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不爱《花样年华》的四个理由

主题:不爱《花样年华》的四个理由
发信人: aprettymail(kick)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1-01-31 07:45:22), 站内信件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如果有多一张电影票,你会不会再看一遍《花样年华》?爱一个人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可不爱一个人就需要理由了。我不爱《花样年华》。因为—— 

  不爱《花样年华》的四个理由 

  有人说,《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片子,也有人说,硬着头皮看了两遍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佩服那些知道张曼玉穿了多少套旗袍的人,佩服那些知道任何一首配乐来历的人,佩服那些一下就看到门上的“2046”的人,更佩服那些看了两遍甚至更多遍的人。爱一个人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可不爱一个人就需要理由了。我不爱《花样年华》。因为—— 

  一、香港?还是上海? 

  片子里几次出现字幕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60年代的香港。但是,影片的第一句话是上海话,最先出场的是生活在香港的上海人(王家卫就是在上海出生的),还有张曼玉的旗袍、发型、言语作派,多少让人想起点张爱玲和她小说里的味道来(张爱玲当然是海派文化的绝对代表)。张曼玉时不时推一推她被吹做得蓬松但一丝不苟的头发,更有一种使小性儿的上海女人的意思。我是不了解60年代的香港的,来自相关影视作品的画面也不是这样的。或者说香港只是个符号,上海才是本来?我不愿意喜欢这样没有个性的香港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没有个性的人。 

  二、哪儿来的阿炳? 

  陈先生的出现只是一个声音,周太太的存在是一个妖娆的背影,所有的时间空间好像都留给苏丽珍和周慕云,却又不知为什么要给梁朝伟安排那样一个外形丑陋的好友阿炳,难道只是为了让他告诉张曼玉,梁朝伟想吃黑芝麻糊了? 

  三、满脑子的旗袍 

  听说有好事之王家卫迷将《花样年华》中的旗袍演绎出一套“王家卫把旗袍作为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世俗的伦理思想的隐喻”的宏篇大论的时候,我有点哭笑不得。张曼玉好像说过,因为没有剧本,所以每拍一段,每变换一个场景,为了不重复都要换一套旗袍。又因为拍了那么久,才把所有准备的旗袍都用上了。剪出来,就成了现在的一部戏里二十多套旗袍。明明是情感电影,却一不留神变成了旗袍成衣秀(外加皮包和领带)。看完电影,满脑子都是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婀娜多姿,让我(估计还有其他女人)又羡慕又嫉妒。 

  四、镜头的痕迹 

  多变的旗袍,一丝不苟的发型,纤柔的腰肢,粉色绣花鞋,浓烈的红风衣,袅袅的香烟,期待的眼神,街角昏黄灯光下的数次交臂,在吴哥窟游荡的空镜……不能不承认,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完美。尤其是只有张、梁二人的镜头里,屋内的陈设,灯光流泻的的角度,景深层次,两人的位置,包括两人走出镜头的先后次序,一定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可是我发现,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镜头的设计上,连苏丽珍领了个孩子还是别人告诉我的。不露痕迹的设计叫完美,那泻露痕迹呢? 

  如果《花样年华》是一堆零件,王家卫是组装工程师,我(观众)是保管员,看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接。可能,工程师很认真地作了组装然后交给我保管,可是我接收到的却还是一堆零件。这是我的悲哀还是王家卫的悲哀? 

  有人说:“王家卫一向花样姿势多过具体实际,《花样年华》中两对夫妻交织成两段婚外情,他故意拍得一隐一现,很别致,却有见叶不见树,见树不见林之弊,很多关键东西刻画不出来,于是成为怀旧流行曲加怀旧旗袍加怀旧景物的特长‘广告片’,好看好听,却难以解画和猜迷。”我很赞同。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多一张电影票,你会不会再看一遍《花样年华》?    
 




----
 在早被遗忘的风里,我听见你唤起我的名字,是一种思念的心情?你说是一种浪漫!是啊,在缤纷的尘宇中,我们因缘份而相知相识,更因珍惜而相知相契,这份距离之美不知道你会不会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