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lody(VanishIntoNoth)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9-29 09:52:50), 站内信件
|
ABOUT 发光石头/双城记 作
发信人: melody
整理人: lily_youran(2002-11-20 11:41:32), 站内信件
(三)
电影是门缺憾的艺术,其实,这是普通烂片的生存法则。
我那个狗屁拍档在拍了第一个dv作品之后,也很诚恳的叫嚣着这句话。可以看出,缺憾多是指主观的情感,但对烂片而言,这两个字代表客观的生存法则。
《发光石头》,这个名字是我见过港片中最酷的,酷得超过了当年达明的《石头记》和峻哥的《未央歌》。当我看到这片子时,张达明正混沌的与一个陌生男演员演对手戏,场景黑漆漆的,以至我以为那陌生人是尹子维。反复无常的闹,灰尘和泪和汗搞得一脸目然,让我兴趣的是——那尹子维从不下载着他的板板车,原来他住床下太久了,甚至怕站着身子。虽然这样,他还是很执着的躺在车上,满街找一个女孩,因为住在床上的曾经就是这个可怜的女孩。最后,两人还是见到了,女孩抱着他,亲着他,叫喊着——哥哥!尹子维拿出一个石头说,这是一个会发光的魔法石头,我们从此可以有很多钱,住在最好的海畔。两人越抱越紧,发光的石头真的发光了,照亮了整个世界。
欧洲人更喜欢拍情啊欲啊的东西,加点社会环境,加点政治,再把故事搞得象个教育片,慢得死人,尽管有时也很赤裸裸,但基本上,那些片子不是拿来看的,是观众看后写影评的。电影作到那份,也够狼狈了。好象欧洲的老大们都有这个传统,把东西搞得很规矩,很淡,然后期望满满的渗出点味道或哲思。《一个孤独旅行者的遐思》讲的就是卢梭同志边走路边看花花草草,然后和读者一起品出了大自然的美。海涅哥哥写德国哲学史时,不讲道理,用无比完美的文学语言给你来个细水长流。反正,他们都不急着给你说事,保持着文化上的矜持和骄傲,也难怪,这些东西到今天还是人类的瑰宝,原来都是闷了几百年的东西。
如今,这些表述习惯也带到了电影中,带到用电影表达人类情感、道德和欲望等主题的艺术片中。孰是孰非,可能大多的都是黄婆卖瓜,没听见人们对此非议。
港片,相比之下,是个光着屁股、在大庭广众之下乱跑的学生,不懂欧洲老师们的教育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更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让更多人认可的冲动。于是,故事更精彩,人物更有趣,想象更无悸,搞毛了,拿艺术片的名声不顾,拍成三级片,拍成搞笑片,拍成模糊概念的探索片——不给答案,不要逻辑,不要掌声——就象《发光石头》。
再说那部电影,当哥哥和妹妹象天使一样化作白屏,等再黑下来的时候就成了演员表,我没看完演员表,因为那片子是重庆哪家电视台放的,一个女性类广告很快地挤了进来。几个月后,我才得知那个脏兮兮的、棱角分明的、极端忧郁眼神的陌生人哥哥不是尹子维。
普通烂片的缺憾在于你总不能给你的偶像演员一个真正的名字。
---- Vanish Into Noth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