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清代文学>>关于《红楼梦》>>我的红楼“梦语”

主题:我的红楼“梦语”
发信人: tongjianqiufeng(桐剪秋风)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47:33), 站内信件
我的“红楼”梦语
By: Tongjianqiufeng

一.梦里红楼

读《红楼》也有些时候了,每每人家问起来的时候,都只是象征性的说:“啊,好,真的好。”而具体好在什么地方,不好说,或者说是——并不敢随意的说。《红楼梦》的确是经典,这是众人皆知。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想大概的分这么几点说一说。

首先是思想性。政治角度我不想多说,因为我今天讨论《红楼梦》只是单纯的把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讨论。仅仅是从文学这个角度看来,《红楼梦》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对宗教的思考和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它塑造了大大小小的性格不一、地位不同的人物,其中女孩子居多,以金陵十二钗为首。通过她们从小到大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婚姻、观念、思想、文才等叙述和描写,透露了当时社会的女子一生的坎坷命运;从这么多女孩子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折射出贾宝玉的感情倾向、思想性质和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对于感情的了悟。这种了悟,就是在当代社会也有着相当高的思想阶层。

其次是艺术性。从语言的凝练到潜词造句再到诗词歌赋,每个人的行为、举止、谈吐包括所作的诗词、行的酒令,每一处都细细的雕琢,散发着灿烂的人格色彩。《红楼梦》语言的艺术性应该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最高境界。绝对没有枉费了曹雪芹老先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举家食粥”的苦心。单单从元妃省亲那一回来说,其间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包括每一处的匾额,包括元妃点的几折子戏,包括众人题诗呈阅……不说这中间有多少预示了最后的结局,只是这语言、这描写刻画,每一处都是好的。

最后是文学欣赏性。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喜欢评论电影的优劣,好的电影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同样的,作为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我认为《红楼梦》具有比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其它三部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即更高的文学欣赏性。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水浒》算是历史性和故事性兼备,《三国》偏重于历史性,《西游》则偏重故事性。而《水浒》在故事性或者说是情节上,在我看来,是远差于《红楼》的。当然,其它三部小说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在此不一一的阐述了。

总而言之,在我的“梦里”,《红楼》永远是最好的。它的美丽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的,它的光彩将永远照耀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

二.情系红楼梦中人——金陵十二钗之黛玉

小的时候看《红楼梦》,有一种观念:林黛玉就是好。等到慢慢的长大了,心里还是喜欢黛玉的,但那种喜欢已经不再是一味的偏袒。每读一遍,我都会发现那些有意无意透露出她的个性缺点的文字。

黛玉的特点其实很明显,在此略为归纳:

1. 冰冷孤傲。所谓“借得梅花一缕魂”,正是对林黛玉气质的最好概括。也许她并不美丽,甚至可能算不上多么漂亮,但她具有冰雪一样的气质,再加上柔弱的外表,由不得人不生出怜惜之情。

2. 单纯。林黛玉的单纯同现在人们说的单纯是不一样的。她的单纯建立在内心极度的寂寞之上,虽然本性并不圆滑世故也并不狡猾多变,可是长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得她的内心不敢相信任何人,并且又因为这种不信任的感觉而倍受煎熬,整日活在一种空虚无助的心理下。

3. 强烈的自尊心。她无法忍受寄人篱下的痛苦,所以只有在诗词里发泄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郁闷。对待旁人,也只有勉强撑着一副小姐的样子,维持着她脆弱的自尊。

4. 刀子嘴豆腐心。这其实是黛玉本性单纯的一种体现。每每同宝玉吵嚷起来的时候,嘴上说的一句比一句厉害,其实心里是淌血似的疼。再加上对下人的刻薄,不难想到为何宝钗会比她更得人心。

5. 痴情。黛玉的焚稿断痴情也是《红楼梦》续书(即后40回)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片段,我们仅仅是从那一回里就可以把林黛玉待字闺中的满腔情绪读的明明白白。她对宝玉的感情是天真的,这种天真毁了她的一生。在那个时代,我们不难想到,一个未出嫁的女子对其他人有着所谓的“感情”,是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呵!可所有的一切都没能阻挡她点点滴滴的情感流露。悲剧就是这样酿造的。

总之,黛玉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也正因为她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对她怜爱有加。她的命运正是影射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一大部分贵族小姐的遭遇。她的泪水也代表了大部分不能为自己做主的女子的痛苦和悲伤。她的香消玉陨,不知给多少人留下了遗憾和叹息……

三.梦聆红楼乐

2000年9月23日,晚7:30。北京大学。首场“梦系红楼”音乐会。

第一曲,《红楼梦序曲》。
屏幕上,烟波浩渺。管弦乐,弱起。镜头缓慢地移动,重峦叠嶂。音乐渐强,哀婉缠绵。视野渐渐开阔,浩瀚的江边。宝玉发丝凌乱的模样倒影在水中。
音乐忽而压抑下去,默然。一十二个人影晃过!乐曲的高潮,猛然强烈,撕心列肺的痛苦。宝玉失声痛哭。
瞬息间,我感到一种无措。那一句“开辟鸿蒙”反复流转,终于有了一种了然……

《紫菱洲歌》
依旧是弱起,渐扬。
荷塘清冷。亭中的小石桌上安放着一面棋坪,早已落满了灰尘。
轩窗寂寞,屏帐萧然。
女高音歌喉清冽,和着百转千回的曲调,冷得人心寒。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坪。”
果然是满心的怅然,又向谁说!

……

《大出殡》
“锵——锵——锵——”
“咚——咚——咚——”
唢呐、喇叭、大鼓、镲……
各种乐器混在一起,奏的是哀乐,热闹的像娶亲。
棺木是上等的“万年不坏”之品,拿一千两银子都买不到的。
棺材里躺着那个令人迷惑的秦可卿!
音乐一起,那守灵的众人放声哀号。悲,则悲矣,却并无半点子泪水。
可悲呵!呜呼哀哉的下场!

《聪明累》
音乐强起。屏幕上,凤姐儿从监牢的木栅栏中伸出手,凄厉的喊声夹在重重的闷鼓声里,刺破云霄。
减弱。破庙里,两个人拖着一个破麻布袋向外跑。雪地。
急促!镜头迅速切换——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披金代银,志的意满的形象。
突然强烈。切换——雪地里,两个官差拖着的麻布袋里露出她死后冰冷苍白的面孔。头发散落在外面,紫灰色的唇色,死去已多时。
闷鼓敲着,一下,一下。镜头不断地切换——富贵的她,死后的她。
终于,我听到那句凛冽如北风的唱词——
“叹人世,终难定!”

……

《葬花吟》
熟悉的旋律悠扬着。花瓣散落着。慢格。
黛玉娇弱的身体在花从中若隐若现。两行清泪,冲刷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曲终人散的寂寞在她的眼眸中,在清寒透幕的曲子中闪烁。
音乐厅的上空残留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凄凉,人们的泪水随着音乐的忽高忽低在眼眶里打转。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奈何这天不从人愿,纵然是无限哀愁,也只有任那点子泪珠儿流到了尽头才罢!

……

四.梦里梦外梦红楼

红楼梦,梦红楼,梦里梦外红楼情。尽管《红楼梦》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对《红楼梦》、对古典小说甚至古典文学的热爱是始终不变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也许会越加浓厚。无论怎样,我始终坚信着《红楼梦》带给我们的精神财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中国的古典小说没有了《红楼梦》的参与,那将会是一个惨重的损失。

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会喜欢《红楼梦》,并且深深的记得:古典文学是我们永远的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