也注入了防潮剂。
比较而言,北京的地理符号“四合院”,远远未能制造出上海的石库门给人带来的强烈地精神感受和视觉冲击。北京的四合院跻身于条条老胡同,无法象上海的石库门摇身一变为世界著名的“上海新天地”,作为城市地理的时尚标签,夹在了北京厚厚的文化大书里,成为翻页标码、可用可不用的类书签和老注脚。
领略名声显赫北京四合院,维系在老北京的情结里和心目中。北京胡同游,眼望四合院也只是见表不见里。 作为城市时尚标签的一种延伸,一些千年古刹开始步入后尘,被改造成不伦不类的地理时尚聚集地。例如,走进京郊的大觉寺,在清泉、古树、玉兰花所制造的清幽中,可以找到一个以佛禅做幌子,骨子里却是标准化、一统化生产茶水的小茶室,茶好,景好,空气好,说不清的味道让人不知在何处。
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创意暗淡还是古道新奇,比起时尚巴黎来,却是微不足道的。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新近冒出了一件非凡杰作。从卢浮宫到巴黎圣母院附近长达3.8公里的“蓬皮杜快车道”,平日里车辆川流不息,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巴黎海域疗养地”,热带棕榈树影婆娑,海滩阳伞鳞次栉比,沙滩躺椅成圈成行,河道变成了大海,旱地变成了海滩,人流代替了车流,俨然成为了城市中石破天惊的海岸胜地,称得上是绝顶创意的城市艺术创新大作,实在是了得。
做为时尚地理的代表,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西安的时尚地理理应有所指,又很难说得清。
城市时尚地理的所在,不是泛泛的名胜古迹及现代建筑,不是想当然的一条巷子一条街,一个牌楼一处景。我们可以为西安列举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仿古建筑和现代景观,并赋予其特定属性下的认知、评定与称谓,但是,在我们如数家珍的所有熟知中,似乎又无法列出代表普遍生活状态和人文气息的淳朴与现代交融的时尚地理区。
时尚地理既传承着古代文明的文化遗存,又反映着城市久已形成的生活风韵和人文气息,还张扬着社会进程的不懈追求和魅力。城市时尚地理表现为群落状态下的生活景观与沿革,深入过去与现在。这使我们想起消失不远的北大街上的通济南坊、中坊和北坊,想起甜水井、新民街上等许多数十年来毁灭掉的老街坊……。假如这些街坊还存在,过去不曾有统称,今日如何来称谓?西安的四合院?西安的老房子?西安的大宅门?西安的高门楼?……和人与物一样,总得有个什么名才对,却又无法定位。同时,这也使我们对迅速断代而难以寻觅的西安城市时尚地理感到迷茫。
我们看到的是,在各种催化剂的刺激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争先恐后地拿城市地理做噱头,而做为城市地理的时尚标签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也许,做为西安特色的一大发现,市规划局对已呈散落残存之状的西安传统民居开始普查,并首次把现状岌岌可危的西安老房子提升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要求市民为发掘、抢救和保护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听到的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抢救性发掘”或“抢救性保护”的关键词。
我们不希望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决策上长期失误的西安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次又一次在作秀。西安的城市时尚地理毁也政府,成也政府,以往的有士之见或民之哀怨,无关痛痒。
如政府部门的新认识真正上升到了“抢救和保护传统民居是为了保护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也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大事”这么一种发展高度的话,与时尚地理显赫的“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可以共生共存的“西安的老房子”、“西安的大宅门”、“西安的高门楼”就会有希望,也但愿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大发展不再出噱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