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uba--lib(shy哥)
整理人: aaa234(2004-09-14 12:18:50), 站内信件
|
秋的感悟
天空飘着些云彩,地上吹着些微风。
早上在工务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前阶梯上疏疏的铺了一层落叶。曾经绿影婆娑的树叶现在已是疮痍满目的枯黄色。叶子告别了一个夏季舞台的辉煌,随风翩然落幕。风不断的涌动,片片黄叶翻飞,纷纷飘舞而下,都失势跌倒在坚硬冰冷的水泥地面上,于晨风中瑟瑟地打着卷,无奈任人踩踏。心里禁不住有些感叹:秋日姗姗,毕竟还是来了。。。
昨天看来还酷热难耐,而今天这地下的落叶是否就是秋风送来秋的讯息?一叶知秋呢。翻翻日历,立秋处暑已经远去了。再过几天,就是白露,接着就是秋分,就是寒霜了。。。光阴似箭,这秋天的脚步又岂是一句“匆匆”了得啊。
然而秋日里让人感触颇多的还是风,干冷的风吹到哪儿算哪儿,哪儿都有它的踪影,四面八方似乎乱了方向。秋风掀起你的头盖,拉着你的围巾,扯着你身上任何飘垂着东西。从你的衣领,袖口,裤脚处钻了进去,小兔子般贴着你的身体乱窜,抚摩得你全身的毛孔都舒畅无比。然而只是一会儿风缓了下来,当你一怔以为风停了的时候,呼的一下它又从背后袭了过来,这种恶作剧让你恼又不是,喜又不是。有时候它很乖巧,温柔地轻拂你的发梢,呵着你脸庞痒痒的,凉凉的;有时候则粗鲁得很,风夹着沙尘,像喝醉酒的流浪汉,跌跌撞撞冲了过来,包围了你全身,压得你透不过气来。
秋天的阳光干净而温和,洒在人身上暖烘烘的,非常舒服。阳光似乎少了夏日的穿透力,而多了种包容性,映照在人的脸上,会漫射出一种淡淡的明亮光晕,让人看了几乎觉得是照相馆里的艺术效果。在秋天的阳光里,人们都被一层明亮微黄的光芒笼罩着,神圣而纯洁,几乎怀疑生活在天堂里头了。
可是说真的,以前我并不怎么喜欢秋天。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我总会这样想,那不过是诗人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罢了,其实又何尝不是“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这或许反映了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的心态,但我并不怎么喜欢秋天,却是事实。一想起秋天过后就是万物萧杀的数九寒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歌词),手脚哆嗦,心都凉了。这秋天俨然是寒冬派来的“鹰犬”。
秋下加心即为愁,似乎秋天里的情怀都是伤感的,这样解释稍有些牵强附会。不管怎样,像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烦忧,若郁达夫的“北平的秋”的落寞,如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更有封建时代的刑罚“秋后问斩”,那简直就是恐怖了。以致我多年来对秋天有种偏见,认为在秋天里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古语不是有“多事之秋”①的说法嘛。
带着这些想法,记忆里的秋天大多是忧郁的,在我眼中充满了灰色。
直到有天我读了宋朝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文中作者道出了在同一座岳阳楼上因为不同的季节变化而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正常的。但作者认为做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环境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不能决定人的悲喜,这才是正确的心态。那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觉得能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宠辱不惊的,毕竟是少数人。当然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它的一个思想潮流,生活在各个朝代的人各有各的思想观念。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却是古今中外的能人志士所追求的。生活在21世纪的我,不过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一个,在历史的长河里更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了,其所思所想,又何曾超越古人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不再沉缅于过去单纯的想法。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里四季永远是缺一不可的。每个季节都有它可爱之处,而秋天呢,也总会在每年的夏天过后悄然而至。人们多选择在这一个不冷不热,天高云淡的季节出游。像中秋节时远方的亲戚好友都会团聚一起,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吟诗赏月;重阳节里可以邀上三五知己登高望远;秋天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山东的潍坊每年都举办一届国际风筝节,届时,成千上万来自各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都集中在这里比一比谁的风筝漂亮,或谁放风筝的技巧最好,那时侯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风筝飘满天空,潍坊的秋天是一片风筝的海洋;也或者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情趣也未尝不可。
秋天还是个丰收的季节,正所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那种付出后就有收获的喜悦的心情是只有辛勤劳作的人才能体会的。其实,秋天也是挺好的嘛。
说到底,秋天就是秋天,只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季节,又哪里存在好和坏呢?其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能阻止秋天的脚步。一切都在改变,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呢。
① 注:原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里秋不指秋天,而指‘时候’,意思说多事的时候。现借代秋天
2004.9.3
---- 我要扼住欲望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