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漫画卡通>>动画音乐>>EVA歌曲及相关>>eva歌曲详解(源自电脑报) 01

主题:eva歌曲详解(源自电脑报) 01
发信人: an619(安)
整理人: fires(2001-01-28 01:11:48), 站内信件
【其之一——古典天籁】 

   
   这一段主要将介绍六首Eva中出现的古典音乐,虽然数量不多,其引起的回响和受欢迎的程度却比所有其它Eva音乐都要来得强烈。经典之作果然是经典之作,尽管已经过了二~三百馀年,尽管是在作者当时根本无法想像的场合中被引用,仍然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1.Suiten fur Violoncello solo Nr.1 G-dur, BWV.1007 1.Vorspier    

   这德文曲名的意思是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之序曲, 第1007号作品 (注∶BWV.) 。 本曲在第十五话嘘と沉默中由シンジ演奏出来。作者是音乐之父巴哈(John Sebastain Bach, 1685 ~ 1750),巴哈一生作曲不计其数,各式协奏曲,教会圣歌(管风琴乐、神曲),钢琴、大键琴、大提琴、小提琴、管风琴等等的独奏、练习曲,以杰作的数量而言,甚至远在史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天才莫扎特之上。    

   大提琴是一种很难表现的乐器,音域比较低,人耳能听出来的变化不比中高音域,而且大提琴的操作不比中小提琴灵便,也作不出什麽快节奏的动感。因此以大提琴为主角的乐曲,一定得要是有真功夫的音乐名家才能谱出像样的曲子来。从另一方面来说,主练大提琴也不是天才型的演奏者喜欢的事。シンジ被アスカ另眼看待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且大提琴的低沈音色有赋予シンジ成熟男性特质的功效,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这最後一个暗示的影响,アスカ居然吻了シンジ。除了第十五话外,电影シと新生 (Death & Rebirth)前段四人在体育馆内练琴时,シンジ也弹奏了一次。在那一段不知道暗喻什麽的剧情中,アスカ独奏的小提琴曲也是巴哈的一首小提琴组曲∶Partita Ⅲ fur Violino solo E-dur, BWV.1006 3. Gavotte in Rondo (E大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三号之嘉禾圆舞曲, 第1006号作品) 2.ⅡAir,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1068   D大调管弦组曲第三号第二乐章∶ Air, 第1068号作品。巴哈的四首管弦组曲之一。这一首的第二乐章 Air 因为曾被德国小提琴家 August Wilhelmj (1845 ~1908) 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而风行於世。 所谓 Air,"歌调 or 旋律"之意,是慢板、有抒情歌调子的管弦乐曲的名称,源自於歌剧的 'Aria' 或 'Arial',後者是歌剧中的主要独唱曲部分,通常由三部组成∶第一部为主题,第二部为第一部的对比,第三部以华丽的风格重复第一部的曲调。现在,Air、Aira 和Arial也可引伸为抒情作品之意,除了 Air/まごころを, 君に 外,一部日本动画ウィンダリア (Wind Aria,台译渥太利亚或风之抒情曲)也以此为标题,作为抒情悲剧的预示。     

   Air 极其优美动听,几乎可说是百听不厌。算是Evangelion引用的古典音乐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了。这一曲在 Air/まごころを, 君に 中アスカ大战 Eva系列时登场作背景音乐(BGM),优雅如 Eva 的姿态、缓板暗示不可避免的悲剧之降临。另外,在同一部中,我忘了哪一段另引用了一曲巴哈的作品∶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 BWV.147] (主啊,吾民仰望的喜悦),由教会清唱剧 "心、口、行为与生命"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原名 "耶稣与我同在" 。 象徵仰望神的人的灵魂之纯净与高洁。 3.Pachelbel: Canon & Gigue    

   一般通称帕卡贝尔的卡农。 Canon (卡农) 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徵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以这首为例,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此曲是於 シと新生篇中的体育馆演奏会中登场。シンジ仍是大提琴手,カヲル担任第一小提琴手,アスカ拉第二把小提琴,レイ则拉中提琴。虽然是在这段不知所云的剧情中出场,但此曲在 Eva 迷中甚受欢迎,第一是旋律优美,第二是那段剧情中四大主役一齐登场,而且是和平愉悦的舞台上。满足了受伤颇重的 Eva 迷对疗伤止痛剧情的渴求。   以上三曲,如各位想买一般的古典音乐CD来听,笔者推荐福茂代理的 DECCA: "BAROQUE MUSIC COLLECTIONS" 440 859-2。一网打尽,一首不漏。 4.Hallelujah chorus    

   第廿二话 せめて, 人间らしく中,第十五使徒アラエル对贰号机发动心理光束攻击时的BGM。摘自韩德尔钜作 Messiah, Part Ⅱ, 42. Hallelujah, chorus(弥赛亚第二部第42章, 赞美主, 合唱曲)。 歌词是圣经启示录第11、19章的经文∶"哈利路亚!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他是万国之王、万王之王,他要担当国政直到永永远远。哈利路亚!"    

   韩德尔 (G.F Handel, 1685 ~ 1759),德国人,但其音乐生涯的高潮尽在英国。 "弥赛亚" 就是基督教对末世再度降临的耶稣基督的称呼,意为 "救世主",哈利路亚则是赞美主之意。本曲是一出神剧,所谓神剧,是歌剧的一个支派,演唱者不穿戏服,剧目全取自圣经故事。当韩德尔谱作此曲前,正值音乐事业陷入极低潮之时,避居都伯林试图东山再起,其友编成了这一出神剧的词,请韩德尔作曲。完成之後於1743年3月23日首次公演,英王乔治二世莅临观赏。全场为此曲之壮大而震撼不已,英王且於演奏哈利路亚合唱时起立致敬,足见当时轰动的程度。  

   5.Symphony No. 9 "Choral"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最著名的交响乐,1824年5月7日於维也纳首演。第四乐章为著名的合唱曲"快乐颂"(An die Freunde) (注∶以快乐颂为渚カヲる的主题曲的原因),为德国诗人席勒(F. Schiller, 1759 ~ 1805)的抒情诗作。   第廿四话 最後のシ者,Eva电视版最悲壮的一部。渚カヲル一登场即是哼吟著这首曲子的旋律,说出第一句的台词∶"歌は, いいね"。 在中央通道,初号机追击贰号机和カヲル时,以及在リリス前,初号机一把攫住カヲル时,不间断地以此曲为BGM,固然是因为此曲强而有力的曲调适合那一段的剧情,但カヲル所背负的天使和贝多芬在此曲中所灌注的精神状态,可能更是导演瞩意以此曲烘托这一集的原因。贝多芬於死前完成此一钜作,他年的精神状态已不甚正常,有强烈的偏执、激动倾向,因此曲子也充分反映了这种心态。 "快乐颂"的压迫性精神状态,正合适用来衬托剧中的一些人事物。例如ゲンドウ的执念、シンジ的自我封闭、SEELE强迫全人类接受其操纵命运的疯狂等等。  

   6.Dies irae [REQUIEM]   安魂弥撒,末日经。这是剧场版 Air/まごころを, 君に 的预告片BGM。 作者为义大利人威尔弟 (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1874 年5月22日於米兰公演。事实上,这曲安魂曲并非威尔弟作品中特别出名者,而在所有安魂曲中也算不上是最烩炙人口的数首之一。不过预告片摘选的那一段倒的确是相当精彩。    

   安魂曲、镇魂歌,正式名称为安魂弥撒 (Requiem mass),弥撒,源自於拉丁语"Ite, missa ets","会已开毕,请归去"之意。弥撒音乐都是教会用的诗歌式圣乐, 在不同场合使用配合不同的经文的弥撒乐∶ * 1. 普通弥撒(Ordinary mass),包含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配合一段经文,普通弥撒的六经文是慈悲经 (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nedictus)和羔羊经(Agnus dei)。 * 2. 特别弥撒(Proper mass),节庆日用,一般包含五个乐章和五段经文。分别是进台经(Introitus)、升阶经(Graduale)、赞美经(Allelujah)、献祭经(Offertorium)和圣餐经(Communio)。 * 3. 安魂弥撒(Requiem mass),顾名即可思义。配合的经文比较有选择,一般依照普通弥撒的规则,取消荣耀经和信经,从安息经(Requiem Aeternam)、末日经(Dies Irae)、献祭经(Offertorium)、审判经(Tuba Mirum)和耶稣经(Domine Jesu)中择二补上。预告片即自威尔弟安魂弥撒的末日经中摘选一段作为BGM。 * 4. 婚礼弥撒(Nuptial mass)。 * 5. 主教弥撒(Pontifical mass)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