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其他(词谱,诗律,平水韵...)>>对联知识>>[转贴]对联知识入门 6

主题:[转贴]对联知识入门 6
发信人: fslts2(Ω)
整理人: fslts2(2004-08-19 13:36:47), 站内信件
第五讲  深入了解“内容相关”要素


目录: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合掌”禁忌
第三节  无情对(非考核内容)
第四节  分咏格诗钟(非考核内容)
第五节  “内容相关”必读文章


第一节  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上下联的关系,除了第二讲中提到的正对、反对、串对外,从逻辑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宁以义死,
  不笱幸生。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第二节  “合掌”禁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下面这些合掌例子,联友自己体会分辨:

  大地逢春绿
  江山映日红

  发家勤为本
  致富俭当头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黑白颠倒几时了
  上下欺瞒何日休


第三节  无情对(非考核内容)


  无情对作为“内容相关”要素的特例,别具情趣。不过需留意:无情对和“内容不相关”的“准对联”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尽可能字字相对,且最好是小类相对(名词即为义类相对),但是联意却毫不相干。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树”“果”皆草木类;“已”“然”助词;“半”“一”数字;“寻”“点”转义动词;“休”“不”副词;“纵”“相”副词;“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如果不能字字相对,词组也必须是同一小类: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葡萄”“苹果”是不能拆开单字相对的联绵词,但两者均属水果。此例其他字词的对应情况:珍-瑞,同小类的形容词;妃-士,人称代词;脸-牙,人体部位。

  无情对常使用借对(借义)手法。即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例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阁下,既为一种尊称,又指楼阁之下。李,既指李姓,又指李树。先生,既指一种尊称,又指首先长出。

  无情对最好也能遵守平仄规则,如以上两例。打破平仄规则并非不可,但不提倡有意为之。例: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巧用酒名的别解来对天象。尽管上联平收且三平尾,但整体平仄还算协调。

  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例: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如果出句求无情对,要求出句尽量无歧义,否则便无趣。即便出句是平收,也应作为上联。例:

  黄花
  绿帽
  若出句为有歧义的“绿帽”则无情之趣尽失。

  病例:
  浮云游子意
  下雪乐童心
  此例即为应该上下调换的例子。因为上联有词组结构方面的歧义。让读者反复琢磨才看出名堂的无情对即失去不少趣味。


无情对创作中的其他几个误区:

  1、只求字字工对导致句义生涩、牵强或不完整。无情对的词义搭配应该自然通顺,不能连句中也出现“不相干”的词义搭配,以致整句话不知所云。病例:

  帝王脚下过
  佛祖心中留
  先想到没有歧义的一句话作为出句,再琢磨对句,这的确是无情对创作手法的一种。此作能看出先想到的是“佛祖心中留”这句佛家常用语,如果是则应作为上联。为求字字工对,“帝王脚下过”句义不够明确,是否指“地下埋有许多前朝的帝王,被今人踩在脚下”?像这种让人揣摩不透联意的对句是失败的。

  天高皇帝远
  池浅王八多(生造的因果关系)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河秋波朝北动(对句字字工对,联意却不知所云)

  2、只求句义完整和不相干,而部分字词没有工对。这种情况不仅显得趣味性不足,更糟糕的是导致“既不是无情对,内容又不相关”的重大失误。病例:

  且罢晨妆学手谈
  休到密室作耳语(密室-晨妆 没有工对)

  马月猴年虎岁
  天时地利人和(问题出在“地、利、和”三字对仗不是小类工对)

  五粮铺绿野
  千里共婵娟(里、婵娟均没有工对)

  夫妇二人转
  黑白双面胶
  乍一看似乎是标准的无情对,也多少有些趣味,但是“黑白-夫妇”不合无情对要求,误将并列词组的句内工对应用到无情对中,这种情况值得注意。此例中“胶”对“转”也不工,严格说来“面”对“人”也不是义类工对。于是乎此作只能“开除联籍”。

  3、只注意到字字工对,而出对句联意却有明显关联。这样对出的句子不是无情对,无趣。病例:

  无联不成对
  有偶才变双(出对句联意明显有关联)

  武大郎生气
  刘三姐养颜(仍然是联意相隔不够)

  4、两言、三言的普通词汇对仗不能作为一幅完整的无情对作品。只有将单字拆开后能构成有完整意义的单句(主谓句式或省略主语的动宾句式)时,才能作为完整的联作。

  病例:
  金牙
  银耳(尽管有趣,但仅是一个偏正词组,严格说来不能构成“联句”。如能组合到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则大妙)

  马头琴
  鱼肠剑(仍是词汇相对,尽管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但是不能构成联句,趣味性也不够。)

  下面两例尚可:
  赞美
  歌德(动宾句式:赞扬美国,歌颂德国)

  风云
  浪笑(主谓句式:风在说话,浪在笑)


第四节  分咏格诗钟(非考核内容)


  诗钟,顾名思义是古时私塾先生用限时的方法,以嵌字为题,让学生练写七言或五言对偶句的一种作句形式。分咏格诗钟是诗钟的一大类,以上下联分咏出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有机地把两个事物关连起来。

  因分咏不相干的两个事物,联意的关联常需要略加琢磨才能看出来,故分咏格诗钟也作为“内容相关”的一个特例来解说。

  特别注意的是,分咏不可犯题面字,例如分咏《元宵、蝶》,则钟句须避用用“元宵蝶”三字,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既咏狗者不能移到犬,咏冠者不能移到帽。例:

  《饺子、木鱼》分咏:
  薄皮嫩肉三江煮,
  硬骨空心五岳敲。

  《楹联、雄鹰》分咏:
  喜日临门局左右,
  狂风驾雾跃高低。

  《孙悟空、水仙》分咏:
  火眼金睛扬正气,
  冰肌玉骨放清香。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