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ulangdebaobao(面包树回来了)
整理人: hohoto(2004-09-30 14:38:49), 站内信件
|
10月4日:桑桑——日喀则
翻过一座一座山,天上开始飘着丝丝絮絮的云朵,我们离开了阿里地区,进入日喀则地区了。感觉很明显,阿里的天空经常澄净得谧蓝,即使有云,也是偶尔的一两朵。但是进入日喀则,天空的云也开始热闹起来,经常聚集在山顶,一束一束的,体态丰盈。
途中经过著名的22道班,多次的在往阿里的线路上看到这个名字,如今踏足这个让我好生景仰的地方,难免觉得兴奋。我们停下来休息。两只羊,一黑一白,在院子宽阔的平地上散步,一辆大卡车停在路边等待修理。一只英俊的大黄狗旁若无人地趴在路中央打着盹,我对着它照相,它连眼睛都懒得抬一下。
途中我们的车要换肽,师傅带我们到了他的一个朋友家里。他的朋友是个健硕的大妈,他说认识了许多年,我们就在一边瞎猜,这个大妈一准是巴桑年轻时的情人。大妈的家里很干净整齐,一个也许是大妈儿媳妇的年轻女人在织布机上编织着色彩鲜艳斑斓的布。她的手娴熟地操作着,不时偷偷看看我们这些外乡人。织布机看似简单,简单得好象只用几根木头就搭得成,但是丝丝的线从这端进去,美丽的织锦在另一端流淌出来。多少年来,藏族女子就这么气定神闲地坐在这神奇的机器旁边,编织她们美丽的衣服,编织她们淳朴的一生。
进入日喀则地区,又回到了充满丰收气息的田野,又见到一排排阳光下调皮地闪着金光的小白杨。路也开始好走起来,断断续续地有一些柏油马路,我们快到日喀则市了。
日喀则是个让我怀有复杂情感的地方。她拥有着扎什伦布寺这么辉煌的藏传佛教圣地,她的历史久远,同时她也正迈着大步奔入文明社会,纯朴自然的民族风格正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气息。街头林立的旅店,广场上喧嚷的卡拉OK,正在修建的商业步行街,现代文明正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入日喀则的血液,将其改变。韩红唱着“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牛羊满山坡”,我祈祷着,这种景象不要只流传在歌曲里,留给后人的,多一些纯净圣洁的天地。这种改变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进程,还是慢些再慢些吧。
这次有大把的光阴拿来在扎什伦布寺挥霍。下午到日喀则,住下后,往街上逛悠着,就到扎什伦布去。看门的喇嘛说时间过了,不能再进去。我们承诺只在广场上坐坐,不到殿里,他们答应了。坐在宁静的广场上,看着光影投射在地上,随着太阳逐渐西下,慢慢推移。广场上鸽子飞过,又停下来在地上踱步。两个中年喇嘛坐在旁边的门槛上愉快地说着什么。一个年轻的小喇嘛搀扶着上了年纪的老喇嘛经过,年轻人为老人家撑着遮阳伞。喇嘛们都穿着高帮麻织底的红色布靴,披着我一直弄不明白怎么穿上的象一大片布一样的喇嘛服,三三两两地走过,也许要晚膳了,也许是去颂经。我们坐在扎什伦布寺的广场上发呆,时间也就这么慢悠悠的,从喇嘛们悠闲的步调中穿过。我发着呆,仿佛自己已经这样地呆了多少年,不舍得离去。
晚上,新月说去吃了生牦牛肉做的酱,和着自己捏就的糌粑吃,别有风味。阿飚要师傅带着,去买了很多虫草,要带回去补身。
我的收获就是扎什伦布的发呆时光,和站在旅店天台上,看着扎什伦布寺黄昏天空绚烂的火烧云,然后看着暮色逐渐笼罩整个日喀则。
(2004.8.1)
----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