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ft.858(2004-05-11 20:20:28), 站内信件
|
名片出现以前,社会的交际大多靠嘴巴,后来嘴巴靠不住了,便靠人情,交上社会名流的情,与你修书一封,便是名片。不过这名片也不是省油的,没有银票物食垫底,是很难修上一张“饱学君子”、“著脚书楼”、“硕学鸿儒”的褒帖,至多不外是“家学渊博”,可文可“登堂入室”之类的庸言。以后,有了名片印刷机,15块人民币100张,人们也懒得旁社会名流,想来钱的印个“总经理”,想来官的印个“副处级干部”,想显学问的印个“博导”,想显地位的印个“荣誉市民”、“人大代表”……社会名片纷杂,名流浊流一锅汤。最为超尘拔俗的名流们,折叠的镀金名片上,非但著上总裁、董事长,还不忘要有学位说明,以显儒雅。
元朝郑廷玉《金凤钗》里有句话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话与好几百年后英国思想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异工同曲,贻害了多少无知青年,时世中不就有不读书而成大器的草莽英雄?汉高祖刘邦的上梁老爸刘太公,据载就是“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刘邦更是嫖色好赌,溺尿于儒生帽子的劣迹,可见其家庭教养,后又有梁太祖朱温、后周郭威、前蜀王建、吴越王钱镠等一批靠打家劫舍的流氓步刘邦后尘而发迹当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家庭出身与本人成份皆与读书人沾不上边,他先是给地主当放牛娃,后落魄到寺庙当小和尚,虽后人断定他天生有个“识文断字”的本领,也是狗尾续貂。清代史学家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这就充分揭示了草莽皇帝的成功秘诀。没知识的不一定是下品,有读书的并非一定“高”。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一是焚淳于越等师古非今的博士们的书,二是坑诽谤朝廷的儒生,可见封建王朝的统治不要读书人也罢。倒是有读书人当了皇帝,倡导文化革命,革起读书人来,那才真的是要老命。
时代不同,书屋掘金又成时尚,十几年寒窗换取一纸文凭,大可惠泽一个地方、一个村镇,小可保住家庭的温饱。现代读书人胸无大志,可有几类:一类读书谋生型,一旦文凭在手,谋了职业有了职称,视书如敌;一类读书时尚型,人读亦读,人云亦云,为的是能在人前显示前卫时髦;一类读书门面型,此类人物读书活学活用,既能孔孟,也能马列,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语,虽说读书不高深,却也能见招拆招。还有一类,抱定秦始皇焚剩的祖训,抱住西方翻译过来的教条,子时卯刻拉稀上床,毫厘不差。此种人,叫食古不化型。
书海无涯,回头是岸。学虽无止境,却也需学以致用,世上的书有两种,一种是一时消遣的书,一种是教益于一生大书。韩愈、柳宗元为千古大儒,他们所服赝的书不外《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几本。曾国藩谕儿书中便说到:“买书不可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书可读而不可滥读,人生苦短,若读一堆无用的书,岂不浪费时光?若读了错书,更是贻误终生。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就是一典型。他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让德国得胜,他竟然将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毒气研究,成为世界科学家中,用科学知识为不正义战争服务的最早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命运后来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发现他有犹太血统,便将他驱赶出国,使他客死异国他乡。他更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不久,纳粹制定了灭绝犹太人的毒气室,用的就是哈伯的公司所发明的毒气,哈伯的几位亲人,也死于他研制出来的毒气之下。
当今的世道,信息污染严重,劝谕读书的读书人龙鱼混杂。读什么书,如何读,依我看来,还是慎之又慎的好!
----
广州社区 笑看风云版斑竹 广州社区 开卷有益版斑竹
广州社区 我们的故事版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