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cklg(牛牛)
整理人: ivan_xiao(2004-05-22 09:20:01), 站内信件
|
初次钓鱼历历在目······
不记得是哪年的暑假了,隔壁楼盘的工地停工了好几个月,积了个篮球场大的水坑,应该有齐膝盖的水深。
我那时家住三楼,有一天正在阳台发呆,看见水里竟然有鱼。
当时也不知道在哪有买鱼钩的,即使知道,可能也不会跑去买,因为心急得要命。凭着仅有的钓鱼知识,随便找了个针就弯好了钩,也不知道有鱼丝这东西,更别说买了,晾衣的“丫叉”接上一股棉线就凑合了,钩上挂蚯蚓,再绑个锣帽就成了。
没想到,一放下去还真有鱼吃,还咬着钩就跑,“丫叉”用的是硬竹子,一提就上来了,也没有什么感觉,就记得又开心又紧张。鱼是我们叫“塘虱”的家伙,鱼身滑得很,弄得手忙脚乱,还让它给刺了一口子。钓了四、五条就回家吃饭了,鱼就让我爸蒸了下酒。我爸还兴致勃勃地说下午要和我一起去。
午睡后本想再去,谁知道在阳台往下看,已经聚了不少人,都长枪短炮。我也急忙下去,好位置早没了。“塘虱”本来力气就奇猛,也钓滑了,老往水草里钻,好几个人短了线。
到了第二天,还没起来就让工地的人吵醒,原来工人没事干,干脆用抽水机把水抽干,直接用箩筐“刮”,听说后来他们吃不完还拉到市场卖了。
乡下老渔翁······
有一年也是暑假,回乡下人和。在老屋找到外公的一支鱼竿,黑黑、细细的竹身,用竹片做的车轮,鱼丝又硬又粗,相当于现在的4号线。
第一次钓鱼的兴奋又被勾起,就缠着外公带我去,因为父母急着回去,所以也只好作罢。没能让我过上瘾,就只好要外公讲钓鱼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了,钓鱼还有浮漂这东西,那时外公用的是七星漂,有时也不用,鱼拖着走才提竿。多是在现在太阳岛门口旁的桥下钓(现在还有不少人去)。
失业的日子······
买了报纸,就到晓港公园闲逛。
看到好些人正钓鱼,一打听,原来还没人承包,公园的人也不管。当时口袋没多少钱(就几十块),照着别人的指点去了南华路的“水产”买了竿和鱼线、钩、漂,没剩几个钱,就没买包装饵,到了公园直接挖蚯蚓。
经过第一次,以为钓鱼就那么一回事,没想到,连去了两天,都空手而回。硬着头皮,请教旁边的人,才知道,钩没到底,重调好后,手里只剩一条蚯蚓了,挂好抛下就耐心等着。
漂好久没动,我却快睡着了。突然、漂在水面横起来,猛提竿,鱼应该有半斤(当时已觉得不小了)。线紧蹦着、鱼往外冲,那一刻的激动和手感到现在还记得。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看书知道了一些基本的钓鱼知识,虽然失业,但仍省吃俭用凑起了装备。记得炮架是自己做的,但为了钓鱼,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热爱从此开始······
晓港公园太贵(20元半天),后来就转战东湖了。
应该是99年的事,那时,东胡大部分用的是抽竿、爪钩,填上南北饵,看见漂动就抽。那时鱼多,不填饵只沾面份也同样好收获。有时候,甚至不用漂、不用饵,把钩抛到饵底重的位置,数20下就抽,照样上凌鱼。
后来觉得没意思,就留意用高低钩的人,自己也学着钓,书买了不少,知道了”调四钓二”的道理,也就觉得用抽竿、爪钩还真卑鄙。慢慢地悟到了“钓者,志不在鱼”的道理。
我在乡下的日子······
自己搞了生意,也和鱼有关,因此回乡下住了半年。那可真是神仙的生活,到现在还回味。
早上6点,就会被窗外的鸟唧唧喳喳地叫醒,可能村里的晚上安静,睡得特别好。收拾好钓鱼的装备就到村口的小店喝早茶。吃饱了再散着步到太阳岛旁的流溪河边。
钓得最多是当地人称为“坳颈”的小鱼,煎了下酒,味道好得很。
不知是否太快活,生意失败,我又回到了广州的石屎森林。
狂热······
那时候,钓鱼让我开心了一段日子,也荒废了不少时光。
再次找到工作以后没怎么闲过,就把钓鱼给忘了。
大概有半年吧,对工作熟悉了,空闲的时间也多了,我的钓鱼瘾又上来了。因为没有双休,周日的休息特别珍贵。也只能去东胡、番禺开记、太和几个地方。
记得有段时间,公司生意进入淡季,下午基本没事。我就带着一支2米1,在公司开好了饵料,到了东胡后门的小河涌里钓小鱼。
那里多是些小孩或只为鱼而钓鱼的人,没讲究什么调目、钓目的。我用高、低钩经常是一条接一条。虽然是小鱼,但频频得手也让我得意了好阵子。平时在公司,没事就上网看钓鱼的网页,琢磨着怎样把装备更完善。后来,装备轻便得放在公文包一点都看不出来,上午还在中信广场开会,下午就可以在河边垂钓。
结婚了,唉······
最近,又拿起钓竿,因为能去的时间更少了,也就更珍惜每次欢乐时光。没有什么新的体会和趣事,但每次坐在水边,已经没有了那种急匆匆下竿钓大鱼的感觉,反倒喜欢在钓一段时间后,放下竿,点上烟,看一下湖光山色。可能,真的老了!
谢谢各位钓友的耐心,祝痴心不改(钓鱼)的各位满载而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