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以史为镜>>香港电影简史——战前篇(四)

主题:香港电影简史——战前篇(四)
发信人: italkshow(北社来的蓝老虎)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26 09:27:24), 站内信件
文昊宇香港报导)因为《胭脂》等港产片大受市民欢迎,以及「寰球影戏公司」在香港出售丰俭由人的电影放映机及欧美各地的影片,所以提高了市民对电影的广泛兴趣,「玩电影」、从事电影工作成为香港人当年的时髦玩意之一。今期还会谈谈香港出品默片最多的电影制片公司,以及有关看默片的趣闻。
一九二四和一九二五年间,电影在香港能引起广泛的兴趣,成为香港人的时髦玩意之一,因为当时在香港可以买到便宜的欧美新式活动电影放映机和林林总总的影片,市民可以在「寰球影戏公司」位于荷李活道的「文英书局」和威灵顿街的「宝光照相馆」等香港分销处买到,放映机售价二百五十元,随机附送一千五百尺影片,影片则每本十元或十五元。


 
爱迪生发明的有声电影放映机(大纪元图片库) 


 
爱迪生发明的电影摄影机(大纪元图片库) 

另一方面,一九二四年间,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如出产过《忏红》一片的「四匙画片公司」。「四匙」的创办人是在香港拍摄的第一部无声故事片《偷烧鸭》三个演员之一的黄仲文。「四匙」曾公开征求剧本和招聘演员,又登过广告,承制「活动广告」、「家庭行乐纪念庆典」等活动影画。

「四匙」也曾开拍《谁是真爱》一片,已拍了二千多尺,后因公司内部发生变故,中止了制作。这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开拍了但没有完成的影片。「四匙」曾租下皇后大道中六十六号顶楼(即「华商总会」会址),欲建立香港第一个电影摄影场地,已开始装修,可惜亦因公司内部发生变故,与《谁是真爱》一样胎死腹中。

而创办于一九二五年初的「光亚电影公司」,是香港出品默片最多的电影制片公司。创办人有十多个,他们是曾任「新比照戏院」司理的陈君超,香港最早的影评人、电影编剧和演员之一的卢觉非,曾留学美国的电影摄影师彭年等人。他们组织「光亚」的目的是「注重讽刺时弊,以醒众心,而挽颓俗」,「力求有所贡献于社会,以为吾国映片前途之光」(引自「光亚电影公司缘起」一文)。

「光亚」设于皇后大道中华人行六楼,曾公开招聘演员。成立不到半年,便出品了五部故事片,创业作是《从军梦》,还有谐趣喜剧《做贼不成》、《两医生》、《乱世鸳鸯》和《香港大酒店火灾》。是香港默片时代出产故事片最多的电影公司,著名的「联华港厂」出品过四部排第二。可惜的是,「光亚」拍好的影片还来不及公映,便遇上香港大罢工,虽然曾迁往广州发展,但业务基本已结束。


 
1897年放映机(大纪元图片库) 


 
1903年放映机(大纪元图片库) 


 
早期放映机(大纪元图片库) 

谈到默片,让我们回顾一下看默片的趣闻。那时中下档级的电影院只备有一架放映机,行中人称为「独眼龙」,当一卷影片放完,银幕上出现「第一本完」字幕,全场立即灯火通明,在后面的小贩便一涌而上争相做生意,包括提著铜茶壶卖茶的会为顾客冲开水,俨如京戏馆和说书场。

为了多做点生意,小贩都与戏院老板的亲戚拉关系,否则难在戏院有立足之地;他们又要勾结放映师,故意把每本之间的替换时间拉长。也因此经常因放映师拖的间太长引起观众鼓噪,以吹口哨、叫骂、拍桌子、跺脚以示抗议。

默片由于没有声音,因此要靠字幕表达,凡银幕上人物一张口,跟著便有一张字幕出现,此时带女朋友来的小伙子,为讨不识字女友的欢心便格外卖力地读字幕,其他一些爱卖弄聪明的观众也读出声来。接著,大家抢著念,而且越念嗓门越大,顿时,电影院变成了「卜卜斋」(私塾)。(



----
  http://www.maradona10.com/fotos/13a.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