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girl2001(楚楚)
整理人: chgirl2001(2004-06-07 01:02:06), 站内信件
|
伴着武侠的回忆(一)
前两天,北武的朋友叶海因为在非洲上网的网速缓慢的缘故,让我帮他整理一下他曾经写的<<伴着金庸的回忆>>,于是在整理的同时,我也是走马观花一般的看了他的故事,那是一篇篇类似于随笔一样的记录。点点滴滴的记载一个男孩子伴随着金庸的那段往事,写前似乎也没有怎么刻意地构思,记叙故事的同时伴随着也夹杂着对作品的评论,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
看着看着,不禁地想到自己,伴随着读武侠的里程,或者是看武侠电视的历程。忽然之间,也萌发了一种写作的欲望,不知道这样的热度能坚持多久,不管怎么样,决定提笔记载一些东西,也算是对过往往事的一种祭奠吧。
——引子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了对于汉字的一点儿生疏,这么说肯定有人会说我忘本,只不过在国外呆了一年而已嘛。但是这种感觉却是真切的,心里不免有点儿紧张。特别是离开电脑给国内的朋友写信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不禁觉得有点愧疚,可是这份愧疚究竟针对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喜欢编织一个个童话,小时候,每天晚上要听着妈妈念<<365夜故事>>入睡,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睡觉前不听一两个故事,就闹着不肯睡觉。那个时候,爸爸是一所师范大学的讲师,总爱对我进行学前教育,总是不肯讲我要的那种故事,反而会说一些成语典故,要不就干脆让我背古诗,所有从小对父亲就有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畏惧。
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是一个中秋,记不得是5岁还是6岁,我央求着爸爸给我讲故事,爸爸很高兴,就给我讲了一个<<猴子捞月亮>>,别的记得不清楚,就记得当时的月亮挺圆的。可是在这个故事讲完不久,爸爸露出他“笑面佛”一般的笑容说:“楚楚,我们今天不背诗,我们背首儿词。”现在想来,或许那是听他说故事的代价,只得认命了,要求背的是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有>>,当时只是机械地背啊背啊,却没有想到今天的自己真的爱上了这首词,尤其那句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感觉在我到韩国之后感觉特别明显,当疲倦了一天的我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最企盼的就是看见那一轮明月,那一刻月是最能体验出“千里共婵娟”一般的意境。不管头上的月亮是圆是缺,一旦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网友、喜欢的他,能和我看到一般的月亮,似乎感觉真的不再那么寂寞。心里洋溢着是那一份份不同情愫的人情味儿。
总之,在正式念书以前的日子,总是伴随着故事、梦幻、诗歌的,现在想来,父母对我那种早期教育已经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我的情绪,甚至于以后好静的性格。
念书以后,那段听故事一般的美好的记忆也就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识字”,开始学着认除了我写自己的名字以外的汉字了。
----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