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lody(火页)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1-08 09:49:58), 站内信件
|
姓名:liar(61.49.139.227)
时间:2004-07-27 05:18PM
标题:times
--------------------------------------------------------------------------------
张艺谋真的老了,当我在甘露的纪录片《如花》里看到他和工作人员大谈恐龙统治地球,看到他对着摄影师大喊“赶不完进度我怎么办,你能负责吗”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得到这个导演内在的困惑与阻滞,近乎一个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终于导致了干涸的灵魂。而在这部粗糙简陋的纪录片里,我也看到了中国电影制作的种种落后的意识,比如张艺谋去乌克兰看花地的景——居然只有他一个人去看景,令我吃惊——美术组的人呢?至少要有置景一起吧?张艺谋说要在他选的那片草地上种一片花,于是制片主任就去谈合同,买了花种,花了钱花了时间,最终种出来的却是在草丛中长出几支杂七杂八的花——为什么在种花之前,没有任何人来提出具体的能够看得见的要求,为什么没有人画出范图放到合同中去要求,为什么没有人在签订合同之前提出这件事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少,为什么没有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判断去推动这件事情的进行——所有人的行动只有一个:执行、执行、再执行。导演的核心作用在此时看了出来:导演应该只在创作上起核心作用,而到了具体的拍摄方案,却需要有机的体制去解决它的合理性。这就是中国电影制作的落后——一切事务以导演为中心,并且是没有智慧没有原则的中心,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没有合作,只有执行。
关于这部烂片本身的问题已经不足为道,因为它已经是这样了,谁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一部这么烂却如此受关注的电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包括电影界与媒体界在内的狭隘视野,电影的产生和媒体的关注似乎只有两个字可以牵动:名利。
是的,如果是“艺术片”,那就要得奖,并且是代表中国电影去得奖,美洲是奥斯卡,欧洲就是嘎纳;如果是“商业片”,那就要票房,并且是代表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去拿票房,一定是大投资,一定是大手笔。
这是一个“赢”的时代,人们全部自动的站到了赢的一方,谁得奖,那就是牛逼的,谁票房好,那就是老大。在这种集体的功利心态下,自然会诞生《十面埋伏》这样的怪胎,没上映之前全国的报纸都叫好,上映之后全国的观众都在骂这样的事情,可能也只有中国会有,更可笑的是报纸上映前帮人叫卖了半天,上映后又义正词严的批判,仿佛之前的事情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这个赢的时代里,从电影的制作方到传播者没有人首先想到一部电影给人真正带来的是什么,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希望,还是怅惘,电影的传播似乎不再为了给人带来享受与震动,而是为了利益,就好像一个人谈恋爱不再为了爱情而为了房子和汽车。我不反对做电影为了赚钱,有钱赚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前提条件永远是你提供了一个好的产品,这个产品确实提供了它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价值。张伟平作为一个制片人做事的态度是好的,但做事的方式却是小农叫卖的的方法,他似乎认为,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大,卖的就一定比别人好。事实证明噱头和“卖点”是不长久的,跳过电影本身去谈论电影未来的潮流只能是一个时代的泡沫,随时可能破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