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DVD/VCD>>№5 自由讲场>>未整理专题>> 谁是莉莉周?

主题: 谁是莉莉周?
发信人: dl701(Miss醉猫)
整理人: yong1015(2004-08-02 09:25:04), 站内信件
我也是看岩井俊二过来的,没有那么喜欢,但对他的名字总有一些期待。我的喜好里,他不是《情书》的模样,不是“莉莉周”,我喜欢他就是《四月物语》的样子。
    在网络上晃啊晃的,有个一直潜水的版子上,有一群喜欢岩井俊二的孩子,他们说喜欢一定是“喜欢得要死”,四月份的时候就有人写“四月物语”。现在是五月份了。
  我想我还是青春的,尽管动得少了,睡得多了,成天懒洋洋,说话软棉棉,喜欢在坛子里教育“小朋友”,我凭什么说自己还是青春的?因为我还没有向生活妥协,我还在挣扎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还在谈恋爱,我的心虽然也受过伤,但是没有结上厚厚的茧。我也像成年人一样保护自己,但是我高兴去体验。要是可以的话,我到80岁,还是要恋爱的。可以爱,就说明还没有老:)。
     我这么爱这个世界,爱一些人,所以我不能原谅三毛。她在我最青葱岁月的时候,告诉我要保持开放的心胸,要坚持去爱,但是她自己偷懒,去另一个世界找荷西了。她以前的相片里面还是很精神的样子,突然就什么都不要了。虽然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理解荷西不在了,三毛的爱没有地方投射了,她就像灯丝断了,所以不能亮了。
就像美国大片里的说教:世界上不能没有爱。付出爱,比得到爱,更重要。
     回来说岩井俊二。
    最早看的是《爱的捆绑》,完全看不懂。那个时候,刚刚进大学,喜欢看改版前的《书城》,那个上面有郭小橹的专栏,一度非常喜欢。好像是她写过这部片子。那时候DVD还是新鲜的东西,就看到这张碟了,买回来看了,90分钟的电视电影,活像一场装置表演。
然后,终于终于看了《情书》,VCD。那阵子这部片子特别火,听得多了有点“审美疲劳”,所以看完了竟然也没有什么感觉。我这个人不是特别含蓄,也没有多少暗恋的经验,始终觉得喜欢一个人,只写他的名字、画他的头像,不是很好的办法。但是画面出奇地漂亮,我非常服气。最喜欢的场面是两个女人在街上擦身而过,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许多人,填满了街道。莫名的人群,是我喜欢的宿命的味道。
    再后来,对岩井俊二失去了兴趣,日本的东西越看越少。突然有一天,朋友跟我说要去抢一张《四月物语》,说是碟一出来就被抢光了。去CX路的时候,不明究里地“抢”了一张回来。一直压着没有看,直到快毕业。
做毕业作品,做得非常烦躁,因为不喜欢。当作完成任务交了差,后来才看了《四月物语》。我逢人就说:你看哦你看哦,毕业作品其实要做成这个样子才对!
    我心里真的是这么认为的。
    搬进一间空的房间,过一个人清爽的日子,然后在书店里,看一个似曾相识的男生。这些是我可以理解的青春。无论是摄影、台词还是调度,都是我想要的样子。
但是给我胶片也没用,我习惯了空想。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也是CX路的收获,也是压了许久,今天才拿出来看。
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长长的片子里,流转的都是好听的音乐,镜头里都是稚嫩的脸,可是没有希望,没有欣喜,没有爱。只有绝望、直捣一切的残酷和死亡的念头。
    我于是怀念《四月物语》的温暖和满足。
    我还是没搞清楚莉莉周是谁,有一搭没一搭的字幕,说的都是文理不通的句子。基本上,就像我在网络上留下的许多文字一样,像是被人随手抛出来的,而不是经过大脑组织产生的。
     这部片子也是。像是被岩井俊二一甩手,扔出来的,落地的时候散了开来,幸好形状还在。一点一点拼起来,还算完满,但这里那里总存着细缝。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有怎样的青春,是不是和我以前一样无聊又自恋,会不会也像电影里那些日本孩子一样,活着只求一个解脱,因为不需要付出什么而无聊,因为无聊而无趣,因为无趣而残酷,因为残酷而冷漠,因为冷漠,只好离开。
    日本人让我感到透心的凉意,即使是岩井俊二。


                                                    (来源:DVD新天地 )http://www.dvd288.com/bbs/UploadFile/2004591722233782.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