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苏牧八谈《十面埋伏》 (ZT)

主题:苏牧八谈《十面埋伏》 (ZT)
发信人: ken_shen(伊面)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9-29 09:52:50), 站内信件
苏牧八谈《十面埋伏》 
2004-07-22 10:15:46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苏牧 
  南方网讯 7月20日在新浪网《十面埋伏》的专题里,一篇署名苏牧的评论文章《苏牧八谈〈十面埋伏〉》引起了众多网友跟贴。在今天,《十面埋伏》不再是一桩简单的娱乐事件,而苏牧先生的这篇评论之所以引起跟贴,是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未说的话。在众多针对《十面埋伏》的评论中,我们亦认为苏牧先生这篇文章内行、平实、深刻洞见了娱乐真相,因此今天特地张贴在四人吧。限于篇幅,原文略有删节。  ——编者

  1 关于2.9亿投资

  我是7月16日走进电影院看《十面埋伏》的。看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是,前两天晚上,我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看到了《十面埋伏》的首映晚会。晚会的优劣我就不说了,重要的是,那台晚会耗资人民币2000万元!

  今年电影学院实行教学改革。改革之一就是由学院出资,学生拍摄6部胶片电影短片。每部短片投资10万元。至今我还记得:当拍摄电影短片的消息公布的时候,电影学院学生奔走相告、热血沸腾的情形。那一天,简直成了电影学院学生的节日。

  10万×6=60万元。那么2000万元呢?2000万元要是给电影学院学生,可以拍摄多少部电影短片呢?可是,在张艺谋这里,2000万元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宣传晚会。

  据说电影《十面埋伏》的整个投资是人民币2.9亿元。2.9亿元又能拍摄多少电影短片呢?!



  2 关于摄影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十面埋伏》从摄影角度讲,比《英雄》没有进步。

  其实,《十面埋伏》(包括《英雄》)的摄影处理,是这部影片的风格所决定的。张艺谋自己的作品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在《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影片中,影片的风格是生活化的。张艺谋就注意把色彩和摄影技巧融合在影片的生活氛围之中。《十面埋伏》、《英雄》是“风格化”的,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电影。所谓“风格化”就是远离生活,极尽渲染,夸张人物。这种电影需要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

  最为关键的是:《十面埋伏》(包括《英雄》)采用这种夸张的、“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与影片的风格一致。

  3 关于武打

  武打处理是《十面埋伏》的另外一个长处。与那些一般化、粗制滥造的武打片的不同是:《十面埋伏》的表面的武术动作的背后,有一些传统的东方民族、中国人的神韵在里面。如电影中竹子、水等的拍摄。

  4 关于武侠片与言情片

  我觉得单纯地讨论《十面埋伏》是武侠片还是言情片意义不大。

  其实,武侠片中的一个要素就是要穿插情感。暴力(武打)和爱情(乃至色情)都是观众有兴趣观看的事件。

  在武侠电影中,武打的节奏和情感的节奏是互相对比的节奏: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一部成功的武侠片里面,一定有剑拔弩张的男人的武打,也一定要有缠绵悱恻的女人的爱情。电影《十面埋伏》也是如此,在武打中糅进了爱情。




  5 关于剧作

  总的来说,《十面埋伏》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十面埋伏》的失败主要是电影剧作的失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影剧本的失败。

  电影《英雄》的最大毛病是缺乏“故事”,是在故作深沉、煞有介事的说“思想”。影片《十面埋伏》没有再犯《英雄》的毛病。可以看出导演想在这部影片中,加强电影的故事性,加强电影的戏剧冲突。但是,一切都是仓促之间完成的。一切都是有问题的,一切做得都不好。如果用和面作比喻,《十面埋伏》的面(剧本)是“生”的,根本没有揉“熟”。

  《十面埋伏》剧本首先的毛病是人物的做作和虚假。《十面埋伏》的核心是写爱情。表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复杂的爱情心理。一个女人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她的矛盾,她的困惑,她的幸福,这其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爱情电影。但是,在《十面埋伏》中,一切都是做作的。或者说,《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或者女人,制作者根本没有想清楚。

  《十面埋伏》的另一个毛病是故事的“想当然”。当然,《十面埋伏》是一部商业电影,我们不能用艺术电影的生活真实来苛求它。商业电影的前提不是“真实”,但是,商业电影绝对不等于胡编乱造。商业电影应该或者必须“出人意料”,但是,一味地出人意料、胡乱地出人意料,出人意料似脱缰的野马不行。总之,要有驾驭“出人意料”的驭手。这个驭手就是——“合情合理”。“合情合理”不等于“真实”,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乎逻辑。商业电影的观赏特征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是,《十面埋伏》的许多处理根本不在情理之中。

  《十面埋伏》不仅没有做到“情理之中”,而且,它也没有做到“出人意料”。《十面埋伏》中的所有情节点都是观众能够想到的。好莱坞电影剧作的一个核心要求是:电影中的每个情节点都必须是观众想不到的。比如“1”的后面本来应该是“2”,要是编剧在“1”的后面真的写了“2”,这个电影肯定“死定”了。电影编剧必须是在“1”的后面写“3”。观众想到的是“2”,观众没有想到,观众才会觉得编剧确实比自己聪明!这样,观众才会去看这个电影。实际上,看电影的过程,是电影编剧和电影观众的一种智慧较量的过程。好莱坞的电影编剧,为了使电影中的情节点更加精彩,他们在写剧本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情节点制作成卡片,挂在墙上。然后不断调整这些卡片。一旦编剧觉得自己想到的下一个情节点是“2”不是“3”的话,就会把这个点拿下来。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故事扎实饱满,好莱坞电影好看,好莱坞电影占领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国电影很可笑,下一个情节点不仅没有到“3”,甚至没有到“2”,只到了“1.5”。所以,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就会十分得意,十分快活,就会笑声不断。因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起码比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聪明。

  我在影院中看《十面埋伏》的时候,整个影院笑声不断。观众笑《十面埋伏》的做作虚假,观众笑《十面埋伏》的不出人意料,观众笑《十面埋伏》的幼稚可笑。

  这是中国观众对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蔑视和羞辱!

  我很难过,同时觉得很羞耻。

  现在《十面埋伏》的片长是两个小时,我认为完全可以剪掉半个小时。剪掉之后,故事照样完整,而且影片的节奏也会加快。

  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够剪掉半个小时!张艺谋的电影不应该如此。

  6 关于思想

  其实,《十面埋伏》中也是有思想的。导演用字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唐朝。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没有看出盛唐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整个电影的故事之间有多大的关系。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十面埋伏》的剧本是在仓促情况下拼凑出来的。正因为是拼凑的,编剧要在影片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点”,比如爱情点、武打点,乃至上面我们提到的历史点。打一个比喻:电影《十面埋伏》就像一个不高明、不自信的厨子,为了自己的菜好吃,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扔到一个锅里。




  7 关于主流电影

  上个世纪末,美国大片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电影的冲击非常巨大。在这样大的冲击下,国产电影能取得票房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有一个计算,每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盈利的比例是:60%是好莱坞的大片,30%是香港电影,10%是国产电影。而这10%中,主要是张艺谋的电影和冯小刚的电影。从这个角度说,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从某个角度说:张艺谋的电影甚至关系到中国电影的存活。

  《英雄》、《十面埋伏》是中国的主流电影。在电影学院上课的时候,我多次对学生明确表示:电影的主流应该是主流电影。主流电影简单说就是商业电影,它能够换得票房。电影是一种工业生产,只有有了票房,电影才有投资,电影才能存活。电影是一个形态,商业电影是主流的,主流之外才是那些艺术电影和探索电影。

  现在最为可怕的是,中国的主流电影做得很差。我们不能够因为是主流商业电影,不是艺术电影和探索电影,我们就放低了对电影的要求。美国的主流电影做得非常精致、非常讲究。我们不能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厚的艺术含量去要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好莱坞电影的精致和到位。在好莱坞,好莱坞的编剧们往往用5年、10年的时间做一个剧本。他们专门有人去完成故事大纲和创意,专门有人去编情节线、作情节点,甚至专门有人去写台词。一切工作都是非常细致。细致的工作才会出现一个无懈可击的剧本。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仗在打之前,已经决定胜负了”。同样,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影片拍摄之后,前期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十面埋伏》的所有准备环节都有问题。作为中国的主流电影,《十面埋伏》对中国电影的伤害很深。

  8 张艺谋无法原谅

  简单地说一个电影好,还是不好,这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中国电影。

  很多人说应该原谅张艺谋,应该对国产电影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但是,我是不能原谅张艺谋的。因为我认为:原谅了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生存,会更加不利。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今天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领军式的人物。如果张艺谋都如此粗制滥造地制作电影的话,其结果可能会把中国电影彻底地毁了。观众会对中国电影完全丧失信心。

  记得去年有人说过这样的意思: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是对中国电影的一次深情的“深呼吸”。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则是对中国电影的一次“电击”。

  如果说,去年已经快要死了的中国电影,被《英雄》“电击”了一下,又活过来的话,那么,今年呢?!但愿今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不要把中国电影彻底地“击”死。

  2004年7月18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专著《荣誉》作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