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4-06-09 20:27:23), 站内信件
|
不要把茶付于过多的文化,就如别把灌马尿说成酒文化...
其实,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本来稀疏平常的开门七件事,后来骚客们硬将茶按上个文化,搞得百姓都不知道茶是什么了...
其实茶就是茶,解渴消食.
商人与文人一联手搞个文化,靠,茶价飞涨,害得就连安溪这个出铁观音及武夷山出大红袍这两种名茶的地方,百姓居然喝不起..
如果说茶就是文化,那福建应该是大大的文化的.除了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永春的佛手,福州的茉莉花茶,昭安的白眉,厦门的色种,福建应该太有文化的省份了.
遗憾,非常遗憾.
名茶辈出的福建,文化的确少之可怜,没有出名的交响乐队,没有山呼海啸的演唱会,没有出的了手的演艺名媛,除了对台关系而显得重要的南音,歌仔戏,提线木偶也就莆仙戏的那出<春草闯堂>那算点名堂.也不过是农民依伯依姆们农闲,或过鬼节什么的才消遣消遣的玩艺.
倒是不着么说茶的上海,北京,广州等等地方,文化气息倒挺浓.
国内外名乐名舞成日不停,这交流那调演的不亦乐呼.就连美女作家都长于此.我就不懂了.怎么不产名茶也不讲究品茶的省份怎么就比福建有文化呢?
是不是太抬举茶的功效呢?
其实所谓的茶文化,还有那些个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还有妓女文化等等都是古时文人骚客吃饱撑出来的.
要知道,我从十八岁开始为了养病,听从一位老中医所示,每天一茶杯满满的铁观音.从那里起,算来也有二十多年的饮茶史了,加上工作上的需要我父亲(后来变成我了)常在泉州安溪一带活动,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作茶的就不下十多个.
每到清明过后.中秋以未,总会送来不少新茶供我养病(后来就成了习惯,不送他们都觉得漏做了什么事似的).
(1984-1995)那时的茶是用锡金纸包的,一包都在一斤,一个季节下来,连自喝带送人的每季都剩下不少.
(1995-1997)后来换成葫芦状的锡罐包装,还算不错,每季还都亲送上来,连喝带送人虽说所剩无已,但还不至少缺文化.
(1997-2000)突然变成了纸筒装,一筒最多不到半斤.而且知道只有三两三包装的才能喝(我都糊涂了,因为过去送我的用大锡金纸包装的茶,无论是茶汤,茶色,茶型都要比这三两三的好多了),送茶的慢慢变少了,还好有时实在憋不住挂个电话什么,还能送来些,只是让我再送些点给人,已是很困难了.
(2000-2004)天杀的文化,把茶浓缩成一小包一小包的,一包三至五钱,以六至八包再装入精致到不能再精致的铁罐或纸罐中,跟现代月饼文化似的.可怜的我,从此只能依靠老脸每逢上山下乡时,赖在朋友家,讨些特级偷点贡品什么的,才马马虎虎度过第一季.
搞到最后,朋友对我说:"不是我不给,是因为不够卖了.连我自己留喝的茶都让泉州上来的那帮茶贩子买走了...好一点的茶才长出来,不是被大盖帽盯上,就是被乡长书记包上,他们瞧也不瞧的丢下厚厚的定金.这片茶归我了,价格由你定.到头来我自己连采茶的权力都没有了."
的确如此.
现如今在这里,没有一千元以上的茶,你根本拿不出手.自喝的也得三四百一斤.
本来稀疏平常的茶,让文化一沾边,靠价格飞涨.要知道.闽南人管茶叫茶米.也就是说茶跟米一样.一日不可少,跟米一样应该都是人人喝的起的.
可如今呢?有人算过一笔账,每月宁可抽两条软盒大中华抽得起,也不敢喝三斤铁观音.更何况一般百姓呢?
后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杯、热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温壶,洗茶,沏茶,闻香,品茶...说起头头是道,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一烫一冲一洗一饮.一些文人骚客吃饱撑的,泡些茶水什么的消消食,又恐别人说其没文化,便搞些什么酸不拉圾的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修饰的一番.未了还加上个文化盖之.
其实茶的功效:
只在于健脾胃,消积食,醒目提神.是你我百姓开门七件事一而已.
有必要拨到文化这么高的层次上来吗?
想没想过,你这一文化不打紧,可就苦了寻常百姓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这七件事,最终死在骚客给的文化上面而成六件事.
岂不害了百姓?
拜托好事的骚客们,千万别七拼八凑什么文化来.茶还是回归茶米的好.
----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