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nylu( )
整理人: jaja(2004-05-16 17:48:38), 站内信件
|
杭州杂记(2)
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14:30了。窗外依旧灰蒙蒙的,还下着雨。
拥着柔软的被子,这才细细打量了一下房间的环境。这家青年旅馆新建不久,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难怪这一觉睡得蛮好。
在这种非常时期,虽然费用稍贵,但是比起其它的住处,确实是干净整洁许多。更开心的是入住的人几乎没有,所以我一个人占了一整间房子。虽然之前还犹豫着找一家便宜的旅馆,但此刻还是决定不换了。
打开电视,电影台刚开始放一部法国片子《特鲁兹•罗特列克》,片子讲述的是残疾的“红磨坊画家”罗特列克一生的传奇。
[《特鲁兹•罗特列克》电影故事梗概:
罗特列克小时候两次骨折,身上有了残疾,他没能长高,脑袋很大,而他的两腿却很短小,上下身极不成比例,而且终生都得拄着拐杖。
正因为残疾,使得他比一般人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同情心。他有绘画天赋,在速写本上捕捉下许多贵族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他笔下的红磨坊舞女,往往不是年轻貌美的少女或红牌的艺人,而是欢场失意的风尘女子。红磨坊里的歌女、舞女、妓女,以及看客、嫖客,这些都是他的模特。把19世纪末的巴黎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892年,红磨坊老板向罗特列克订购歌舞厅的招贴画,他的作品《红磨坊》使他一夜成名,整个巴黎都被这幅作品所吸引。
罗特列克也是一个典型的堕落在娱乐场合的画家,酗酒和作画都消耗去了他的精力。放荡的生活毁掉了他的创造力,当他的事业走向高峰的时候,他的人生也走向毁灭。
罗特列克,这个终生都在追求艺术完美主义的画家,毁掉了大部分作品,只把自认为能传世的留下。1901年9月9日,37岁的罗特列克在母亲的臂弯里永远合上了眼睛。
最终,他的画被挂在了卢浮宫。]
画家死了,作品却永存。作品的成功是画家用生命用灵魂画出来的,这才是真艺术。尽管画家当时或许穷困,或许潦倒。
这让我又联想到梵高,罗特列克比之于梵高,应该算是幸运许多了。
窗外天色开始暗下来了,这才想起自己什么都没吃过。
在新华路闲逛,街上的小吃店还真不少,这里有温州汤团店,福建风味的肉燕世家,豪尙豪牛排馆,杭州风味的邀月楼,食肆多得目不暇给。出门时还打算大吃一顿的,到了温州店的时候已经饿得走不动了,花不到三元吃了春卷,素鹅,糯米卷,味道好极了,而且很饱。一路看着这些诱人的饭馆,只好另作打算。
延庆春路西行,一路上食府也不少,除了永和豆浆、大娘烤饺和潮州牛肉丸店外,其它的大都装潢得美轮美奂,想来收费不菲。一条路上见到两家上岛咖啡,想来也是:杭州理所当然是小资的天堂。
转入武林路,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商铺。半段马路正在翻修,似乎是在旧街进行“穿衣戴帽”的改造。走完了整段武林路后,再转入体育场路,两旁繁华的已经不是五年前的样子,行人不多,车流却很密,都市嘈杂的感觉充斥着整个街道。走到武林广场,大概是这时候已经入夜,看到延安路行人稀少,便从延安路折返庆春路。
看着地图上只是一小块地方,双脚量度起来,走走停停地,却也花了2个多小时。
延安路电信的网吧收费很贵——4元/小时,而住处对面的网吧只要2元/小时。
回到宿舍,洗衣服、整理细碎物品、记录行程之后,已经是后半夜了。浙江和杭州的各个电视台充斥着“非典”的种种报道,就连电影时段也不断地打出寻人的广告,大意是某月某日乘搭某种交通工具某个班次的乘客,请立即与当地医疗中心联络。
看得我有点心惊。
<未完待续>
2003年6月11日 于丹妮庐
----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北京社区外国文学版、广州社区中国文化版、企业管理版
我的主页——丹妮庐 请您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