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rockline )不系舟>>贾元春的年龄与后四十回的真伪

主题:贾元春的年龄与后四十回的真伪
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unlimited(2004-08-30 01:14:21), 站内信件

  贾元春的年龄与后四十回的真伪

  贾元春到底比宝玉大几岁?我想这个问题要请daviling先生问一问悼红轩那位懂算命的道可道非常大仙。
  有好多人说: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元春要比宝玉大不少,否则也不可能在宝玉三、四岁时“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是啊,这话我也勉强可以同意,但是道可道非常大仙言之凿凿、daviling先生闻之确确:

    按照《三命通会》给出的游戏规则...鄙人又通过
    历法天象的查证和推算....元春死于31岁...生于
    ...1704年的正月十五...宝玉...生于1706年丙戌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申时交芒种...

  道可道非常自云“各位能推翻我的这个论证吗?门都没有”,daviling 先生也作证说“上述论文精彩非常”,据此,再加上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以及第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我因而郑重推断——宝玉成婚必然是在29岁,薛宝钗比宝玉大一两岁,那年应该31岁,货真价实的大龄女青年,因此,宝玉宝钗二人是晚婚的模范。

  “各位能推翻我的这个论证吗?门都没有”——除非道可道非常大仙和daviling先生双双出错。
  (最可怜薛宝钗,为了宝玉把个人问题都耽误了,苦等到三十多岁才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宝玉啊你怎么忍心对不起这么好的姑娘!)



  以上算是笑谈。我只想说,各位对《红楼梦》有割舍不去的爱恋的同好们,在阅读各类文章的时候,不要甘心做睁眼瞎,不要对显而易见的逻辑混乱视而不见。就象这位daviling先生,他想用一位叫做道可道非常的算命大师的文章来证明什么,可是道可道非常大师自己早已神志不清,思维混乱,让我们又如何相信他的结论?进而再相信daviling一直以来的成见?

  以前我就说过,尽管daviling先生对脂本的“成见”实难苟同,但是对他镌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依然十分尊重,因此才更有兴趣与他探讨,尽管“说得没有唱得好听”,但可以担保绝无恶意(当然自己也有缺点,例如以为打击别人抬高以自己乃为人快乐之本^_^)。关于脂本《红楼梦》的真伪,还希望daviling有更确凿的证据,用类似道可道非常一类搞笑的证据是不够的。

  版本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书中某些情节往往只能作为辅证。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过,在脂本中,其实年龄、姓名错乱的地方比程本系统中要多,尤其是在元春的年龄方面,被公认为脂本系统中最早(注意,这个本子抄定的时间据认为并不早)的甲戌本(也就是daviling力证作伪的版本)写元春出生后“次年”生了宝玉,明显与读者的感觉不同;而庚辰本则为“后来”,故意含糊了这个问题,回避了读者的疑问;程乙本改为“隔了十几年”,似乎于“事实”相符了,可是别忘了,程伟元、高鄂在程乙本的《红楼梦引言》已经承认:
    ...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
    详加校阅,改订无讹...
  元春的年龄,明显就是“改订无讹”的例子,曹雪芹原来的设想是否如此,在看不到真正的“后四十回(或三十回)”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妄言。

  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想:贾雨村做黛玉塾师时黛玉才五岁,教了一年多,黛玉进贾府,最多不过七八岁,上过初中读过《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朋友都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七八岁的时候与黛玉有多大的差距。这样一想你就会明白,年龄在这本书中一般只能做一条串起情节的绳子,你不能够把书中人物的年龄与你现实生活中的常识做比较,进而再将这种比较作为证据来说明版本的问题——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
  没人能说曹雪芹写的不是他某种真是经历的再现,但是,只要稍有点常识,就知道,他笔下的人物年龄是不完全真实的,既然如此,既然黛玉7岁进贾府就有那么多心思,既然宝玉八、九岁就能“初试云雨情”(程乙本中冷子兴提到宝玉年龄时称“长了十来岁”,其他版本则均为“长了七八岁”,是程乙本借口“改订无讹”的又一窜改,这样一改,情理合了,作者的本意却被歪曲了),如果是我,我倒宁可相信黛玉7岁就能“举止言谈不俗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宁可相信探春5、6岁就能生的“削肩细腰、文采精华令人见之忘俗”,宁可相信宝玉8、9岁就能初试云雨情——虽然程乙本把宝玉年龄改到“十来岁”看似更符合实际,可是我却知道论交通工具如何落后,从扬州出发到中国版图内任何一个坐船可通达的地方,绝不会走上3年还不到——就算贾雨村善于贪污,想来也不会为了报销旅差费故意拉着黛玉绕道跑吧?

  经过这样的思索之后,也许你就会考虑,甲戌本中的“次年”究竟是作者在最初写作时考虑不周、还是抄写者一时不慎?但无论如何,作伪的可能性最小!  为什么呢?因为要作伪的人,往往要把错漏之处订正以免被人发现破绽(就象称为元、高鄂所做的那样)而不是相反。
  还要注意一点,甲戌本中十七至二十四回缺失,也就是说没有“元妃省亲”这一回,这是否也能够说明些什么?各位不妨自己想一想。

  最后辨析一下道可道非常说的元春比宝玉大两岁同甲戌本说的“次年”生宝玉有何不同。既然叫做辨析,那就说明二者貌似一样,实则有本质不同。道可道非常的说法建立在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作者相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他是承认后四十回的,因此他必然遇到宝玉29岁成婚的麻烦。
  (实际上如果完全按照后四十回的描述,元春死时“存年四十三岁”而不是道可道非常研究的31岁,按这一描述,再结合宝玉当时大约17、8的年龄,则元春应该大宝玉24、5岁。)
  而甲戌本虽然也写“次年”,却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因为“甲戌本”根本不承认有一个狗尾续貂的后四十回,因此他虽然写“次年”,却绝不会遇到宝玉29岁成婚的麻烦。这实际上更进一步证明,高鄂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后四十回”是完全不同的,在“元妃之死”这一问题上也没有例外。


  后四十回中写到元妃之死用笔非常奇怪,原文如下:

    ...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
   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
   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这么详尽的描述曾经引发了不少人的联想,有的人(包括承认后四十回是高鄂伪续的人)就认为这样详尽的描述“大有深意”,认为高鄂这一用笔是在影射曹雪芹家族某位真实存在的“王妃”。其实,“已交卯年寅月”这句话已经说明一切了——只所以这样详尽地写出年月节令,不过是为了在“无意中”带出“卯年寅月”这句话——否则,又怎样去园“虎兔相逢大梦归”的判词呢?伪续者的苦心经营,越是在自以为严丝合缝的时候,越是黔驴技穷的露出破绽——后四十回绝非作者原著!



  遗憾,到最后也没能确定元春的年龄。可是说了这么多不能不给大家一个结论,只好胡乱猜测敷衍塞则一下了。
  薛宝钗是在黛玉之后不久进京待选的,黛玉若7岁进贾府,则宝钗进京时也不过10岁,看来当时的皇上老佛爷比较喜欢栽培祖国的花朵儿。如此,元春怕也是10岁以前进宫也说不定?宝玉在元春进宫前得元春“手引口传...认得几千字”时为3、4岁,10-5=5,这样说来元春与宝玉年龄差距也不过5岁以内。然后宝玉12岁时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贾府起造大观园,宝玉13岁那年正月十五元春回家省亲,估计最大也不过17、8岁吧。(元春省亲宝玉十三岁证据在二十五回: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谁知道呢,要是皇上不是太傻帽儿的话,娶东宫娘娘好象应该是这样的岁数才合适,没必要弄个七老八十吧?
  以上纯属猜测,仅向各位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我还是那句话,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只能作为贯穿时间的一个线索,探讨人物年龄也不过为缕顺情节,想以此来与历史、天象乃至《三名通会》中什么记载来印证,恐怕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后四十回绝非作者原著!



----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