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众议院—版友评论>>金庸>>艺术评论>>论民族性该不该坚持

主题:论民族性该不该坚持
发信人: gahflf(三江·浪子海啸)
整理人: chgirl2001(2004-07-17 14:10:31), 站内信件
  《三国演义》的开端,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数王霸宏图,刀兵风烟,尽在其中,纵使丰功伟绩,也不过如过眼云烟,只留“演义”二字,以资后人茶余,怎不叫人唏嘘。 

  一个人的自私是劣性,一个民族的自私是民族气节;一个人的慷慨是高尚,一个民族的慷慨是毁灭。世界太繁杂了,我怎样才能明白呢?但我应该算一个民族主义者,起码在中日关系上是这样的。对其除了仇恨,没有其他的感情。这样的民族感情使我很轻易的理解,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友善与礼节不过是为了维护人类文明的尊严,其实在这外表的下面,便是赤裸裸的争夺。 

  正是人类争夺方式的多样性,昔日的仇敌也能欢坐一堂,而当年血染的沙场已不复存在。好似昨日伊拉克还在为收复科威特,而歌颂他们的民族英雄萨达姆,而今他却变成战犯站在背告席,不仅是他,整个伊拉克人民都成了阶下囚。人类啊,我们太渺小,我们的生命究竟如何奉献才有意义? 

  其实苦恼的不止是我,不仅现实,连金庸先生许多小说背景都是历史变革,民族冲突的时期,主人公也由此思考而做出了他的选择。从小说情绪的变化,似乎也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变化来。 

  在“射雕三步曲”中,是纯粹的民族主义思想。郭靖、杨过、张无忌都是为了自己的民族性而与外敌抗争,这三人在细微之处又有不同。 

    郭靖从小与蒙古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甚至还是成吉思汗西征重要的将领,有着极深的渊缘。也正是参与了西征,郭靖的人生从此转折,西征的经历深深的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开始反思如何在道义上接受习武杀人。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洪七公那“只杀恶人,不杀好人”的一声大喊,才使得郭靖猛然清醒。在蒙古入侵之际,民族重,于是抵御外敌便是杀恶人;个人轻,虽然曾为兄弟,大义灭亲也不算杀好人。至此,郭靖逐步形成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精神。 

  在民族性上,杨过基本上是郭靖的复制品。杨过为人桀傲不训,加之又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很长时间来他没有过国家、民族的概念,在他心中只有个人的荣辱。于是,才有与蒙古打得火热,刺杀力保襄阳的郭靖。也许是民族血液的烙印吧,杨过每一次接触郭靖都会为之震憾,进而转化成为了崇拜,从而完全认同了郭靖的价值观,成为了“侠之大者”的接班人。至于后来隐居古墓,再不问世事,这是小说里爱情部分的需要了,完全可以与此分开来看。 

  如果说前两人经过一番斗争之后才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性,那么张无忌应该是彻头彻尾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了。张无忌的年代,元朝统制残暴,汉人中也许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推翻元朝统制,建立汉人的政权。在这种背景中,张无忌根本没有机会做别的选择,反抗元朝必然的成为了他的抱负与理想,其中绝没有妥协与让步。虽然他的爱情是跨越民族的,但仍然是他同化了赵敏,而不是相反。 

  《天龙八部》之中,这种思想开始衰弱。萧峰绝对比以上众人更难做决择。宋辽敌对的时代,一直受汉人歌颂、恩惠的萧峰,竟然是敌人辽国的臣民,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也让萧峰重新定位了他的价值观。两国人民的苦难,双方敌对的伤害,他都能最深切的体会到。于是,才有了止争,才有了血染雁门关。我绝不怀疑萧峰懦弱,庄子曰:“大勇不忮。”不伤害别人的人无疑是最勇敢的。《天龙八部》中,萧峰勇敢的跳出了自己民族的圈子,而从双方民族利益来考虑,这是与以往人物所不同的。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收山之作,这里民族性又有了新的发展。陈近南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并没有成功,而且作者还有意贬低了他们的作为。相反,在汉人阵营中的韦小宝支持清朝政府的做法,反而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说到这里,按照小说创作时间的顺序,也许我们会得出金庸先生民族观变迁的顺序。我也的确这样认为过,但是现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简单以时间做推断是不全面的。我认为金庸先生不过是尝试写出不同环境、不同时期,民族性的表现罢了。 

  关于民族性应该不应该坚持的问题,曾经一度困绕着我。特别是《鹿鼎记》的例子,让我一度感觉所坚持的东西是那样的没有意义,而今我有了答案。 

  “射雕三步曲”中,自己的民族处于受压迫,受侵略的时刻,这时就要毫无犹豫的拿起民族解放的大旗,做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比如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天龙八部》中,自己的民族与外族处于相对平衡的冷战时期,这时候如果能够避免战争,将会双方人民有利,这时候崇高的品格将比民族主义更加可贵。比如,我们今天与美、日的关系;《鹿鼎记》中,自己的民族已与外族融合,且生活安乐,这时的民族性应该扩大到整个国家,而不是狭隘的个体民族感情。就象在今天,打着东突的幌子是不会博得同情的。 

  未来会怎样,我无法预测,所以也没有必要等待没有发生的事情。从历史趋势来看,未来必定会产生新的民族融合。我的民族感情也会随之不断变化,而不应一成不变的。所以,也不必在民族未融合前对自己的民族排斥感到自责。反之亦然。


----
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