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好莱坞里的意大利帮

主题:好莱坞里的意大利帮
发信人: ou_inzaghi(白鹿径)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9-29 09:57:47), 站内信件
“我相信美国,美国给我带来财富。”这是《教父》中的第一句台词,殡仪馆老板在向“教父”维托·柯里昂尼哭诉女儿的不幸遭遇前,一语道破天机——正是源自财富与自由的诱惑,几个世纪以来,不计其数的淘金者脱离故土,告别家人,前往这片陌生的土地来找寻属于自己的黄金与梦想。 
没有历史根基的美国,人们已经很难分辨移民、原住间的界线,除了无法改变的肤色,现今的美国人都是吃汉堡、喝可乐长大的快餐一代,所谓的民族传统似乎也只能在饭桌上的中国饺子或者意大利面条里慢慢寻找了。 
人们常说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美国也不在例外,况且这面名为“好莱坞”的镜子现今已经大得能够容揽天下——如同山姆大叔的一贯形象。纵观好莱坞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些铭刻经史的人物亦是亚美利加的舶来之民:默片时代的林代、朗格、斯特劳亨,悬念片鼻祖的希区柯克,娱乐片大师怀尔德,一代西部片巨匠莱翁内,为好莱坞换来无数赞誉的福尔曼、波兰斯基,不断制造舆论热点的斯克特、维尔霍文,这些来自不同的国度的电影人,或是这座电影工厂的匆匆过客,或已成为影响万代的不朽大师,都将自己的才智融进好莱坞的土壤,结出美国颜色的电影之花。 
也许欧美本是同根的缘故,在这些外籍导演的好莱坞作品中,我们已经很难辨认出作者故土的文化印记。而对定居美国的异土后裔而言,在电影中追寻本族根源,也早已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梦想。但凡世事又不存在绝对,就在四处张扬美国精神的好莱坞里也有这样一支保持自我特质的少数民族——意大利裔。 
谈到好莱坞的意大利裔影人,必然会列出一串重量级人物的长单,比如: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布莱恩·德帕马,演技派明星罗伯特·德尼罗、艾尔·帕西诺,动作巨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大牌制作人丹尼·迪维托,独立影片导演阿贝尔·费拉拉等等。可以这样讲,意大利裔影人在当今好莱坞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是好莱坞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意大利裔影人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所取得的名誉与地位,更在于他们在影片中所保留的那种民族特性。 
与来自德国、爱尔兰等地的白人移民后裔不同,美国意大利裔移民保存了很多故乡的风俗:虔诚地信奉天主教,喜欢家族式的群居且格外重视家族荣誉,由长老处理宗族内部的问题,讲究意大利风味的传统美食……还有一点,相当重视血统的意大利裔常常统一住在相对封闭的意大利社区,里面的商店、学校、医院几乎全部由意大利的同胞开设。就此而言,意大利裔的生活方式与黑人不无相似之处,可在德尼罗指导的影片《不一样的童年》(A Bronx Tale)中,你却会发现这两种相似而相斥的种族社区是那么的水火不容。 
翻查当今好莱坞定级意大利裔影人的资料,不难发现几乎同岁的斯科西斯、德尼罗、帕西诺等人都生于纽约市的“小意大利区”。有关这些街区的传说与现实,全都映射在意大利裔影人的作品中,《穷街陋巷》(Mean Street)里的曼哈顿下东区意裔青年的无所事事,《愤怒公牛》中布鲁克林区嘈杂混乱的民居,《好家伙》、《不一样的童年》所描绘的那个充满罪恶与温情的布朗克斯……街区生活不仅成为意裔影人显露才华的创作源泉,也为他们彼此间的合作提供了共同语言和生活背景。除了斯科西斯与德尼罗这对世人皆知的黄金搭档外,在科波拉、德帕玛等意裔导演的作品中,我们也总能够看到艾尔·帕西诺、詹姆斯·凯恩、乔·佩西、哈维·凯特尔、查兹·帕米特里等一批意大利后裔的名字。 
无论是客观的历史,还是好莱坞电影等文艺作品,美国意裔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以“黑手党”为标志的黑社会组织。从史实角度来看,二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在纽约等大城市中一批意大利家族依靠非法手段掌握了枪支、毒品等黑道交易,并且逐步控制了色情、赌博乃至娱乐业。意大利裔的黑手党不但手段残忍、党羽众多,还往往与上流社会甚至领导阶层有所来往,成为当时威吓美国上下的黑恶势力。六十年代中期,作家马里奥·普佐完成了黑手党题材小说《教父》,此书一经问世便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并且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热销不断,总共卖了上千万套(册),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极具经济头脑的好莱坞片商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宝贵的商机,派拉蒙影业在《教父》问世之初便高价买断了小说的电影拍摄权,并将改编拍摄的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好莱坞新秀、意大利人后裔——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年,人物众多、气势宏大的《教父》被搬上银幕,科波拉的同名影片取得了与小说不相上下的轰动与成功,这部长达两小时五十分钟的巨片为派拉蒙公司当年就赢得了八千六百多万美圆的票房收入以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两项桂冠,后来影片被列为“二十世纪百佳电影”的第三位,可见其深远影响。《教父》的成功不仅使年轻的科波拉一越成为好莱坞的顶级导演,标志着学院派青年导演在好莱坞中主流地位的确立,也使得艾尔·帕西诺、詹姆斯·凯恩等一批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意裔青年演员迅速走红,成为好莱坞中独当一面的明星。两年之后,在前作巨大成功的诱惑下,派拉蒙公司组织原班人马投资拍摄了《教父续集》。科波拉在这部续集中并没有简单地重复《教父》的路线,而是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构想,比如片中表现新旧两代教父成长经历的平行蒙太奇就成为电影史上的一段经典。这种创新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成效:《教父续集》不但延续了首部的票房热卖,在评论界也取得比前作更高的评价。 
两部《教父》影片不但给科波拉带来了空前成就,同时也唤起了黑帮片在好莱坞兴起的复辟热潮——自三十年代的《小恺撒》、《疤脸人》等黑帮经典过后,美国观众已经很少如此热中于银幕上的这些帮会匪徒了。 
探究《教父》系列影片大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原著、史诗般磅礴的气势、流畅得体的叙事方式、血腥刺激的视觉冲击、准确精彩的人物刻画等显而易见的外部条件外,影片所蕴涵的意大利裔文化也是《教父》有别于普通匪帮片的独特之处。《教父》将视点放在了一个传统的意大利裔家族,而这个家族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都体现着意大利式的道德观念、传统礼数以及行为准则: 
首先,影片中的柯里昂尼家族遵从着父权的统治,“教父”这一特定名称的所有者掌握整个家族的命运,无论是家族成员还是家族羽翼下的受益者都必须绝对遵从教父的意愿。家族成员对教父实施的吻手礼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这种近乎仪式化的礼节就是教父在家族中至高无上地位的表现。为了体现教父对家族控制的重要意义,影片有意安排了长子桑尼在同毒贩谈判时对父亲观点的一点反驳,结果这次不经意间对父权的抵抗直接导致了影片的第一高潮——教父遇刺与纽约家族的火并。在《教父》之后,意裔家族中父权的这种特殊地位已经成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共性,《穷街陋巷》里的马里奥叔叔、《好家伙》里幕后老大索维诺、《不一样的童年》里的索尼等人物都在意大利裔家族、街区里扮演着与教父相近的角色。 
其次,家族成员要求对家族、家人保证绝对的忠诚和关心。就忠诚而言,柯里昂尼家族采用的是近乎日本古代武士族严格的法令,无论是亲生兄弟还是劳苦功高的家族长老,只要有背叛家族的举动,教父的手法是格杀勿论的。《教父续集》的结尾,“教父”迈克尔在家族法规与兄弟亲情间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将出卖自己的二哥弗雷多处死,迈克尔身上的家族重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贯穿《教父》系列的一条主线。 
再次,柯里昂尼家族恪受着严格的血统观念,排斥外族及非意大利人。柯里昂尼的义子兼家族顾问汤姆·海根是《教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但这个精明强干的爱尔兰人永远无法进入家族的决策层,其实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非意大利裔。斯科西斯的《好家伙》中具体描述了非意大利裔在黑帮中的尴尬位置,“如果他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西西里人,就根本别想加入黑手党。”,影片主人公亨利和吉米都因为血统问题只能在黑帮中扮演中下层角色,而他们一旦冒犯了上层的黑手党,等待的只有死亡。对于这个问题,《教父》在拍摄中却有意无意地安排了一个赋有讽刺意味的笑话,老教父维托·柯里昂尼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尔兰人后裔。 
另外,《教父》中意大利裔家族里的女性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迈克尔的妹妹康妮。虽然家族给她提供优厚的物质生活,也能够全力保护她的安全、尊严(比如大哥桑尼会痛扁她的混蛋丈夫),但康妮的生活始终处于家族特别是教父的控制之中,而意大利的传统决定她这样的女人无法脱离自己的家族,于是我们看到是一个女人被家族夺去亲人、青春、自由的悲剧。1993年,女导演南茜·索芙卡拍摄了以美籍意裔女性生活、情感为题材的影片《家庭圣女》(Household Saints),她将镜头对准纽约小意大利区内的家庭妇女,以三代不同时期的主妇生活描述了意大利裔妇女地位的变迁。 
此外,科波拉在处理家庭关系、礼节习俗、宗教仪式等影片细节时都加进了意大利式的文化背景,《教父》系列也因此成为最具意大利风格的黑帮影片之一。尽管科波拉本人并不欣赏《教父》系列作品,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只有《教父》能使他迈上事业的颠峰,他的得意之作《对话》、《现代启示录》虽然广受好评且屡获殊荣,但统遭票房败绩,特别后者几乎让科波拉在好莱坞身败名裂,十余年无法染指大制作影片。与《教父》相比,科波拉其他作品中所体现的意大利裔文化近乎真空,由此可见,这种意大利色彩也是《教父》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如上文所讲,在《教父》的巨大影响下,一批意大利裔黑帮影片于70年代浮出水面,其中马丁·斯科西斯的《穷街陋巷》也算受益者之一。出生在纽约意大利社区的斯科西斯毕业于美国高等电影学府——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在《穷街陋巷》前,他曾跟随罗杰·科尔曼拍摄了两部不大成功的B级片。也许正是《教父》的巨大成功使制片商对意大利裔题材产生了兴趣,斯科西斯的《穷街陋巷》才得以拍摄完成,影片以纽约“小意大利”区为背景,着意刻画了几个无所事事的意裔青年,准确抓住了这些青年不为社会接纳的思想世界,将七十年代肮脏、混乱的意大利区真实地搬上银幕。尽管《穷街陋巷》在票房上没能取得什么成果,但斯科西斯及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意大利风格都为评论界所赞许,他本人也因此顺利进入好莱坞的制作群体。 
此后的二十余年间,斯科西斯拍摄了《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基督的最后诱惑》、《好家伙》等多部影响极大的影片,其中多数已被电影学者列入经典,他本人也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与科波拉影片相比,斯科西斯作品中承载的意大利裔元素更为丰富饱满,除了“意裔三部曲”(《穷街陋巷》、《愤怒的公牛》、《好家伙》)外,他的其他影片也都包涵着一个意裔天主教徒的真挚情怀。 
少年时代曾经梦想成为牧师的斯科西斯经常将自己天主教徒的信仰困惑、矛盾自赎带入影片当中,以拳王杰克·拉莫塔真实经历改编的影片《愤怒的公牛》就是其中的代表。影片主人公杰克·拉莫塔出生在纽约意裔贫民区,以自己的拳头打出了一番名堂,他渴望成为拳王,但在意大利黑帮的控制下,却始终无法获得挑战资格。虽然拉莫塔以屈从为代价获得了拳王的腰带,他却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人格,最终他用拳台和生活上的失败惩罚了自己。这部讲述人如何找寻自我灵魂的影片可能是斯科西斯“意裔三部曲”中最为出色的一部,虽然故事依然以意大利社区为背景,但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同类影片相对狭隘的主题,斯科西斯在影片中体现出一种真正对“人”的关怀(而非简单平面的角色)。 
1990年,斯科西斯与作家尼古拉斯·彼勒基合作,拍摄了意裔黑帮影片《好家伙》。影片通过一个黑社会分子的成长经历,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了纽约意大利黑帮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兴衰历程。《好家伙》上映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评论界也认为影片水准堪与《教父》系列媲美。同样是黑帮题材,与《教父》相比,《好家伙》更注重影片的真实性。平心而论,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教父》虽气势辉宏但艺术修饰过于明显,象老教父维托这样的近乎完美人物形象、主人公迈克尔始终保持全胜的情节安排都带有相当显著的演义成分。在纽约意大利区生活多年的斯科西斯曾经多次指出普佐和科波拉的《教父》有欠真实,他在拍摄《好家伙》时对记者讲:“人们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黑手党就是杀人。其实,黑手党,甚至于职业枪手的主要目的都不是杀人而是赚钱。” 
《好家伙》的主人公并不是决定整个帮会命运的“教父”、老大,而是一个普通的黑社会下层人员,他参与帮会的犯罪活动无非就是看中了黑道人物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而权术、地位等诱惑则离他甚远。斯科西斯也就是想通过这个普通黑帮分子的成长过程将一个真实的意裔黑帮展现给观众,并没有把影片高度定位成《教父》式暗喻美国体制的史诗巨片。因此,影片中的许多细节的安排也比《教父》更为平实、生活,比如黑帮分子会在毁尸灭迹的中途与家人团聚,犯罪同伙们在监狱里精心制作意大利式大餐,运送毒品前安然地准备家庭聚会等等。《好家伙》的真实之处还表现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以往黑帮片中的黑道分子大多都很讲江湖情义,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可在斯科西斯的镜头里这些虚构的情义变成了现实间的相互利用:老大用一沓钞票打发了犯事的手下,主人公亨利为黑帮卖命的代价不足3000美圆;吉米得知杀手托尼被黑手党处死的消息痛哭一场,原因是他趴进黑帮上层的梦想彻底破灭;还是老奸巨滑的吉米,当他得知亨利已被警方传讯便不择手段地准备杀人灭口;最后亨利也效仿这些前辈,彻底背叛了黑帮,成为指证罪行的污点证人……尽管《好家伙》中依然出现了许多意大利裔的生活场景,但黑帮分子的处事原则却已经与意大利传统道德有所背离,斯科西斯的这种处理方法其实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必然的联系:90年代开始,纽约意大利黑帮要么收手转向正当生意,要么被后来崛起的黑人、亚裔黑帮所吞噬;而意大利裔居民也大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摆脱家族管制开始独立生活,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已经逐渐萎缩。《好家伙》的问世,可以说是给意裔黑帮时代和意裔黑帮电影划上了一个句号。 
  尽管《好家伙》为斯科西斯再次赢得了奖杯和赞誉,但此后他的创作水准却大有急转直下的势头:《恐怖角》、《纯真年代》虽保持了斯科西斯精湛的电影技艺,但也无法超越以往经典;《赌城风云》(Casino)几乎完全临摹了《好家伙》的套路,感觉只是把地点从纽约换到了拉斯维加斯;《穿越鬼门关》结构松散、言之无物,简直乏味透顶。如今斯科西斯又将镜头对准了纽约黑帮,只是把时间放到了一个世纪之前,但愿他的新作不是《好家伙》和《纯真年代》的简单拼贴。纵观斯科西斯的三十年来的影片创作,真正能够存入殿堂只有“意裔三部曲”与《出租汽车司机》,《基督的最后诱惑》等名片都要位列其后。由此不难发现纽约意裔生活对斯科西斯创作的特殊意义,看来这件法宝早已成为他手中的双刃剑,既是制造经典的灵感所在,同时也化成了左右自己创作路线的紧箍咒。 
与科波拉、斯科西斯同代的导演布莱恩·德帕玛也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早年曾跟随罗杰·科尔曼拍摄B级片,进入好莱坞后拍摄了多部效仿希区柯克风格的悬念片,创作方向较为灵活,科幻、动作、黑帮等主要类型片都有所涉及。德帕玛十分注重摄影技巧,他的影片中经常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镜头(这点上他和斯科西斯有相似之处)。但德帕玛影片的叙事、内容上都属于较为传统的好莱坞模式,而且即使在他所拍摄的《疤面煞星》、《情枭的黎明》等帮派影片中,意大利裔的文化成分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德帕玛无法列入有特色的意裔好莱坞导演之列,与他类似的意裔导演还有拍摄过《雨人》、《沉睡者》的巴里·李文森、《猎鹿人》的迈克尔·西米诺等人。 
而九十年代以后,意大利裔影片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尽管也有《化险为夷》(Chow Bella)、《意大利电影》(Italian Movie)这样反映美籍意裔观念变迁的影片出现,但这些低成本的B级电影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艺术水准都远不能和《教父》、《好家伙》这些经典相提并论了。 
在科波拉、斯科西斯、德帕玛等著名导演的影片里,经常会出现罗伯特·德尼罗、艾尔·帕西诺、乔·佩西等一批意大利裔演员(看来这也与意大利的家族传统有关),他们也组成了好莱坞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这些演员中,以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罗伯特·德尼罗出生于艺术世家,父母都是纽约小有名气的画师。少年时代性格孤僻的德尼罗疯狂地迷恋上表演艺术,甚至曾经跑到巴黎去拜师学艺。在与斯科西斯相与遇之前,德尼罗已经在几部B级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其表演天赋已经为人所关注。1973年,在布莱恩·德帕玛和哈维·凯特尔的介绍下,德尼罗加入《穷街陋巷》的剧组,从此开始了与斯科西斯的长期合作。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德尼罗先后主演了《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好家伙》、《恐怖角》等八部斯科西斯影片,他和斯克西斯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合作拍挡之一。有人甚至就此进行了如下评价:“如果这两个人不相遇,那么影史上只会多出一个二流导演和一个二流演员,而少了八部电影天书。”这八部电影中,以其在《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两部里的表现最为突出,以绝对令人折服的演技塑造出的特拉维斯、拉莫塔这两个电影史上的经典人物。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德尼罗在其他导演的作品中也不断展现着自己出类拔萃的表演才华,列出他在那十年间参与的影片,会是一串叫人瞠目结舌的经典:科波拉的《教父续集》、西米诺的《猎鹿人》、贝尔托卢奇的《1900》、莱翁内的《美国往事》……德尼罗善于表现人物阴暗矛盾的内心世界,而他所主演的影片也大多带有明显的黑色风格,因此德尼罗也被影迷尊称为“黑色大帝”。 
德尼罗出演的这些中早期经典既给他带来荣誉财富,也从某个角度限制了他的表演才能。从八十年代中期往后,德尼罗在银幕上的身份好象不是黑帮老大就是职业杀手,似乎只有这样的角色才适合他“黑色”演技的发挥。实际上,这些角色无非是“教父”或者“面条”变体的简单复制,德尼罗逐渐由演技派高手转为定型演员,这也只能看作好莱坞明星制度下的一种悲哀。尽管德尼罗本人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喜剧风格影片,近年也投资并主演了《拜见岳父大人》这样的热门喜剧片,但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仍然是那些黑衣忧郁的黑帮首脑。与德尼罗处于相似境地的意裔演员还大有人在,乔·佩西、查兹·帕米特里等人在好莱坞几乎都被定义为意裔黑手党的最佳人选。 
而艾尔·帕西诺的经历似乎正好和德尼罗相反。这个差点真正成为黑手党的青年是正宗西西里人的后裔,他甚至曾因盗窃、私藏枪支蹲过班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一部名为《面条公园野餐》影片的演出,恰巧被科波拉看中,从此改变了一生。在《教父》挑选演员的过程中,科波拉顶住多方压力坚持迈克尔必须由这个身材矮小的意大利人扮演,结果帕西诺果真不负众望地塑造出一个在责任与情感中挣扎的教父,这也是观众心中最为名副其实的教父。与德尼罗不同的是,七十年代的帕西诺并没能在其他影片中保持《教父》的水准,直到1983出演德帕玛的影片《疤脸大盗》才再度引起广泛关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帕西诺转向戏剧舞台发展。1990年《教父》第三集上映,人们才回想起那个叫人爱恨交加的迈克尔教父,至此,帕西诺在观众心中依然是那个只能扮演黑帮老大的定型演员。两年后,帕西诺主演的影片《闻香识女人》着实叫所有人大吃一惊。也许是舞台锻炼的结果,帕西诺洗净铅华的表演给人脱胎换骨的感觉,他所塑造的盲人斯莱德中尉几乎成为他新的银幕代名词。帕西诺此后又在《情枭的黎明》、《盗火线》、《魔鬼代言人》、《挑战星期天》等片中做出了多种大胆的尝试(其中《盗火线》是他和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共同主演),戏路越走越宽,已经完全脱离了“教父特型演员”的束缚。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本文涉及的好莱坞意裔影人几乎全部生于四十年代,因为他们当时接受的还大多是意大利裔传统观念的灌输。相同的背景不仅将这些意裔影人拉到一起,也使他们的影片独具魅力,成为有别于一般好莱坞影片的显著商标。前文已述,美籍意裔的传统生活习俗早已时移事改,虽然依旧有不少意裔新人继续到好莱坞中显露才艺,但斯科西斯、科波拉式的意大利风格已然湮没在时代的变迁之中。就好象昆汀·塔伦蒂诺,这个拥有意大利裔姓氏的电影神童,除了他在《真实浪漫》里开了一把西西里人的玩笑(丹尼斯·霍普说外表黑瘦的西西里人是黑人后裔),他和他的电影就跟意大利裔没有任何其他瓜葛了。 


----
   我最喜欢的影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