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独立时代》:每一天现代都在传统边缘(ZT)

主题:《独立时代》:每一天现代都在传统边缘(ZT)
发信人: marco_0708(祖与占)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26 09:36:11), 站内信件
《独立时代》:每一天现代都在传统边缘  
作者: 花落闲潭 西祠胡同 
 
   如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明会长大,她会是谁?那个外表清纯美丽的国中女生,有着一个女人的聪明,她是成熟的、世故的,她早就明白了任何得到需要同样的付出,所以她不停地周旋在不同男生之间寻求保护,可是她偏偏碰上了小四,傻傻的执着的小四,小四将刀捅进她身体时她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就像这世界,是不会为你改变的”,其实,牯岭街上少年的杀人事件远不是那么简单,甚至不是因为爱情。
   如果小明会长大,她可能会是小凤。从青涩少年进入到更加理性现实的成人世界,回过头去我们不得不悲哀地发现当初死也不肯承认的纯真此刻终于消失殆尽。如果说少女的小明的暧昧是无奈的,那么小凤则是清醒的预谋的,她象一条鱼,哪儿有饵就游向哪里,可反而没有了小明一般的游刃有余,就算刻意地去顺应这个时代,也并不是只要付出就能够得到的,这就是成人世界的残酷。小凤,只是一个可悲的小人物而已。
   看《独立时代》的时候,总要被里面众多的人物搞得眼花缭乱,Melly、琪琪、小明、阿king、Larry、小凤、小波……十几个台北白领青年轮番上场,导演还无一例外地派给每个人几乎同样多的篇幅来表现,刻意叫人分不清主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让人叹为观止,同学、朋友、同事、官场、情场、生意场……千丝万缕斩不断的关系,是人情,办公室、出租车、酒店、家……是他们的生活空间,繁复而逼真。杨德昌对时代总是有着冷眼旁观的清晰感受,就好像罗大佑的歌词。情节琐碎,结构松散,在话语表达上,《独立时代》承袭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宏观叙事风格,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看起来非常流畅。
   我得承认,我也爱看琪琪那张甜甜的脸,斯文、端庄、大方、可爱、优雅,一切是可以被装出来的,比真的还象,连她自己也在问“为什么我这么讨人喜欢呢”,可当她说“难道那么多年的交情只值几个薪水而已”,我相信她是善良的,她还要谈感情,挽留被Melly解雇掉的同事,帮小凤想出路,陪Melly午夜聊天,这些难道都只是感情投资吗?也许她只是无意中发现这个样子的自己更能够左右逢源,然后就一直这样下去了,真的也不能算是装样子啊。“除了要给人笑脸,也要讲点真心的,要不做人还有什么意思?”还是二姨妈说的对,“如果是真心的,是不怕被冤枉的”,何况,被冤枉本来就是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二姨妈一定也是从琪琪这样地过来,从委屈到平静,小明不理解她,恐怕小明的爸爸也不能理解她,可她还是自己做着一切的事,付出必要的真心,最后当护士告诉她小明的爸爸已经转危为安,抑制不住的哭声暴露了她的内心,尽管前一刻才对琪琪说 “我现在就只是为了自己,不管别人了”。
   杨德昌向我们展示了那么多人的生存状态,似乎没有理想的,每个人都在烦恼、困惑。Melly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导致公司经营不善,标榜为先锋艺术家的小波尝试的第一部商业戏剧困扰于原著版权的纠纷之中,婚姻失败的Melly姐姐自欺欺人地在电视里指导他人的婚姻幸福,离群索居的姐夫走不出儒者的困惑,差点轻生厌世,小明因为好心反而成为部门主任报复下属的工具,阿king在家族婚约和感情之间迷惑彷徨,疑神疑鬼……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做人就跟做戏一样,做人最重要的是人缘,做戏最重要的是票房……”说的没错!由画外音阐述的开篇,小波踩着滑轮滑行在木地板上,侃侃而谈,看起来更像是小波导演的一幕好戏,艺术不就是做秀而已,生活也是?其实,我想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哲学而已,两千年来,我们才悟到原来最伟大的人是孔子,最好的处世态度是中庸,如此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人情,中国人都知道。
   每个人内心不都希望象琪琪一般处处逢源,八面玲珑吗?不过琪琪她是真的琪琪,而我们不免将她看作是一个完美的模仿对象罢了,我们才是装样子。谁能指望每个人都活得那么本真呢?就算是Melly的率直,阿king的天真,也都是有资本的。Melly和小明在人情上的来来往往间发现了彼此间存在爱慕, Melly 敢对小明直接问出 “你爱不爱我”的难题;阿king希望和Melly之间不仅仅是家族的联姻还应该有独立、自由和爱情,他也许正适合搞艺术的条件,本来应该是富裕、超脱和纯洁,最终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助理感动而要和Melly解除婚约。当然,他们是不同于琪琪和小明,Larry和小凤那样的人,所以才可以去追求那么一点点不世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Larry说的,所有高风险、高效率的事业,就像爱情,敢不敢冒险,值不值得?友情是长期投资,亲情就是族产,尽管Larry是片中彻头彻尾的小人,可他的这套感情投资理论真是没有错,很多人其实一直都在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感情投资,时刻期望哪天投资的那只股变成优绩股而大赚一笔,难道能说这都是处心积虑地不怀好意吗?人情网铺天盖地撒将下来,好像如来的五指山,不期望出去却有足够的空间让你翻腾转折,太精明如Larry,太正直如立人,最终都要被出局的。
 
   美好总是随经年流逝,只有在回忆里才依然新鲜深刻。
   小明说,追求琪琪是我当时的一个理想,这么说我们是懂的,琪琪这样的女孩,应该是有着很温馨浪漫的情怀的吧,可是还是让我们看到她和小明在出租车里电梯里充满火药味的争吵。Melly的姐夫对琪琪说,当年为了反抗她的家族婚约,我们奋斗了很久。想来Melly的姐姐,那个在电视节目里从容自若宣称“一小时时间可以带来一周的幸福”,那个对着阿king感叹“当年若是我们结婚会怎么样”的女人也曾经有过那样冲动的青春年华,她是否会知道到底哪个她才更接近真实呢?
  Melly的姐姐来找姐夫的片断是片中惟一响起音乐的时候,柔和优美就像每个人心中永远珍藏的青春时代。什么意思?导演在一手摧毁爱情神话的同时还要让我们相信爱情的温暖和美好,还是告诉我们一切美好都是虚幻从而更增加现实批判的力度?昏暗的背景下听到姐姐说“你这里和你大三时候在外面租的房子一模一样”,突然让人感伤得落泪,言情小说家放弃了甜言蜜语的骗人把戏,当他真正开始思考的时候却发现处处碰壁,他对她说“我们之间,就象你的节目和我要写的书,早就已经背道而驰了”,背道而驰的是不是永远不可调和的理想和现实?
   独立时代,每个人越来越不能独立了,或者说已经失去了独立的勇气,都在庸人自扰,都在自欺欺人,我就是无聊的人中的一个,情愿闭上一只眼睛,情愿不知道许多真相,心里留一点梦想,活得也许更有希望一些。
   还是现实,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独立时代》已经算是温情脉脉了的,至少在最后他给了琪琪和小明一个看起来很真诚的拥抱,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管那么多呢?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