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erfection11(泛轻舟·闲中)
整理人: zjwld(2004-04-21 12:33:36), 站内信件
|
小城
小城(叫小镇其实更加恰当)很小,人口只有几万,不过却有了悠久的历史。好事者曾经翻查过古籍,据说在宋朝就已经存立。
残破的街道,连缀的骑楼,在赣江水几千年默默冲刷形成的狭小河谷中挨挨挤挤,摩肩接踵。江水悠悠,小城也不喧嚷。
小城名叫东山,或因城边有座山叫东山?但小城周围实际上都被山所环饶,独把小城叫东山,笔者也说不清楚理由,既然没人细究,读者朋友想也不必细敲来由。
小城的居民,分为两类,一是占据了小城人口约60%的客家人;一是目前仅剩40%的原住民。这只需听口音,就可以发现两种人的明显不同,况且“鬼节”(小城人称农历七月十五为鬼节,特别重视。)时候,小城的客家人都是提前在七月十四就过了的。但无论客家人也好,原住人也好,相互之间都已经是融合了几百年的了,小城人早已经没有了互排的感觉,尽管各自还都顽固保留了鲜明的语言。小城总是显得那么的宁静,和谐。
小城尽管封闭,可是始终坚守他的文化和体面。小城有小城的骄傲,小城人更有小城人公认的不屑与清高。
连片骑楼包围的主街分叉了许多小巷,北门巷尤显得与众不同。在许多泥筑木构的楼群里,惟独它是雕檐画栋,走兽飞龙(现在已经比较残旧)。据说它们都是明朝遗留的江南民楼。这小巷长约200米,占地大约4万平方。巷口立了块碑,风残雨蚀,已十分模糊,却也隐约可见字迹。据巷居者介绍那是他们祖先的功德碑——明朝这里的张氏一族出了三个进士。现在小巷的居民确是姓张,全是进士的后裔?(笔者不姓张,事实究竟如何,倒也没有细考。)整个小城的居民却因这个碑文而无可争议地出入这条小巷时,油然而生崇高,敬意还连及现如今巷住的居民。由此,小城人可说都是崇贤尚雅的文化人。这是小城人的骄傲,也是出入过小城的外地人说的小城人的清高。
小城里默默的赣江水总是那么平和,小城的居民好象也感染了她的气质。清晨,江水两岸总是有剑袂飘飘的老人在气定神闲的翩跹,总是有天真可爱的孩童在兴高采烈地翻滚,也有不睡懒觉的年轻人顽皮地打起水花儿和娴静的江水相互调戏。
山浓水净,草绿花明,人淡景丰。小城永远都是一副浓淡相宜,韵味悠悠的中国最美的水粉图。
----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