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gy_0001(紫菱)
整理人: kn_vb(2004-05-19 20:49:59), 站内信件
|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
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
如:
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
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茶,是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已
有数千年之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追本溯源,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采用的茶树栽培的方法,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如今,茶已成了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全世界有50余个国家种茶,饮茶风尚遍及全球。
我国茶区之广,茶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堪称世界之最,素负盛名。早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陆羽就系统地调查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种茶、制茶、贮茶、饮茶等经验,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至今,已有26种文本印刷出版,并已翻译成日、英、法、朝等文字。
“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我国,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敬茶传谊,随处可见。茶与“琴棋书画”一样,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如今,随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对人体健康的奇特功效和茶叶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地被阐明和发现。饮茶慢慢成为人们保健养生、社交联谊、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
---- 浪漫就像水中的鱼,
如果没有水的淡泊和包容,
鱼终会死去。
选择平淡和隽永,
在彼此需要中慢慢渗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