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宗教>>箱子底,我的日记

主题:箱子底,我的日记
发信人: chinaweiming(微明)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5 00:48:23), 站内信件
刚才看精华区,想不到还有宗教一栏,看来我发篇宗教的不算跑题
**********************************************************************

                    菩提之路
                      --我眼中的佛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之路,普通人看来无非是吃、穿、住、用,从生到死。稍强一点的,还知道人生的目标,知道存在奋斗。但这是普通人的看法,世俗之见。也许,还会有一些所谓的隐士,高人会说人生之路是精神上的追求,追求一种超脱,“悠悠忽忽,物我两忘”。可说来说去,还是脱不了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又回到了人的角度对待这个问题。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人问过佛陀,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佛陀呢,只是微笑不答,这是为什么?《金刚经》里讲过:“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终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在佛家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时相对的,即使是佛法,亦是如此。唯物、唯心无所谓谁对,无所谓谁不对,不落两头,不取中间,超然跳出对错,便是佛法之意。如果你执着一个对错,那便是“住相”,是太在乎有一个物,在乎有一个我或他了。这样辩来辩去,终究也不会讨论出一个对错的。
    所以,佛教追求一个菩提(大体可理解为成佛),那个菩提,就是使人摆脱诸种现象的困扰,而去证知行而上世界的本源,最后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便成佛了)。有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也就不在为上面的问题发愁了。
    对于那些困扰我们的“相”又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嗅到的,触到的 ,皆是相,就连佛教的一整部《大藏经》也是相,在乎有一个我存在,就是著了“身相”,执迷于佛经里的文字,那就是著了“文字相”。
    说到“文字相”,又涉及到一个法门的问题。很多人为了成佛,成天钻研佛经,想在文字里找出成佛的密要,这是与佛的思想相违背的,是佛所不愿看到的。佛经只是帮你达到目的的手段,你执着于这个手段,而不管了目的,便也成了“住相”。《楞严经》里所说的“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喻,亦亡其指。”便是教你不要执着于佛经。
    连佛经都不让看,那该怎么成佛?这时佛便想办法了。有一天佛给他的弟子说法,弟子门等了半天,也不见老师开口,过了一会,佛摘了一朵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也开口说,我有一个很微妙的法门已传给摩诃迦叶了。这就是佛经里有名的“拈花示法”的公案,这一法门,后来由达摩传到中国,行成了后来的禅宗一派。
    禅宗一派,就是看到佛经对成佛的阻碍,而规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顿悟。禅,梵语是“禅那”意思是静虑,由静中去破相,证那个菩提。也许有人会说佛教坐禅是讲一个“空”字,什么也不想,坐在那里就行,最后在心理上达到一种解脱。其实如果注重一个“空”,那在“空”与“不空”之间,又落了一边,也不是佛的意思,要是坐“空心”禅,就算是坐一万年,也只是道外定。至于那种解脱,和长寿一样,都是在证菩提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
    真正的佛学,并不是迷信,且不神秘。它所蕴涵的文化是无穷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应该去正视它,去了解它。正像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先生说的那样:“佛学就像是一个百货公司,里面装着我们日常离不开的东西,用它时,还是要进去”确实如此,佛教的向善思想,不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吗!
    (写此文章的目的只是想让人了解佛教,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迷信。但佛法讲究不可说、不可讲,讲出来便是错了,便是误导。以上是我半月前的个人心得,现在看来真是漏洞百出。所以敬请观者只做了解之用)

                                            ——微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