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rg-jordan(靓妹唔系小魔怪)
整理人: yong1015(2004-08-02 09:23:50),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出自热力:
.........
影片的情节一定会让友好人士欢欣鼓舞的。话说日本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数暴增,社会陷入动荡。为了将下一代培养成更具杀伤力的优良品种,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一种BR教育法。于是,四十二名如花似玉的中学生被带到一个荒岛上,进行一场残酷的杀戮游戏,只有最后那个生存者才能回到社会。
从故事构思上来看,影片基本上就是戈尔丁的《蝇王》的翻版。如果说这个故事没有受到《蝇王》的启发和影响,我就切腹自杀以示公允。可悲的是,戈尔丁笔下那些充满了象征意义,对人类文明深具警示的孩子,到了深作欣二的镜头底下,变成了一堆徒具形式的苍白身体,即使他试图通过一些角色来表现理性的主题,这个尝试也很快淹没在他对血肉横飞的画面的迷恋中。与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相比,深作欣二的这种暴力看起来幼稚得可笑。影片中充斥着层出不穷的杀人方式,枪械、镰刀、斧头和毒药,无所不用其极,而人物的内心却毫无逻辑可寻,恐惧和痛苦都单薄得可怜。
从日本的文化特性来说,这个民族似乎喜好在极端中寻求他们的生存哲理。同样是东方人,和中国文化的儒家传统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客观得可怕。在很多日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生死观。换言之,日本人对生命的可贵显然不够尊重。这种态度与中国人的“舍生取义”截然不同——他们甚至习惯于欣赏一种暴力和痛苦纠杂在一起的死亡之“美”。《大逃杀》里歇斯底里的杀戮、滚落的人头和飞溅的鲜血,正是这种野蛮美学的反映。从观众的眼光看来,如果《大逃杀》的主旨本意是在映射什么社会现实(我们可以轻易列举出这种主旨:竞争的残酷,高度压力的社会下人与人的信任危机等等),这种主旨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逐渐——甚至可以说从北野武的飞刀就已经开始扭曲成一种暴力崇拜和杀戮体验了。
尤为可怕的是,影片中作为受害者出现的学生,在影片的结尾以大无畏的姿态迈向成人世界。川田在死前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七原和中川这对少年情侣,以一种酷到发紫的的英雄形象回到了现实社会当中。深作欣二通过他们的背影告诉观众,年轻人经过残杀的洗礼,作为胜利者凯旋了,并且他们无疑将赢得今后的战斗。对持续经济低谷中的日本人来说,日本的希望大概就在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残杀的过错被轻而易举地原谅,强者还会受到敬佩。生存斗争如此激烈,所以你必须学会整死别人——这就是《大逃杀》加以肯定的生存哲学。兽行再怎么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还是兽行,但是按照《大逃杀》的孤岛式思维,永远不要指望日本会为它的野蛮行径忏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