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精品暂存>>论拒绝

主题:论拒绝
发信人: yf.luo3721(orion)
整理人: aaaachi(2004-08-03 08:43:42), 站内信件
论拒绝

拒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面对的事情,不管是遭受他人的拒绝还是自己拒绝他人,都会令自己或他人受到一定的情感伤害。拒绝的含义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是: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拒绝存在施者和受者的不同情况,下面就以这两方面来讨论.
施者为主体时,即自己拒绝他人。我们拒绝某人某事,原因就是某人某事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令到自己会产生不快、焦虑、冲突。就此人此事来说,只是客观上正常存在的正常事物,客观上是不会产生任何情感冲突或好坏之分。之所以最终让我们产生了拒绝的反应,究其原因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结构。就好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把锁,只有适合的钥匙才能开启。每个人的这种独特个性,并非天生具来的,是由后天社会、家庭、个人生活环境造成的。
在婴幼儿时期,个体并没有明确的好恶选择,只是在与现实世界逐步接触的过程中,渐渐的学习体会到爱恨憎恶,从而发展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标准,并逐渐在学习体会过程中将其强化,成为自己的个性结构基础。
在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亦是如此。在这几个时期,可能会较婴幼儿期的个性有所改变,这在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一些重大的影响可以改变个体的个性基础,因为个体处在的时期仍是个性发展的可塑期。但是,普遍认为,婴幼儿生活经历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因为此时是个体的初次学习体验,就像一张白纸,此时最容易在内心刻画下其所见所闻,往后再去更改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个体经过多年的生活、学习、体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体系。当遭遇到某人某事的时候,他不会直接在脑海创造一个全新的具体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对家人、朋友、同事等已有的旧的体验中,拿出各种自己认为合适的特征与体验加之于此新接触的某人某事上,而形成的一种“新形象”。这一点与婴幼儿不同,婴幼儿因为脑海中还未形成完善的认知系统,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只能自己创新,并通过家人和周围人的反馈意见,加于修正,以适合环境。
这种将自我的旧的经验体会移加于某人某事上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移情。所以,如果某人某事接近或符合个体的以往生活体验,则个体的移情将会得到强化。当然,这也包括恶劣情绪体验的移情。当个体接触到某人某事时,才会产生移情,事前并不知道会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移情,一般在接触一段时间后,移情才会较为明显。移情也会受个体情绪的影响,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总体来说是比较固定的。
当个体拒绝某人某事时,就会产生恶性的移情,从而阻止某人某事。这里可以看出完全为个人所为。所以,我们只有在发现某人某事有符合我们良性移情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拒绝某人某事。我们只有努力发现客观事物的存在价值,分析其优缺点,客观评价,才可以给自己一个良性移情的理由。


当受者为主体时,即我们受到他人的拒绝。被他人拒绝,多少会给我们造成一定的情感伤害,心里一定不好受。从以上对我们拒绝某人某事的分析中得知,之所以被人拒绝,全因为我们未能符合他人的良性移情。我们只有找到他人的良性移情切入点,才能收到欢迎。但是,事前我们根本无法找到这样的切入点,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这里就关乎到我们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了,如果第一印象都未能给他人产生良性的移情,那么往后就更难了。然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独特个性,我们怎么能把握到这么多?怎么知道他会喜欢怎样的形象?但是,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在一个大体的宏观的环境下成长生活,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一个总体的、普遍适用的标准,我们的目的就是抓住这个标准,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中性的标准的基础上,给于他人一个普遍接受的印象。在这个接受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进一步接触,运用各种技巧逐步获取他人的过往生活体验、看法等等,从而努力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融入他人的思想系统,营造良好气氛,以争取获得他人的良性移情,这其实也是我们自身对他人的移情。不过,就算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完全获得他人的良性移情,因为除非你对其过往一切生活了如指掌,我们无法知道其所有的认可标准。但是,如果我们把握到其待人接物的一般个性,然后也用相似的个性对待他,他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个性一定是持肯定态度的,从而会有良性的移情。俗话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多少道出一点。
既然我们知道,之所以被人拒绝,是因为我们不符合他人的认可标准。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被这个世界否定了,这只是个别现象,万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不能让每个人都认可自己,此人不接受我们,我们就继续面对下一个,把那些认可我们的人找出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有时,我们找寻了周围的人,发现拒绝的多于接受的,这说明什么?有两种原因,一是我们找的人还不够多,因为按照大数法则,总存在一个平均数的,当基数太小时,此平均数就不能表现出来;一是可能我们的个性及价值观等个人的独特的东西与这个社会的普遍标准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地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一个脱离社会的个体是很难生存的,当其观点看法一次又一次的被这个社会所背弃,他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否定的自我评价中,对其心理发展将有很大的影响。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