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摩托车>>机车赛事>>世界耐力赛为中国带来了什么(转自群策网半年前消息)

主题:世界耐力赛为中国带来了什么(转自群策网半年前消息)
发信人: air11(星云※摩托车版)
整理人: air11(2004-10-06 15:30:35), 站内信件
世界耐力赛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牛  2003-11-25
 
    明年的劳动节,中国就会举办历史上首个世界性的摩托车比赛----FIM世界耐力赛。按照FIM的赛例,世界耐力赛的参赛车辆必需是生产性的型号,改装只能有限度进行,绝大部分的零件其外观都不可以改变,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SP(Sport Production)赛例。以赛车的性能来分的话,它排在MotoGP、WSB之后,是世界第三大道路摩托车赛事。唯一例外的,是每年8月在日本举行的铃鹿站8小时耐力赛,但此站赛事厂队的车是属于SB级别,车手成绩不计入全年度积分。

    环顾2003年,参加世界耐力赛的51支车队绝大部分都是使用四冲程直列四气缸DOHC、1000cc级别的车,两气缸1000cc、四气缸750cc的赛车只有12辆。而今年全年排名前七位的车队,都是使用四气缸1000cc级别的赛车。

    珠海国际赛车场的最大直路大概有500多米,世界耐力赛的四冲程四气缸1000cc级别赛车在直路尾,估计可有接近300km/h左右的极限速度。参考2003年的参赛记录,最小参赛者的一场赛事是在西班牙的艾巴茨迪(Albacete)12小时耐力赛,只有三十辆车参加。其他各场均有近四十辆车出赛。明年的珠海站赛事,若有超过三十辆赛车同场比赛的话,那种震撼性、激烈程度将是空前的,只要想象一下五、六辆赛车同时进弯、出弯然后拼大直路的场面,赛车在直路咆哮而过、从右耳穿过左耳,再加上高辛烷值汽油燃烧味道,时刻在刺激着现场每个人的五官。忽然间,那种期待的感觉令人不其然地血脉沸腾起来。

    对于一个观众,世界耐力赛能够带来的,就是上述这些。顶多,是加上一点点对所喜爱的车队、车手那点点的期望与祝福。还记得10年前珠海第一次在街道举办赛事时,那万人空巷的气势、热气腾腾的假象,今日尚历历在目。时至今日,观众席上的凋零似在诉说着这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赛车,普罗大众只是处于好奇而已。中国摩托车运动的市场,还需要注入更多的元素才可以发动起来。

    如何更贴近普罗大众、使全民参与,赛事的可观性是关键。一场紧张而激烈的争夺、车手施展浑身解数的表演,是引导更多观众走向专业的不二途径。值得老调重提的,是中国的摩托车保有量至少有6000万辆,依此推断,懂得驾驶摩托车的人远比真正懂得踢足球的人多,相关企业的比较更是……在摩托车运动最具备消费能力的原始市场受到压抑,相信是赛车运动在中国徘徊不前的原因。这就象一辆家中放上了一段日子的老旧国产车,在寒冷的时节欲把它发动起来去晒晒太阳,而车主的脑子里却患得患失,害怕闻到废气的味道,又担心摩托车影响了身份,最后就是手拿钥匙任由下面的一双腿不断轮流猛踩打火杆,耗尽力气的结果,是车的排气管响了响、发动机抖了抖,然后一切如旧回复沉寂。车主的脸涨红了,但脑子泰然,钥匙仍紧握在手里。

    第一次的世界级赛事,或许会带来某些方面的经济效益,还有无数的幻想与憧憬。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这里面,有喜爱使用复印机的企业的思考,有抱着老本的企业的思考。现在的中国,更是老旧国产车车主脑子里的思考:摩托车真的有失身份吗?摩托车的废气真的那么严重吗?而面对被自己锁上了的家门,这车又能走多远?思想不变的话,现在的双腿惟有不懈地工作,右腿软了,左腿继续;脚指累了,脚踭来;骑着不行,就站着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