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4-09-06 23:03:06), 站内信件
|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感受。
历史上闽南总会瞧不起福州。如:泉州笑它胆小,保守,不讲义气;厦门笑它卫生,交通,个人的素质差;漳州。。。(总觉得漳州没怎么瞧不起福州的)。
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们,无论来自何处何地只要在生活在这里就会不自觉的依恋着它。
我无法用语言去研究分析、去详实描述,只想用我看到的一切去阐明它。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到过许多地方,也走过许多座城市。
上海的现代、北京的博大、西安的厚重、杭州的秀美、广州的繁华等等,却怎么也没让我感觉不到能舒心爽身,自由呼吸。
那些标志性夺人眼目的建筑、震憾人心的古迹、绢画般的园林、那人头涌动的街市,有的只是点缀、有的只是保护、有的只是景观,让人感觉那些与你我的生活相距遥远。
一所学校的成名。
不仅是占地多少生员几何、也不是楼宇多现代教室有多好;器材仪器如何、教授讲师人数多少、因为那些附载在她身上的麟毛凤角。
人们更多的是想知道她的历史背景,所产名人才俊多少。
知道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一眼就可以从斑痕累累的厚重的楼堂白墙、和裹满青苔的石级去寻找;可以从厚厚的校史去翻看鹤立人群中的那些个英雄才俊。
当这一切都都不复存在,人们是可以从媒体、权威那去听取获知。
不过,在这虚华不实人欲横流,一切依靠漂亮包装来掩饰本来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口服心服的去承认呢?
城市也一样。
我不知道:成都市没了宽巷子窄巷子,没了。。。那么留下的武候祠和草堂掩映在四周贴满玻璃幕墙的高大现代楼宇之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成都你拿什么来解释这里曾经的蜀国之都,是承载三星堆灿烂历史以来的蜀国古城。
人文文化来自于民间,来源于你我生生息息的地方。民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群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名片。而成都,你以后还有吗?别忘了,成都你建再高的楼也成不了上海。成都你再怎么折也建不成纽约。可当你回头时,也再找不回实实在在的你—蜀国古都。
被人们称之为人间仙境的苏州市,大凡去过的外地人,无不被周庄,特别是同理的江南水乡所折服。反到对苏州市并没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映象。
记得我1990年第一次去过那里时,站在报恩寺的塔顶上,放眼过去整片整片的古厝旧院,到如今却让政府和地产商们折腾的七零八落。取而代之的是跟纸糊似的仿古街面,现代人的贪婪就是把沥青浇灌抹平在原本是磨的发亮的石阶街巷上。并令人滑稽的开设苏州古民居博物馆、在横穿古城宽大的道路的公交站台上建仿古亭台做站台。
反观福州城。
始建于西晋末年,成规模在唐宋的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点击百度立刻有8120条信息告诉你。
不知搜索看过这些新闻的朋友们,心里会是何种感受?但我可以告诉你。
福州人,不,是生活在福州这城被命名为文化名城的古老城市里的人对此的感触。
那就是自豪。因为别说是省会了,就是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民居。它的存在说明,福州人的爱乡恋家。完全解释了为什么至今生活在这里的人还会朗朗叨出“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热爱自己的故园祖家。
这是什么?这才是文化。
是深藏在人们心中对故土,对文化的热爱。
想当初上历纪八十年代,愚蠢的当界政府竟然不顾考古、文物以及广大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将这片面临福州最繁华地段东街口背后的三坊七巷卖给港商李嘉诚,供其成片开发商品开发。消息传来,福州全城哗然。
在国内反对无效的情况下,他们将情况如数告知旅居海外福州人,引燃世界海外福州人的公愤。特别是海外商界人士,最后联合起来告知:李嘉诚胆敢拆三坊七巷,就断绝与之生意所有交往。
结果除了政府抢拆一角让长江置业建它二三幢楼之外,就再也不敢拆了。
这才有,时之今日的福建省政府今后将福州建成:昙石山、马尾船政、寿山石、三坊七巷等四大文化旅游区。并申请将三坊七巷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否则,福州早就与其它城市一样。成为没有特征,千篇一味无法说明自己人文历史的的楼宇罐头。
----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