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启发性故事>>生死无惧>>Re:生死无惧(6)

主题:Re:生死无惧(6)
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5 23:25:32), 站内信件
    禅定又叫“止观”,一般就是做“止”和“观”这两件事。

【止】
    梵语s/amatha,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为禅定之另一称谓。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天台宗以止配于空、假、中三观,而分为三止:(一)体真止,体得一切皆空之止。为对应于空观之止。(二)方便随缘止,又作系缘守境止。即菩萨以方便随应众生诸场合,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之止。为对应于假观之止。(三)息二边分别止,兼有第二与第一之义,但不偏于空有二边(两极端),系住于中道之止。为对应于中观之止。

   摩诃止观卷三上载,止有三义:(一)息之义,即令一切恶觉恶观寂然不起之相;此系就‘所破’之观点而言。(二)停之义,即令心缘于谛理之中,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之状态;此系就‘能止’之观点而言。(三)对不止止之义,即以非生非灭、非垢非净之‘法性’而称为止;此系就‘谛理’之观点而言。

   此外,一般常将‘止’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一者,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即三摩地通于定、散,复通于染、净。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而于散心中则无;仅于净位中有,而于不净中则无;仅于‘有心位’中有,而于‘无心位’中则无。又通常将止、观二者并称为止观,谓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称为止;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

【观】
   (术语)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之Vipaśyan&amacron;(毗婆舍那),又Vidarśan&amacron;也。观经净影疏曰:‘观者,系念思察,说以为观。’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三观玄义上曰:‘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止观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观想。即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之一种方便观。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此谓修‘九想观’能断淫欲。又观无量寿经谓,修‘日观’等,能方便入极乐依正之真观。密教于初发菩提心之行者,亦屡设种种方便之观想,如观想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观想而去除妄念,信乐倍增,进而以有相入无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别之见,体证万法平等,而与本尊相应。

摘自《佛学词典》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