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梦飞珠澳>>ω■温馨珠海■ω>>樊荣强:珠海歧路之二:边缘化生存

主题:樊荣强:珠海歧路之二:边缘化生存
发信人: beerlu(花雕)
整理人: sunnychan3(2004-05-08 21:12:47), 站内信件
边缘化生存
  深圳因香港而成为特区,珠海因澳门而成为特区。深圳依托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珠三角轴心之一,但澳门至今也仅仅是作为珠海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并没有出现经济上的融合、协调及共同繁荣。
  澳门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一直也有“大香港,小澳门”的说法,澳门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都不足以支撑珠海的发展,依托澳门的珠海自然也逃脱不了边缘化的命运。当特区泡沫渐渐消失之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边缘化的珠海在世人面前。
  然而,还原这个真实的珠海,的确需要几分残忍。
  珠海被拿走了什么?
  “马太效应”是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的,它的原创者是美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他阐述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嫌贫爱富。
  梁先生是一个爱飞车的大男孩。他曾在广州电脑城卖过电脑,后来建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做生意的同时,他跑到珠海参加赛车,几年下来已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赛车手了。当珠海获得F1主办权时,他激动了好多天;当听说主办权最终被上海拿走,他又为珠海难过:“国际汽联就是嫌贫爱富,珠海现在有点像被人抛弃的二奶!”
  “如果说赛车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一级方程式赛车(F1)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梁先生引用一位行家的话说,F1和奥运会、世界杯被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一个城市要争取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主办权要比引进F1困难得多,而F1一旦引进,每年都会有一次比赛,这远比一次性的奥运会或世界杯划得来。“举办一次F1赛事,可以为举办地带来不少于一亿甚至两亿美元的综合收入。”
  珠海于1993年便举办汽车街道赛,可谓是中国赛车活动的发祥地。1998年,国际汽联将珠海的名字列在了1999年的一级方程式大赛的赛程上。但是,珠海赛车场有瑕疵,要继续投资完善。很不幸,因投资方受东南亚金融风暴影响,后续配套工程欠8000万元的投资,致使F1举办权两个月后就被取消,打破了珠海欲举办中国首个F1大奖赛的梦想,比赛地转到了马来西亚。
  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趁机盯上了F1,大肆投资赛车场,纷纷向国际汽联表达了要在2004年前后举办一站F1的愿望。2003年4月1日,F1终于与珠海擦肩而过,国际汽联将2004年F1中国站的举办权交给了上海,珠海赛车场3亿元的投资回收因而变得遥遥无期。珠海市委副书记余炳林表现很坦然:“珠海的失利,固然十分遗憾,但更值得我们反思。说到底,F1申办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经济实力。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唯一出路。”
  除了F1,珠海航展的主办权差点也被上海拿走。
  令珠海人有所安慰的是,2003年5月12日经有关部门批准,第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2004年11月1日至7日依旧在珠海举办。
  此前,社会上盛传上海将夺走珠海航展的主办权。珠海航展公司总经理刘华强说:“作为中国航展的一大特色,第五届航展仍把航空特技飞行表演作为其中一项内容。”显然,可能是恢复飞行表演帮了珠海的大忙,下一届航展才不会搬离珠海。
  不过,俗话说:有多大的头才戴多大的帽。航展本已令珠海骑虎难下,意兴阑珊。航展本是拯救闲置机场的“妙计”,无奈自1996年举办第一届开始,一直都在亏损,几乎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珠海没有航空航天产业,自己搭台,别人唱戏,眼睁睁看着几十亿美元的订单落入别人的口袋,不仅自己没份,反倒要往里贴钱,心头的滋味真不好受。为了减少风险和亏损,到了2002年第四届时,临时取消了特技飞行表演,非专业观众不能入场,航展形象大受损失,令外间普遍怀疑航展是否还将在珠海进行下去。
  亏钱的事不干也罢,但是不干还真的说不过去。F1主办权被人拿走,但珠海人看来,拿走的不仅是主办权,还有钞票、机会和自尊。被人欺侮而不作抗争,怎么能向世人交待?难道就这么承认珠海不行?
  珠海的五大边缘化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珠海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目标、产业、形象和心态等五大边缘化特征。
  首先是区位边缘化。珠海曾经想做一个中心城市,有一个中心城市情结,那是在珠海初为特区的年代。的确,我们也看到过珠海热闹的景象,似乎在往一个中心城市的模样成长。但是,任凭珠江水潮起潮落,珠海区位的边缘性早已注定它只能成为一个边缘城市。
  什么叫中心城市?如果不是指地理上的区位的话,必然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而珠海,自己都还在等着人家来辐射,又哪来辐射人家的能量。
  1999年底,在《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珠海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个具有高质量建筑环境的中等城市。客观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中等城市。对于这个曾经历过狂热与泡沫的特区城市来讲,不失为一种清醒的选择。
  然而,“三基地一中心”的说法又让珠海不那么安份。2001年10月,省里提出要把珠海建成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在2007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但是,2003年5月11日由国务院批准的珠海市最新的总体规划,又令珠海陷入一种困惑之中。据说,在珠海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广东省有关决策将城市定位为:“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在国务院的批复中,珠海被定位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说法不断在变,而不变的是:做中心城市,还是不做中心城市,这的确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目标边缘化。当珠三角以至全国各城市均以GDP的增长为目标时,珠海则坚守着不为增长而付出环境代价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有学者认为,凡是与市场化背道而驰,其经济发展注定不会走远,矛头直指珠海。的确,珠海是珠三角仅次于深圳的第二个经济特区,但与深圳渐行渐远,10年前,珠海一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深圳的一个季度;10年后,珠海一年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深圳的一个月。甚至于其经济综合实力不如“广东四小虎”,居民收入至今依然落后于相邻城市。从根本上讲,就是珠海“逆市场化”而致。这样的批评让珠海的决策者有点坐不住,他们反思之后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珠海的经济总量不大,实力较弱。”
  城市的发展不单看GDP行吗?难!因为GDP是硬的,其他指标是软的,难考核。这也难怪城市的当政者要患所谓“GDP压力症”。今年上半年,珠海的GDP增幅为18%,经过多年10%左右的徘徊之后,创出新高,着实有点令珠海人兴奋,但是问题在于,珠海需要与别人攀比吗?需要做一个暴发户吗?甚至是做一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暴发户吗?
  坚持适度发展模式未尝不可,以10%的速度发展,20年、30年之后,珠海也将成为一个发达的城市。然而,面对诱惑和压力,珠海的决策者能够坐怀不乱吗?
  第三是产业边缘化。珠海没有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和产业格局,此乃珠海目前最大的遗憾。尤其是珠海的工业化进程与珠三角其他地区比较,可以说是严重地滞后。按官方的说法,珠海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可是此间有企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说法太抬举自己了。珠海目前的工业总产值较低,而且主要靠几大龙头企业支撑,没有形成由中小配套企业共同组成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簇群。我们要勇于承认珠海还处在初级工业化过程之中。”
  工业不行,第三产业又如何?珠海一直想利用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旅游业。可是,第三产业的一些项目总是办不成气候,航展前途茫然,F1车赛另攀高枝,电影节也只是昙花一现。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政府主办,与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试图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但是,由于每届电影节耗资巨大,而它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又难以预料,仅仅举办了两届,即1994年的第一届和1996年的第二届,便寿终正寝。
  谈起这些往事,不少珠海人扼腕叹息:工业上不去,搞第三产业不过是水月镜花。
  第四是形象边缘化。在不少人的眼里,珠海仅仅是一座适合居住或者养老的城市。问起珠海当地人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人,大部分人都会说在珠海找钱不容易。为什么?珠海人太少了。
  的确,珠海有着可能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公共汽车站,可是站内经常没有人等车,也许这是珠海独有的景观。市内宽敞的马路上车少更少见塞车,也没有其他珠三角城市摩托车成群的景象,但市民搭公共汽车一不用排队二不担心没座位。
  好巢未必能引来凤凰!事实上,珠海一直人气不足,不是缺钱,而是缺人,营商气氛淡薄。说它是旅游城市,也不见旅游休闲度假的人纷至沓来。说它是人居环境最优的城市,也不见外地人大量涌入,筑巢而居,安享人生。不少人说,现在我要去广州、去东莞、去深圳找钱,10年或者20年后我再来珠海定居。至少还要等上10年,珠海人等得起吗?
  看来,有人说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其实珠海才是。它仿佛是什么,但又不是什么。
  第五是心态边缘化。因为找钱不容易,所以珠海人的心态也被边缘化了。顺德现代化研究中心吴志高先生拿珠海与顺德的居民储蓄额作比较,珠海有300亿元,顺德有500亿元,而总人口相当。据此推算,珠海人的收入水平大约只及顺德人的60%。吴先生指出:“当珠海与深圳的差距拉开之后,珠海人的心态开始起了些变化,有点失落;当珠海的经济开始落后于邻近城市之时,珠海人就开始生活在自豪感与挫败感的交织中。”
  因特区身份与环境优美而自豪,因经济水平较差而挫败,珠海人可谓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
  反思珠海的城市定位
  珠海的问题在哪里?珠海应该如何选择发展突破口?珠海应该确定怎样的城市定位?珠海应该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再次迎来发展新高潮?
  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大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还要有一套好的发展战略与之相匹配,而正确的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珠海这个蓄势已久渴望爆发的城市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珠海飞翔达实业公司董事长陈雪峰,是来自江西的珠海移民,珠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他从1990年代开始在珠海创业,见证了珠海的沉浮,对珠海城市定位与发展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目前的珠海,只是一个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的‘环境城市’品牌。但在世人的眼里,珠海除了环境以外,在工业方面是十分薄弱的,珠海是一个消费城市,是一个连顺德、中山、惠州都比不上的‘工业弱市’。”
  陈雪峰认为,珠海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定位。“珠海原来有一个说法,把珠海定位为‘花园式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由于这几年珠海的经济不景气,于是珠海有全盘否定之意,欲把它改作‘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定位的好坏对错不能抽象而论,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做自己最适合的事情,才能做得最好。”
  从事了10年贸易,去年开始涉足空调制造的陈雪峰强调:“一个城市能否迅速提高综合实力,发展工业是关键。要加快珠海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工业,打造‘工业城市’品牌。”他曾撰文在《珠海特区报》发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言,指出珠海首先应该确立“环境”与“工业”并重的双品牌战略。
  陈雪峰并不认同珠海是一个花园式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定位。他认为这种定位太过片面,而且正是因为这个片面的定位使得珠海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过多地重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而第三产业如果要成为龙头,除非这个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上的优势,是一个中心城市,或者它的工业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珠海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不具有中心城市地位,第三产业只能成为赔钱赚吆喝的买卖。
  珠海的“环境城市”品牌和特区地位,曾经引来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投资者,但来了之后的情况又怎么样呢?由于没有一定的城市工业基础,同时又看不到发展的良好势头,许多人才,来了,又走了,成了珠海的过客;有些人来珠海买了房,但留不住他们的财,在珠海的房子也仅仅是作为度假休闲的场所;特别是许多投资者或买了地,或设了厂,但终因缺少发展机会,只得去寻求新的空间,人走财也走了,留给珠海的仅仅是空房、空地。
  陈雪峰相信,工业化是城市现代化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珠海必须抛弃过去那种边缘化的发展战略,加入到正席卷全国的工业化大潮中去,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在1990年代,正是由于珠海的工业配套薄弱,配套产业链不完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较高,再加上珠海市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不够,许多投资者不得不舍弃珠海而转到中山、顺德甚至江浙等地,使珠海到手的‘人财’拱手让人,也丧失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发展良机。这种‘城市过客’现象给珠海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要留住人才,留住投资者,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财”观。吸引“人财”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人财”。陈雪峰希望珠海早日形成“人有所为、才有所用、投有所报、财有所旺”这样一种城市氛围,政府有灵活激励的财税政策,大力发展城市工业,让投资者看到发展的前景;并且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实现真正的筑巢引凤,安居乐业。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