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txdy(2001-05-19 22:17:48), 站内信件
|
2、守候到凌晨,我在密林里鼾然入梦
考察按计划进行,抵达神农架的当日神农架林区野人考察研究会
会长杜永林先生向新闻界首次披露了他们有关“野人”研究的准确数
字:从1924年至今,神农架林区行政区域内共有360多人11
4次看见过138个野人个体……随后,在大龙潭野考站,从事野人
考察十几年的胡振林展示了野人脚印标本后说:他坚信野人存在,这
是个严肃的问题,虽至今未拿出东西,说了也没用。但他相信总有一
天……他这一代人完不成,他还有已投身野考的儿子!先期到达的北
京人于工、于军兄弟已来了一个多月,于军和山西探险家张金星,河
南李晓等在北部的麻湾一带活动,于工则独守1993年发现过野人
的燕子垭地区。各处兜了一圈,有了感性认识后,一杆人分组行动。
我和中国市场经济报记者袁立随考察队追踪组组长、中国环境报记者
杨西虎赶往燕子垭。找到于工时,他正在孵一窝从山上弄来的珍稀鸟
蛋,于工说,这地方道道多了……于工对周易颇有研究,当夜他说是
个极好的日子,便决定去静守“野人”。几人分工,于持猎枪,杨持
照明装备,我持一柄长刀。事先定约好,万一有动静,杨灯光一亮,
我即跃起拍照……夜9时摸到于工早已探好的地点,几人潜伏,虽已
是五月,但仍是极冷的夜,我穿上一件毛衣、一件羽绒背心,外套一
件考察队专用羽绒服才算挺住。几人都不敢动,耳边只有风声和虫鸣,
头顶只有朦胧冷月,极难耐的差事,不能说话,不能抽烟,翻身都得
小心翼翼。燕子垭因垭口附近有深到据称通到四川的燕子洞而得名,
我说据说是因为还尚未有人能走通过。洞里成群的的金丝燕据称竟和
一种海鸟同科,令人叹奇,小的我再说据称是因为我实在搞不清当时
也没记住哪些复杂的动物学名词。这一带山高谷深,林木葱茏,暗夜
里,不知名的小虫和飞鸟不是或悦耳或不悦耳的鸣叫,都叫人心里七
上八下……我压下心中激动和不安,紧握长刀,圆睁双眼,渴望能有
奇迹发生。杨西虎的防身工具是一个大弹弓,可以打钢丸,是用细钢
筋和专用橡胶管精心在王方辰家的小机床上做成的。杨当过侦察兵,
臂力过人,他那弹弓,力气小的人还真拉不开。后来,我参加“雅漂
队”他参加“国家队”,在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相遇时,他又祭起了
他那法宝,挺管用的。袁立这小子准备的工具是一把铁笛,暗藏机关,
是什么机关,我至今也没弄清楚。他这天没能来。出发前在我们借宿
的道班吃饭,几个道班工人美酒一上,没几句劝,他受不了人家的热
情,很快就喝得酩酊大醉。当时我还有点怨他贪杯误事。后来我到北
京,才算领教了袁立的对人实诚,他请你喝酒,不管你喝不喝,他先
把自己灌醉了再说。看你还好意思不喝?--热爱野外的探险者,性
格中都有些诸如此类的非常可爱的东西。天越来越黑,四周静得可以
听见自己的心跳。我一直在盘算要是万一有一条蛇滑过来我叫还是不
叫?几个人似乎潜伏的功力都很深厚。摸上来分散潜伏后,我没有听
见他们的任何响动。刺激和激动渐渐远去,越来越觉得时间的漫长。
不知不觉中,我在燕子雅的密林里竟然入梦,时睡时醒。就这样几个
小时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到后半夜,于工站起来说:撤吧,今
晚没戏了……这事急不得……后来,在从神农架返回北京的途中,这
个平实的北京汉子不幸车祸身亡,令人扼腕相泣。于氏兄弟是坚定的
相信“野人”存在并为此顽强探索了10多年的人。自他们从70年
代首次来神农架后,“野人”就他们生活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他们
为此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