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浪漫经典小说>>浪漫版之酷人酷语>>张爱玲和她的作品琐谈

主题:张爱玲和她的作品琐谈
发信人: sweetarain(ann..)
整理人: sweetarain(2001-01-28 20:14:45), 站内信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对我而言,要说熟悉,张爱玲比不上丁玲萧红,要说喜爱,张爱玲比不上冰心庐隐。但作为作家,张爱玲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天才的创作,使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我最感兴趣的一位女作家。
  张爱玲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所受的西方教育和父亲的遗少积习对她有双重的影响。幼年时父母的离异更给她个人生活蒙上了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张爱玲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一生作品很多。她的创作成熟很早,但盛期很短。1943年连续创作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顶峰。旋即红遍上海文坛,验证了她“出名要早”“趁热打铁”的愿望。四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崩溃,战乱频仍,混乱的世态和浮华的人情给张爱玲的作品奠定了阴暗恐怖的基调和背景。同时,张爱玲个人的经历与见闻也对其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她笔下的人物冷酷自私,即使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没有亲情,人们的心态扭曲变态;她眼中的世界没有爱也没有温暖,大家都在为了自己而痛苦地挣扎,在注定的绝望中觅取一生。在张爱玲构造的艺术世界中,社会与人生都是黑暗的,没有出路的。她的作品展示的是整个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以她的三部代表作为例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的作品题材很小,人物很少,且多以女性为主。她通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揭示当时整个社会人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张爱玲描写的女性形象,有初涉世事的少女,有遭遇婚变的少妇,有的写了一生的经历,有的只是人生的片段,但她对人物命运的处理和最终结局是一致的。人物都走向了堕落和毁灭。她的作品始终都在思考怎样去改变人生的处境,但始终没有结果。所有的人都妥协了。这是张爱玲的无奈,或许也是她的深刻所在。


  (一)世情的冷漠和亲情的泯灭。
  在通常的情理中,亲人是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家是给人爱与温暖的地方。但在《沉香屑》中的葛薇龙与她的姑妈之间看不到爱与关怀,相反,梁太太把求学心切迫不得已找上门来的侄女薇龙当作自己吸引倾慕者的诱饵。在收留她的同时还一味盘算着得失“她对于银钱交易一向是仔细的,这次打算在侄女身上大破悭囊,自己还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这小妮子是否有出息,值不值得投资?……好在钱还没过手。”她收留薇龙既不是出于亲情,也不是同情她的处境,只是为自己达到目的采取的一种手段。
  比起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处境更为悲惨。离婚后独居娘家倍受哥嫂的冷遇,多病的母亲又不能为她作主,当她的哥哥们把她的钱赔在生意上之后,还要倒怪她的晦气使生意一败涂地。她四嫂抱怨丈夫:“我早就说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看娘家又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兄妹、姑嫂之间除了金钱根本毫无亲情可言,兄嫂全然不体恤亲妹妹离婚的痛苦和寄人篱下的滋味,一味尖酸刻薄地恶语相加,将白流苏逼上冒险出走的路。《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更是把儿子长白、女儿长安都当作自己寻求心理安慰,弥补内心不平衡的工具。挑拨儿子与儿媳的关系,以致逼死两个儿媳,阻挠女儿的婚姻,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作儿女去对待和爱护。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亲人之间没有爱,谁也不真正关心谁,大家都为了钱,或迫于无法抗拒的压力互相利用,互相欺骗,亲人之间尚且如此,其余的人际关系可想而知。


  (二)自私冷酷的人性和无法逃脱有悲剧命运。
  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暴露无遗。但她没有把人的自私和冷酷简单归结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欺压和迫害,而是跳出一层看问题,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在受欺压受迫害同时也欺压别人迫害别人,世间的不幸是整个人群的不幸,没有谁能幸免和逃脱。
  就拿曹七巧来说,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让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活泼泼的少女与一个终年卧床奄奄一息的活死人生活在一起,本来就是对人性的摧残,已经是够不幸了,可七巧同时还因低微的出身而时常遭受曾家的轻蔑和排斥,这样的处境扭曲了她的本性,她要夺权,要守财,要报复,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在曾家所受的侮辱和损害宣泄出去,以求得内心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曹七巧后来对儿子对女儿种种难以理解的举动不是偶然的。尽管这丝毫不能弥补她所遭受的不幸而只能使不幸在子女身上延续,但她在所不惜。或者说她早已丧失了思考这一切的能力,而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复仇者。
  人物的复杂性使我在恨曹七巧的同时也觉得她可怜。她一生都没有过幸福。作为一个女人本应拥有的爱与关怀她没有,而这一切是她所不能左右也无法选择的。一个人要长期忍受本不是由她主观过错而造成的伤害,心里怎么能够没有恨,怎么能够不想到去报复。她爱季泽却不得不守着不爱的丈夫。而当她死心认命时,季泽又以假意的关心来谋取她的钱。在曹七巧心中原来仅存的一点爱也被击碎了。她糊涂迷惑,搞不清自己究竟该为爱舍钱,还是该为钱弃爱。于是她甚至怪自己了,“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那么回事,归根结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当曹七巧对爱彻底的绝望之后,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守住她用青春和一生的幸福做代价换来的钱上。“七巧似睡非睡地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怀疑所有的人,也恨他们,要用彻底的对立来对待每一个人,惟独对儿子例外。“这些年来她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她把儿子当作半个情人与儿媳对立,竟逼死了两个儿媳。曹七巧一切的报复都无法挽回她的悲剧而只能使悲剧的色彩更加深厚浓重。
  张爱玲在结尾处替曹七巧假设如果当初她嫁给肉店的朝禄,或者哥哥的结拜兄弟中的任意一个,或许日子久了会对她有点真心,或许她的一生不至于这么痛苦,但这只是假想,那个社会是由不得曹七巧自己去选择命运的。


  (三)动荡的社会和虚无的爱情。
  爱情本来应该是美好的。但如果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人人自危的险恶处境下,爱情常常会变成一种工具或是一种安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说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在这种转换中,人不是没有过抗争而自甘堕落或者出卖自己,而是人性中企图苟活的成分和对苦难的恐惧使人与命运或者说现实达成了一种妥协。
  葛薇龙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她能够忍受寄人篱下的滋味而继续求学可见并不是自甘下流的人,后来即使在姑妈的百般利用下她还想逃脱这种处境回到上海去。但她面对现实的时候,“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生命……她现在可不像从前那么思想简单了。念了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是她这样的美而没有特殊技能的女孩子的适当出路。她自然还是结婚得好,……那么一个新的生命,就是一个新的男子……”绝望的现实迫使她选择婚姻,动荡黑暗的社会促使人们暴露出人性的软弱和怯懦,不愿再去做徒劳的抗争,因而也就出卖了自己的感情。
  作品在结尾处的一段情节中,薇龙被醉酒的水兵当作风尘女子进行非礼时,丈夫说:
  “他们把你当什么人了。”
  “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
  “你再胡说——”
  薇龙笑着告饶说:“……我承认我说错了话,……她们是不得已,而我是自愿的。”
  可见,葛薇龙对自己的选择是清醒的,她并不是受了谁的蒙蔽,她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处境和结果,她对婚姻的期望一开始就没有定位在爱情的基础上,而只是能够比较容易生存的一种手段。尽管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的,但在她近乎调侃的话中仍充满了无奈。在那个年代,爱情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相互试探,患得患失的感情纠葛,更是在荒谬滑稽的背后让人有寒彻心底的凄凉。白流苏为着躲避兄嫂的欺辱,冒险去香港时“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从内心讲,她是渴望爱情的,但他不知道前面究竟有什么在等着她,她必须时刻小心谨慎,以免上当,受更大的伤害,白流苏是精明的。当范柳原设计让她吃醋时,她很明白,“无非用的是激将法,逼着她自动投到他怀里去。……她虽然穷,也还是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不起这诱奸的罪名,因此采取光明正大的态度。……他处处希图脱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绝对没有谁可去抱怨。”范柳原也极精明,他摆明了告诉白流苏“我犯不着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可他却又处处在人前与白流苏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骑虎难下,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张爱玲说:“两方面都是很精刮的人,算盘打的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在这种相互的算计中,白流苏认识到,不要再想什么爱情,她只在乎婚姻。“没有婚姻保障而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啊,管它呢!……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在那动荡的现实中,一个女人生存尚且不保,哪里还能侈谈什么爱情,自尊和气节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太脆弱了。在混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已经挺不起高贵的脊梁去支持什么,而是半无奈半情愿地与世合流。她宁愿结婚后独自留在香港,也不愿回去受兄嫂的气。她很“幸运”。战争帮了她的大忙,范柳原没有走成。“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身外的世界既然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那人又何必强求自己用理性的眼光和心态对待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呢?张爱玲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就这样他们在香港陷落的悲剧气氛中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之恋”。


  (四)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感到的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那些本来美好的事物是一定要被轻视和毁灭的。“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一年又一年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在这样的描述中,我感受不到青春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所谓的青春不过是生命再生产的简单生物过程,没有让人留恋的内容,人们只巴望着老去,由被人统治和支配熬成统治和支配别人的人,或是为死亡做一个更合理的铺垫。“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张爱玲的名言。可见,她知道生命原本美好,是因为外在的虱子损害了她。然而不幸的是,被损害的生命才是真正存在的生命,原本美好的生命在这个社会里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在作品中,张爱玲为她的人物鸣不平,为他们哀哭,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虚伪苟且自私的丑陋一面,剖析人性中的那此阴暗面。整个社会是一个末落的没有希望的社会,她痛恨它,却无能为力。当然,作为一个作家,改造社会不是她的职责,但她告诉人们,这个社会不是一个适合人生存的社会,从而引起人们去思考如何改变现实,如何让人们把社会重建成一个美好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幸福生活的社会,我认为这一点是她作品深刻和能够以小见大而带有普遍意义的关键所在。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在语言上,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很多,比如在人物对话中,有许多笔法明显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的色彩和意味。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有时甚至会出现“站出来”帮助人物说话的情况。她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而不把笔墨放在场面铺排和情节描述上,在看似平和的情节中,表现机锋相对的紧张关系。真正通过人物去理解和认识她要表达的含义。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只有二十几岁,但她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却非常深刻,所以我觉得她的作品是天才的创作。她精心构筑起的那个世界,既是外在的现实,也是她个人内心对人生与社会的真实感受。




----
经 典 是 不离不弃的心
浪 漫 是 一生一世的事
用你们的真心 构筑我们的故事……

人文艺术·浪漫经典小说
----->->--Sweetarain--<-<[email protected]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