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fc0000(造极)
整理人: yong1015(2004-06-07 13:27:53), 站内信件
|
我地再睇睇“水蛇春”0既碟报!哈哈~~~~~~~~~~~~~
(转自不完全手册)趁着尚未忘却,再看一眼——HL版《雷霆救兵:D日六十周年纪念版》漫谈兼D报: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就《雷霆救兵》(以下简称《大兵》)一片而展开文字了,要知道,为一个被人用N多把梳子梳过的东西再找出点可说的东西,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点上,其实我自己也要感谢下论坛里这位名叫天蝎之吻的碟友,他去翻我的旧帐,却突然间让我感觉到写点东西的冲动,这种冲动实在是很久都没有了,它在什么时候逐渐消失的,我也记得不太清楚,大概就是我沦为一个塑料碟片的收藏癖患者(这是我的一个挚友最近半年对我最常用的称呼)的时候开始的吧。是啊,DVD碟其实从来就不具备太多的什么收藏功能,它做为一个阶段性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今后的某个时候会被其他的东西所取代,但是它所承载的事物,是否也会一样被取代呢?
有那么一段时间,或者说是相当的时间,我自觉其实我已经不再那么热爱自己曾经无比热爱的东西了,除了一张又一张制作更加精良、装帧更加精美的DVD被不断地拿到手、瞧一眼、搁起来。。。。。这个固定的程序之外,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么一个过程的原因和动机何在,或许人是最容易沦为物欲的奴隶的,而且当这一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之后,连思考,或许都变得懒惰了。每天当我打开电脑,在工作的间隙刷一刷我的论坛,发现像我这样的恋物癖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这个曾经的DVD爱好者的聚集地,却很少像从前那样去真正的谈论和研究我和他们都曾经喜好的那些事物,在过去的这段时间中,很多东西就在不断的毫无意思的闲聊中被消磨和褪色了。我的一位朋友已经不止一次地向我哀叹,现在根本没人真正在关心一张碟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了,对于每一次的这种抱怨,我变得有些麻木,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梦想很多时候就是被这么窒息掉的,纯真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保存的一样东西,扼杀她的凶手,其实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吧。
其实这个话题如果再展开,会变得漫无边际和毫无意义,我在这里的自言自语,似乎也是在为自己可能还存有的那么一点点本能的冲动在找些什么借口,但是,当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成为历史和过去的时候,趁着它还没有消失,就让自己回头再看一眼吧。。。。。。和所有的历史一样,能成为历史的东西就注定是会被绝大多数人遗忘的东西,也正因为此,我国有了句实际上是种哀叹的名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除了这句话的政治用途之外,其实我个人更相信它其实是所有历史学家们的悲鸣,历史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有些人担心这些事情被遗忘而进行的记录,而遗忘实际却是人的DNA所决定了的本性。
《大兵》的再度出现,似乎这样的一个产物,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为它撰写过各种方式的文字,但还是无可避免地在逐步地将它遗忘。自从它上映到今天,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次这部电影,从实际的情况来说,我还没为它感觉到要呕吐,或许还是内心里还略微有些对某种思想的热爱和个人喜好吧。其实斯皮尔博格的电影永远都是那一副极力推销美国式的人性观和价值观的模样,我一直用比较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看待这个电影票房巨擎,但是他的个人喜好也实际上带动了很多人的喜好,虽然我并不是那么喜欢看《大兵》前后半小时的血腥而气势十足的战斗场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人性中善恶的认识,却在他的电影中增加着积累。或许我也没他想得那么多,或者那么简单,但是也和他一样,试图让自己不要太快遗忘那些曾经令自己迷恋的事物。
这套新版的《大兵》在标题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当那场战斗过去了整整六十年的时候,形式上对它的纪念远比真正从内心中对它的感怀要多得许多,我所生活的这个年代,是注定无法真正体验到那场对于交战双方都是生死一念之间的纠葛,最多也是通过它来纪念和证明过去自己的存在罢了。当HL去年出过一版《雷霆救兵》的双D9时,事实上我已经差不多彻底忘却了过去的自己,其实忘却是不可能拾回,换一种方式再看一眼,是为下一次的忘却再做上一个记号,那么趁着还没忘却,就来划下这个记号吧。。。。。
HL版(编号:SD-837)四碟装《雷霆救兵:D日六十周年纪念版》很像是个蓄谋的东西,就像它的原版事实上也是个蓄谋的东西一样。我曾经思忖过,以过去发行的《大兵:获奖限量版》而言,它就不像是一个阶段性结果的产物,对于像斯皮尔博格这样一个用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生(到目前为止,如果哪天他走了,这个比例可以再重新计量)所关注和迷恋的事情,不可能用那样简单的方式来完结,不过稍感意外的是,他却用D日六十周年这样一个方式来进行一次总结,我却显得不太有心理准备。《大兵:D日纪念版》的坦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突然间把过去几年中一直捂住的潘多拉的盒子一下全打开了,那些过去一直只能通过推测和臆想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在这套DVD中却一股脑地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此当斯皮尔博格自称原本这片他想把名字叫做《拯救中尉米勒》的时候,当他将我一直都坚定的认定那些所谓的卡氏噪点实际是他本人自《辛德勒的名单》之后一直热衷的战地记录片风格而且对原始画面进行了色彩抑制等等说法加以证实的时候,我对这部可以说烂熟到能看到呕吐的电影的兴趣,完全由这样一些很多人不那么关注的只言片语而再度被煽动。
其实正是这样一些被很多人不在乎的、甚至被称之为毫无用处的花絮,成为了我再度观看此片的最大动机,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套DVD的再度出现是仅有这种价值的。最近很多垃圾DVD牌号的枪手们到处在散布什么新旧版《大兵》毫无区别之类的说法,其实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在为他们对于这部影片缺乏真正的热爱与认识而只有商业企图的一种虚弱的借口。为了不介入这样毫无意义的口水之争,这里我也只简述一个简单的结果——一区梦工场所发行的《雷霆救兵:D日六十周年纪念版》事实上完全是在旧的获奖限量版基础上的全新制作。这个事实想要被推翻的话,请那些枪手们将两版《大兵》进行一次文件数据对比即可,这套影片中《大兵》正片远不是什么仅仅新旧菜单的不同,而是本身整部正片重新进行了数码图像制作。曾经也有其他垃圾牌号的枪手用新旧版《大兵》的文件大小的不同来为自己的垃圾鸣锣开道,但这种说法实际也站不住脚,因为在这套新版的《大兵》中,原版制作者也遗留了很多的制作垃圾,例如其中就有一套被废弃的旧版《大兵》的MENU的半成品,多达数百兆的毫无用处的数据,推测是原本制作者想照搬旧版MENU而只替换新版正片,而被中止的结果,这个是后话,这里先按下不表。
新版本的《大兵》中,最令人兴奋的其实莫过于全新制作的花絮了,原版所携带的一张D5的花絮中,实际上是在DVD中第一次出现了《大兵》一片正式的电影制作与拍摄花絮,这一次,包括斯皮尔博格本人和几乎所有的演职员都来了一次彻底的亮相,大量的现场拍摄及访谈短片才真正给出了一副DVD花絮应有的模样,我个人强烈建议那些曾经为了此片中的某个画面某个镜头而在论坛上吵得唾沫横飞的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下这张碟,因为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其中。
《大兵:D日纪念版》和我上次提到的一样,实际上是斯皮尔博格本人对自己的二战情结的一次总结,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关于二战战场上能做的事情做了一次小小的了结。除了他自己所拍摄的影片《雷霆救兵》外,他还把自己未能拍摄成电影作品的事件用多部纪录电影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汇总,在这套DVD中由他和他的好友、历史学者斯帝芬·安布洛斯一起监制的《PRICE FOR PEACE》(反映二战太平洋战线史实)和《SHOOTING WAR》(反映二战中新闻及电影工作者史实)这两部历史记录片,就是以D9和D5的方式一起收录出版的。
说了这么多的原版状况,那么HL又干了些什么呢?
现在来看看HL在这个初夏的日子之前,干了些什么:
首先,HL改动了《大兵:D日纪念版》的包装,原版该片不像现在HL的SD-837的包装样式,它是一个外纸套,套了三套碟和一本剧照集。分别是《大兵》的一套所谓弹药箱的纸壳+透明片托的包装,两个纪录片各一PP盒。而HL做了如下的改动:首先扩大了原版中《大兵》一片的弹药箱包装,主要是增加了整个盒的高度,用以能存放四张DVD组成的片托的空间。取消了原版弹药盒上下的片托,而只保留了片托下面的图案,以做为整个外盒的内面的背景图,其中盖子一面的背景图为艾森豪威尔签署的D日进攻电令全文,而盒底为原版设计的军事小物件的照片。内包装HL使用的是自制的书册式折叠片托式包装(原版因为只有外盒,内部没有任何包装),由《大兵》三区DTS版封面、原版两部纪录片封面组合而成,碟片可以对应各自的位置。在整个包装中,还照印了原版携带的名为:SAVING PRIVATE RYAN:THE MISSION AND THE MOVIE的30余页剧照集(只是翻印,并未翻译,这点是稍许让我有些不快的)。另外还有两张来自《兄弟连》的D日奥马哈海滩(这是《大兵》一片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发生地)地图,分海滩东西各一张。传闻中,这个包装中还附有一个仿美军身份牌的《大兵》DTS版军牌项链,但事实上,HL并非所有的包装中都附带此物件,因为这个是HL纯粹无偿赠送的有限的附件,并未计入售价,因此可能只有部分包装中含此军牌。不过这套包装中有件东西比较突兀,里面除了两张D日奥马哈海滩的地图外,还有张地图,是手绘的简图那种,和这部影片没有任何关联,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地图和前段的WYATT EARP一片有关,要么是WYATT EARP一片的,要么是《墓碑镇》一片当中的地图,这要么是HL的包装工人搞错了,要么就是HL的某个节目预告吧。。。。
接下来看看包装中的碟:HL的《大兵:D日纪念版》与原版的配置有些改动。本片原版为2D9+2D5,其中,《大兵》一片为D9+D5,D9为纯正片,带DTS 5.1和DD 2.0声轨(原版另外一版声轨为DD5.1和DD2.0);D5为全新制作的花絮(与旧的获奖限量版完全不同)。另外两部纪录片分别为D9和D5,其中D9的《PRICE FOR PEACE》为SE版D9,除了变形宽银幕的正片外,还携带有制作花絮。而HL版的配置则改为:3D9+1D5。其中《大兵》为双D9,正片D9中亦为纯正片,但声轨配置上发生了改变,除了原版的DTS 5.1外,HL另外携带了DD 5.1的英文原始声轨和DD2.0的中影国语配音,这个国配是重新制作的,来自于上月底发行的正版派拉蒙版《大兵》VCD上的中影国配,不同于以往所有版本采用的那个D版胶转磁的国配,这次重新制作的国配,声轨更为完整,对位更加准确,声音质量清晰优异,没有明显的经过修饰的失真和过去版本的磁信号记录的交流声。这条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翻译制作的中影版配音由当红配音小生徐涛主配,曾经是我国电影译制片国家大奖的作品。而《大兵》的花絮碟,由原版的D5升格为D9,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版一区《大兵》没有携带以往那个获奖限量版的任何花絮,而旧版中的斯氏导言和24分钟的名为《INTO THE BREACH》的记录短片也是价值极高的花絮,HL将以往制作的旧版大兵的花絮完全集成进来,在该碟一开始就有一个分别列有:INTO THE BREACH和LOOKING INTO THE PAST两个项目的主菜单,分别为进入旧版花絮和新版花絮的通路,进入各自花絮后,也可通过花絮的主菜单的上键切回这个顶层MENU进行重新选择。HL的这张花絮碟中的旧版花絮,带齐了上一版HL的《大兵》DTS版的所有内容,包括HL自己集成的DISCOVERY记录片《诺曼第:伟大的入侵》及所有旧版《大兵》花絮及OST。
而新版的花絮则由HL进行了全新的中文翻译,而且翻译非常出色,尤其是几个关于制作的花絮,遣词用句都非常考究,很有文采,这可以算是过去半年中我所见过的翻译最佳的花絮中文字幕,不过有个别短片中还是对个别军事用语缺乏足够推敲,当然这些还是由观众自己看了之后再评说吧。个人觉得最值得一赞的是HL对另外两部纪录片的自制中文翻译......一直以来,我总是不看好市面上D版制作的纪录片,因为几乎没有几部纪录片的翻译做到了真正能看的水准,而且纪录片的严肃性也决定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因为那样就会误人子弟、贻害经年,因此我对这一层面的自制翻译的要求比电影的翻译还要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HL版《大兵:D日纪念版》中《PRICE FOR PEACE》和《SHOOTING WAR》的字幕翻译保持了和正片花絮一样的高品质水准,尤其是D9的《PRICE FOR PEACE》的翻译,涉及大量历史、军事及地理知识,但HL的这个翻译未见明显的错误(有几个日本老兵和日裔美国人的名字倒是翻译不是太正确),有些地方还特别加上了注释,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如果说硬要挑出些让偶不爽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四张碟中,HL把《大兵》的两张碟的碟面设计颠倒了,HL这片是照D的原版碟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简单格局,只是在碟面上一张有FEATURE FILM(用于正片),而另一张上有BONUS FEATURES(用于花絮),可HL的平面恰好颠倒了,不过在碟面的中文上倒没出错,一个上面写着D9正片,一个上面写着D9花絮,大概是HL的平面设计人员不懂英文吧。
最后来说说读碟的情况,偶的设备大概基本都知道了,SONY和先锋的ROM及松下的632和628碟机,整体上这四张碟在偶的这些设备上都是表现不错的,不过我除了在松下628上全部看完这四张碟外,其他的几个设备都只是过了一下,用于检查配置,不代表它们就一定毫无问题,事实上,我那台半瘫痪的松下632的碟机在读《大兵》的花絮D9时,第一次它显示不认盘,不过我OPEN碟仓再试,又OK了,大概也算是个体差异吧,这里还是照录一下。
写到这里,抬了下头,没理由这么巧吧?今天恰好就是六月六日——D日六十周年纪念日。这里就权当是自己对这一个曾经改变过历史的一个日子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过去的划上一个记号吧,趁还有些人,包括我在内,还没有完全忘却它的时候。。。。。。。
P.S.对于HL的这套《大兵:D日纪念版》我自己大概有99%的满足(大概还有1%的不满足是自己的收藏癖在做怪)。很多年以前,我一直都很梦想有一个无须为介质而担忧的观影感受,这套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值得多抱怨的,如果哪一天这个世界上的所有DVD都是这样的话,我想,我自己满足与否也不重要了,被忘却也是值得的。
F记于D日六十周年纪念日的下午,天色阴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