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其他宗教>>印度宗教及支流>>印度教>>Re:关于“印度教”的提法

主题:Re:关于“印度教”的提法
发信人: ulrikeyan(胡桃)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18 22:29:12), 站内信件
【 在 ulrikeyan 的大作中提到:】
:本文为北京社区宗教信仰版xiao-cao-gen(小草根)朋友于7月27日发的文。介于一笨蛋没搞明白如何转贴,就只好把人家的文章copy下来,在粘到这里来。不好意思。嘻嘻……

:印度教    
:
:    应该指出:“印度”一词不但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在梵语和泰米尔语那样的印度古代语言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踪迹。事实上,“印度教”一词根本不是起源于印度本土。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执意用它,把湿婆教、舍那教、沙克蒂教、佛教以及外士钠瓦传统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说成是“印度教”。这样说可能很方便,但是终是不正确的。 
:
:......
 
印度“教”

正如上面转文中所述,Hinduism其实是个很不准确的概念。其实我们所提的所谓之“印度教”其实可以称作“婆罗门化的梵文印度教”。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多神、仪式繁琐、几乎遍及整个南亚、婆罗门祭司宗教。它的重点立于以大家庭(parivāra)为基本单位的宗教仪式(多于家中举行,如每天的供奉)。尊崇吠陀(Veda)为经典。由于其上述形势与通常所谈的“宗教”的定义相当吻合)——具有其经典,有与之相关的神圣的语言(梵文),有可见标志标注其成员的隶属关系(婆罗门佩圣“绳”),有其统一的祭司阶层(婆罗门)——,又因为它在绝大多数非祭司阶层人民中广为传播,因与日常宗教活动、祭神、朝觐、祭日和事物的紧密联系与群众中占统治地位,所以不会洇然于背景中不为注目。
但从其发展与现状来看,这只是所谓之“印度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所有自称为印度教徒的人都有其自己的侧重。在我看来,这是宗教本地化的一大反应。很多地区有自己专门的或特有的庆典(如尼泊尔对女神Vatsala的祭祀),有的时候某些庆典只涉及特定的种姓,很多时候,其庆祝方式也是独一无二(如尼泊尔动不动就绕城或造车游行)的。另外,因其地域性,附加经典的语言也常为本地语。在这种宗教中,人们有自己的祭司,有只于本地崇拜的神明。这与主流的“婆罗门化的梵文印度教”并不冲突,经过多年发展,甚至整合得很好。
另外就是有大多以反婆罗门传统、苦行或传教起家的宣传解脱的形式。(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曾属于这一范畴,但天长日久,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体制,发展自己的特色,已成为了独立的宗教。)如再分类,可有部派宗教、泛神宗教和传教性质的Guruism。部派宗教很常见,比如推崇湿婆的被称为Shivaitics(湿婆派), 推崇毗湿努的被称为毗湿努派,推崇女神(如卡利)的被称为沙克蒂。(本人不支持上文将这些部派作为独立宗教的说法。)每一种部派都有其相对应的苦行僧(非一一对应,此处略,不详细列出)。泛神宗教常常是不同程度的受了其它宗教的影响,常形成一神观念。比如当印度教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产生出了Brahmo Samaj运动。大家恐怕没听说过,但去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你们会明白的。那真的是很美。传教性质的Guruism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极好传教,常在最繁华的街段与人搭话:另就是有其尊师,其地位不可动摇。在一种分支在西方发展极为良好,在大陆也有其发展,特别是有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创建的ISKON(常被译为奎师那知觉运动)。他们有很多很妙的理论,但涉及到传教方式,嗬嗬,和所有急着传教的人没什么区别——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因其传教方式而忽略其理论中精妙的东西。
总之,在我看来,印度“教”不是宗教而是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体系。在不同语境中,该词“印度教”含义不总一致,一切都应在上下文中理解。


参考书目:Axel Michaels: Der Hinduismus.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Munich: C.H. Beck, 1998 



----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