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铁托与我> (zt)

主题:<铁托与我> (zt)
发信人: zhongkai6106(feiniu)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27 08:34:35), 站内信件
昨天看的一部片子,那个小男孩演技实在是太好了...



TITO AND ME
导演:戈兰·马科维克(Goran Markovic)


对饱受政局动荡甚至战争之苦的东欧人来说,文艺作品素来是对这一切进行消解和反讽的最佳阵地。从他们的电影譬如捷克的《给我一个爸》、《青青校树》,前苏联的《毒太阳》,前南斯拉夫的《地下》和这部《铁托与我》里,我们要么感到深深的悲凉,要么在捧腹大笑之后感到深深的悲凉。

导演戈兰·马科维克曾在日记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他去造访一位朋友,朋友的儿子正要出去玩,他的母亲这样喝道:“你给我在轰炸之前回来,听见没有!”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所有的笑料都和这件事异曲同工———先让你忍俊不禁,然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大概就是所谓辛辣的幽默了。影片的妙处在前半部分比较集中,同一屋檐下两个家庭的生活细节、矛盾冲突充满诙谐,同时使20世纪50年代的南斯拉夫那些强硬的政治语汇完全失却了本来面目。而在影片后半段,小主角佐拉那篇稚气又激昂的诗作使他得以参加瞻仰铁托元帅故乡之旅。克格勃一样的带队老师和后来的铁托元帅被刻意地漫画化,讽刺的意图过分明显,损失了一些平和与从容。由于少年经历的多面,导演又想面面俱到把小包袱抖得精彩,整部电影显得是由碎小部分拼贴而成,故事主线显得模糊———其实这样的电影也常常无所谓什么主线,和《青青校树》一个样。那个胖墩儿小主角的表演很精彩,精彩。

当然这样的电影对于太年轻的观众来说效果会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多对那么远的历史没什么了解了。(andnot)



同样是发生在东欧国家的故事,同样是从小孩子的眼中看成人的世界,看《铁托与我》很难不和捷克电影《给我一个爸》比较。但与后者相比,前者可能稍逊一筹。

《给我一个爸》的主题是消除隔阂,而《铁托与我》的讽刺意味和对立情绪更强一些,成人意图更为明显,简直是有些刻意了。虽说主角小胖墩佐拉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但他在铁托故乡那段即兴演讲还是显得与他的年纪极不相称。至于在火车站,其他小孩子一个个离开象征独裁与虚伪的带队老师,站到小佐拉那边,这种场景已经落入了连好莱坞也开始抛弃的大团圆套路了。以儿童的名义,对荒谬进行讽刺,效果固然卓著,却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凭什么就让那小小的肩膀扛上这样的重担?

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小家伙的表演是一个关键。但小屁娃属于无法确定的因素,演得好了,能够让影片光芒四射,要是演砸了,整部片子也就完了。所以在这部片子里,导演使用了一个小技巧:镜头很少长时间停留在小佐拉的面部,而集中在他那圆滚滚的身躯和笨拙却带几分狡猾的动作上。虽然被小佐拉逗得前仰后合,但我还是觉得,与《给我一个爸》、《毒太阳》、《小鞋子》等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相比,这种技巧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http://publish.elong.com/easypub/image_temp/life/_image_0_temp_100650242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