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innyhui(你爱做泥)
整理人: kn_vb(2004-06-25 19:01:55), 站内信件
|
或许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澄海是哪里,但“澄海玩具,世界知名”这句话不假,内中玄机就在澄海的玩具近八成外销,二十年来,他们几乎只和外国人打交道。原因在于,以前内销量小价低,而且容易被别人仿冒。(虽然澄海玩具也是仿冒别人起家的)
确切点说,澄海出名的不只是玩具,应该是玩具、工艺品。(工业品有多出名?每年圣诞节到美国欧洲看看,有多少圣诞装饰是澄海生产的,就知道了。)
八十年代以前,澄海就有非常悠久的工艺品生产历史,那时候主要用木头、竹、布、纸等原材料,手工制造各式各样工艺玩具,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些公仔。这个时期属于劳力密集型手工作坊,大多家庭式生产,后来才有一些比较大的国营工厂。
后来香港塑料玩具发展,侨乡澄海也跟随步伐。那时候澄海许多家庭开始引进手动、半自动塑料挤压机,俗称青蛙机,因为用机子的人要借身体的重量,压下机器的手柄,将加热后的塑料压制成型,或者成为一件简单玩具,或者是一个玩具配件,那时候的塑料玩具还处于相当简单的阶段。
这个时候,澄海仍然处于家庭式作坊阶段,但人们的财富在这时开始猛然增多,自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涌现出一批暴发户,为以后的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九十年代开始,自动注塑机开始出现澄海;加上外间经济良好、国内竞争对手较少、澄海玩具价钱便宜,故而订单源源不断,各家工厂纷纷做大,民工开始涌进,由这时开始,澄海走向中小型民营企业云集的状态,而且延伸出一大批加工作坊。在澄海乡村里随便逛,如果想在十步内看不到一家工厂或者作坊,只有做梦。
据澄海政府部门统计,只有四百平方公里土地、八十万人口的澄海,现有玩具厂家三千多家,从业人口十多万,年产值六十多亿人民币。我可以肯定地说,玩具厂家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因为据该区政府官员表示,目前向外宣称的数字,只是拿了营业执照的厂家,还有很大一部分为了逃税而无牌经营的小型厂家未统计,甚至还有数不清的加工作坊。所以,年产值也肯定不止六十亿。
不过,这三千个厂应该是挺赚钱的,明知道做大了,再无法藏身,所以才会去工商部门登记。而且厂家说少了也好,起码不必上头怀疑:你们说有那么多厂,而且谁不知道你们澄海生意好,干嘛税收才这点?据说现在澄海归汕头后,汕头经常将澄海的税收拿来和穷困的市区拉均匀。据说,将澄海划归汕头的用意也就在此。
澄海已经形成一个特有经济模式。现在的澄海,是怎么一个状况呢?
澄海一向耕地少,所以只能追求高亩产(全国第一个吨谷县就是澄海),所以澄海人明知道不做生意吃不饱。现在全澄海的本地劳动力(目前还有十万以上的外地劳动力和部分小偷、贼)除了极少数打政府工,就是做老板或者做管理层,他们从事的都与塑料玩具、工艺品、纺织、羊毛业有关。(还有那些待嫁的本地售货员)
每有一个订单进入澄海,它就养活了好多人。
澄海的玩具生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包括设计、模具制作、原料批发、制造、各种加工、包装、甚至运输和贸易公司,通通都有澄海人从事。接单者通常只会做其中核心部分的制造一样,其他的外判,然后到期就统统搞定,所以一个订单进入澄海,这些行业都受惠,一大班澄海人有钱赚。
由于这个因素,只要出去外边跑生意的人有客路,澄海就能生产出产品,从不怕制约。而在香港,也有好多好多的澄海人在从事家乡玩具产品与外国客户的贸易生意,他们或是洋行,或是专门跑洋行的小贸易公司。
但澄海目前已经走到一个岔路口。现在澄海玩具的产业、名声已经做大,不能再靠以前的仿冒、低档产品出外竞争,不能再以量取胜,目前单一个义乌已经叫澄海吃不消。所以澄海的厂家需要向技术型、集团式靠近,增强竞争力。
但是,在管理上、在人才上,澄海大部分厂家尚未有条件变革。第一,家族式经营管理,似乎是潮汕人的传统,不信外人,宁愿让目不识丁的远房亲戚帮忙,也不愿肥水流入别人田,这种观念特别是老一辈更甚,而潮汕人恰恰就是老人说了算。
第二,整个潮汕地区只有一个汕头大学,而且是个怎么搞也不起色的二、三流大学,又没有人才内流。这么多年来,澄海人几乎是靠自己手把手培养“人才”的。
照目前的澄海经济来说,还算不错,起码连一向看不起澄海的汕头人也开始到澄海打工了。可是,未来堪忧呀。
不过话说回来,起码澄海有这么优厚的底子。有制造、外贸的经验和传统,只等一个高明的政府,就可腾飞,届时相信不亚于苏州。这么一个一缺外资二无优惠政策的地方,有这样成就,足以自豪。
所以我经常说,北有上海、南有澄海,虽然在城市规模以及生产总值等上面,澄海跟上海有一个难以超越的距离;但是,在玩具业上来说,要上海跟澄海平起平坐,算是抬举了她,“中国玩具城”这个招牌可不是买回来的。
此外,澄海的纺织业也是非常著名的。(以后再说)
----
.
www.jrealm.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