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nben(猪头)
整理人: ybjing(2004-09-06 11:15:19), 站内信件
|
灰色的非洲-02
三、内罗毕(Nairobi)
肯尼亚绝对可以算是东部非洲的一个亮点,所有的旅行者都向往不已的“Safari”,就是来源于肯尼亚的一个部落Swahili的部落语言,Swahili同时也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除此以外,它还拥有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漂亮的海滨城市—蒙巴沙、壮观的百万动物迁徙—Maasai Mara 国家公园。
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广州飞内罗毕,中途在阿迪斯亚贝巴转机,到达内罗毕的时候是当地时间早上6点,领了行李出来,第一时间先找到银行换钱,1美刀换76个肯尼亚先令,机场的汇率永远比市内要低,这是国际例,在内罗毕市内的任何一个银行都可以换到80.5。
机场内有三三两两的黑人在那里拿着各种酒店资料兜生意,由于只看到我一个老外,就显得比较香饽饽了,纷纷上来打招呼介绍旅店,由于在国内的时候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所以也乐于和他们参合,选中一个看上去比较老实的,说好1000肯先令送到酒店,先住下再说。
到酒店第一件事情先休息,睡了8个小时,醒来还是天光光,终于体会到倒时差的痛苦。冲到酒店楼下的小书店找LP,还好这里有,并且店主信誓旦旦的向真主发誓他是LP在内罗毕的唯一合法代理,于是1200肯先令拿下一本介绍全部非洲的LP,这时才感觉到心理踏实了很多。
今天是周六,街上冷冷清清,商店基本上关门,见到最多的人就是出租汽车司机,聚在一起聊天,看看行人过路。第二天还是如此,街上安静得让人心慌,等到周一早上出门的时候,突然间冲入街上滚滚的人群当中,看到所有的商店门头大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时半会没转过神来,从那里一下冒出来这么多人??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直辖市”,其城市结构分为Town和Village,Town很小,完全步行就可以到你想要到的任何地方,而周边是广阔的Village。这里的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周六周日绝对休息,打死也不上班,而且很多人是周边Village到Town上班的打工族,平时住在租住的房子里面,周末则返回Village探亲,所以周末的内罗毕就像空城一样,毫无生气。
四、Maasai Market
Maasai是肯尼亚的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以其强悍、傲慢闻名,他们顽强的保持着部落传统,不愿意融入现代社会,反而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肯尼亚40多个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肯尼亚的“标志部落”。
Maasai人定期在内罗毕的某个地方摆摊设点,销售他们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而这些地点变化不定,只有问了当地人,他们才会告诉你,最近的一次Maasai Market在哪里。到了内罗毕的第三天正好就有这样的一个Market,于是打听好地点,一早就冲了过去。
果然名不虚传,今天的Maasai Market摆在一个丁字路口,路还是路,车来车往,只不过路的两边的小山坡全部被各种各样的小地摊占满了,地摊之间只留了一条很小的、只能容纳一个人过路的小道,摊主简单的在地上面铺上一块布,堆上所有的货品,就开始满世界吆喝,而他们也很自觉地按照所售物品的不同各自聚在一起,这边一堆人全是卖首饰,那边一堆则是卖木雕等等。
逛了半天没有什么头绪,中午还约了朋友吃饭,心里不免着急,这时无意中抬头一看,有个漂亮的非洲女孩正在试项链,各种不同的项链戴在她的脖子上,亮亮的装饰和黑黑的皮肤相互映衬,倒也好看得紧要。嘿嘿。。。。心生一计,满脸堆上很中国的笑容,赶紧上去打招呼。
两三句话下来,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中肯人民的伟大友谊,我邀请她做我的向导,带我逛市场,帮我选择纪念品,并且和当地人讨价还价。结果是,猪头一个人孤立无援,可怜兮兮的样子,加上非洲灿烂阳光下的中国笑容,漂亮MM完全没有拒绝的余地。这样,这个叫 Shy的女孩子成了我的临时向导。
Shy是内罗毕外围Village一间大学的大学生,学得居然是计算机!
她一个很热情的女孩子,惊异于我一个人能从中国过来,因为她知道有太多的Made in China的东西,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人,看样子她不知道钱老先生的名言,去看那只下蛋的鸡是没有意义的。况且我不是下蛋的鸡,也就更不值得稀奇了,但是好歹也是从鸡的家乡来的,凑合吧。
我们在狭窄的小道上左冲右突,她忙着给我讨价还价,在我赶不上的时候,主动拉了我的手,生怕我被人挤丢了,但是突然间我脑袋里面跳出几个可怕的单词:A。。。。。。S。在搜遍了我所有记忆当中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后,我承认自己无知了,悄悄脸红了半天。于是坦然让她拉了我的手在Maasai Market到处乱窜。除了Maasai Market,在后面几天的时间里面,Shy也带着我晃遍了整个内罗毕的Town!
在非洲作为一个毫无疑问的外国人,在Maasai Market这样的地摊上面买东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得到的报价永远比当地人要高,这点是国际惯例,倒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所有的摊主都会异口同声的给你报出一个高出本地人10-15倍的价格,而且只有很少的降价空间,他们宁愿不卖!
我和Shy商量好,相互装作不认识,她砍好价格,给个眼色,然后我就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去付款,但是往往摊主见到是我付款,马上就收起东西,摇头不止,“NO。。。。NO。。。。给你,这个价格。。。。(高出无数)”,这让我懊恼不已,也让Shy挨了不少的白眼和咒骂。最终让我心灰意冷,离开Maasai Market,找个地方请Shy喝咖啡算数。
五、内罗毕的Village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懂得享受的人,在我生活的城市当中,有很多地方装修豪华、有着充足的冷气或者暖气、放着舒缓的音乐,那里侍者彬彬有礼,人们举止高雅、行动迟缓。
我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地方感到自由自在,心情放松。
经过若干次的潜心训练以后,我依然如故,依然在这些高雅的地方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最终,我心甘情愿的承认自己是个粗人。
只有唯一的一次。
在深圳,我拉着老妈,不管她的严重的抗议,坚持花了每人600多大元,跑到香格里拉最上面的自助餐厅吃饭,据说那里可以看到深圳的全景。其实我们都不饿,妈妈点了米粉和一些水果,而我就吃了一碗面。我们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深圳的夜色在我们身边慢慢“旋转”过去,慢慢的告诉她各个地方的名字。那一刻,我半靠在椅子上面,无比放松,心满意足。
而通常,我喜欢在大排档卷起衣袖,大吃特吃。到非洲前最后一次在上海,死党Z的女朋友告诉我上海有吃大排档的地方,这让我激动不已,上海这种吃碗馄饨面都要进屋里细嚼慢咽的地方,居然有大排档??这让我着实觉得另类,吵着让她一定带我去大吃大喝一顿,发誓在上海这种小资的地方吃出广东大排档的味道来,可惜终究没有去成,让我抱憾不已。
离开内罗毕的前一天是周六,中午和黑人胖子Peter在Town的一个小店和吃完羊肉大餐后,Peter挺着他的啤酒肚,说无论如何要带我们去“他的地盘”喝上两杯酒,放松一下。
Peter坐在司机位上,肚子顶着方向盘,把收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高声欢呼:“City Boy”,这是他一贯对我的称呼,“带你去看看Village!”
Village的确有乡镇的味道,除了房屋破旧以外,其氛围完全和电视上看到的欧美的小镇相当,三三两两的房子,一两个临街的小店,人们不紧不慢的在街上晃悠。。。
我们去的酒吧实在是不能称为酒吧,前面一块很大的空地横七竖八停了不少汽车,一片围墙中间留了一个小门可以进出,门上一个小牌,写了XX Bar。进得门来又是一片空地,只不过搭了几个巨大的棚子,桌子和椅子散放在棚子下面,人们进来搬了椅子就着桌子一围,招呼小二拿来啤酒,听听音乐或聊天,仅此而已。而酒吧内唯一的两栋建筑就是收银台和厕所,好在空间开阔,可以看到远处的田野和农家,一片真正的乡村景色。
在这里已经有Peter的两个黑人女朋友—大S和小S(名字实在繁琐,可以发音,拼不出来),在等他,见面后自然是握手拥抱,再从昨天的睡眠到今天的午餐全部问候一遍。
这两个S是个话篓子,我们坐在哪里,一瓶瓶喝着啤酒,从现在的奥运聊到克林顿的内裤,再聊到非洲现在的陋俗,可谓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激动地时候,她们身上的音乐细胞便开始活跃,时不时站起来随音乐抖动身体,以支持她们的观点。
坐在那里,听他们海阔天空,我又一次感到自由自在、心情放松,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一样的,非洲也有汽车,也有高楼,但是人不一样,一方水土一方人,他们有着黑色的皮肤,他们身上背负有几个世纪的非洲历史,而我,黄皮肤,血液里面流淌了刻着中国两个字的红细胞。
我认为这是行走的精华所在,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去看非洲的狮子和坐在这里聊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可以非常清楚的在家里的电视画面上看到狮子的汗毛,但是我只能坐在这里阅读他们的笑容。
我们谈到非洲的割礼习俗。
他们对此深恶痛绝,特别是Shy,她说她曾经在农村见过整个过程。
“非常可怕”,说到这里,他鼻子眉毛拧在一起,仿佛她正遭此酷刑。
“你知道是割哪里吗?”大S突然向我发问。
“。。。。。” 我一口啤酒差点没喷到她脸上!“我不知道,你也别向我解释。”
他们一起狂笑!
2004-09-02 Hotel Central,Conakry,Guinea
---- 猪头初次想出头 出头初次是猪头
初次头猪想出头 头猪出头是初次
每天念十遍、包你稳出头、不出头也变猪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