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秦腔秦韵>>〖陕西系列〗>>☆陕西人文风情☆>>陕西十大怪(解释的比较全)

主题:陕西十大怪(解释的比较全)
发信人: doudouer(稻草人)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06-14 22:38:15), 站内信件
1、面条像裤带: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盛产小麦。小麦也 就成了关中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关中人最主要的饭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看起来就像是裤腰带。所以,这头一怪就让秀气的南方人吃了一惊。


2、锅盔像锅盖: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关于锅盔的起源,历来说法多样。有人说,锅盔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也有人说,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在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因为是用头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锅盔。

3、辣子是道菜:陕西盛产辣椒。陕西的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极辣,当地人俗称“线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国外,被称为“秦椒”。人们普遍认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西人吃辣椒不比湖南人、四川人差多少。湖南、四川人或许是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臼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放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 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这种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因此,“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成了陕西人的一道美味佳肴。

4、泡馍大碗卖:陕西的冬季漫长、寒冷。所以,人们就要吃一些带汤水而又热火的饭食。于是就产生了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大肉泡馍、羊血泡馍等极受人们喜爱的各种泡馍。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便选用了一种耀州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于是,“泡馍大碗卖”就成为陕西饮食的风景线之一。

5、锅碗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往往手端一种约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饭,一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论古道今、谈天说地,交流着各种讯息和趣闻。这种“老碗”常常让初来陕西的外地人大开眼界,与“锅”等同起来。

6、帕帕头上戴:陕西的关中自然资源良好,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染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的服装大多是黑色的。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尚黑色的遗习有关吧。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成为一道奇观。

7、房子半边盖:在陕西关中平原,随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好象一个好端端的屋子被从中间削掉一半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近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人口却迅速的增加所造成的。

8、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亲戚的双方好走动。

9、不坐蹲起来:由于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10、唱戏吼起来: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说话、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这说法尽管过分,但是吼上两句戏,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唱的人或听的人都是很乐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劲了,听的人也不乏了;赶马车途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吼的人有精神了,听得人也高兴了。每当农闲之季,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吼上几段。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