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廊桥遗梦》:少奶杀手的N板斧

主题:《廊桥遗梦》:少奶杀手的N板斧
发信人: ou_inzaghi(白鹿径)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26 09:18:43), 站内信件
最近通过网络在线,看了《廊桥遗梦》。时间长达二个小时,断断续续地看完,仍然觉得它有足够的吸引力。

1、吸引人的三大原因。

这样简单的故事,拍得有让人观看的欲望,我想主要的原因:

一是把田园景色拍得如此美丽。影片中美国的乡村,那绿树的浓郁的阴影,那茸茸如茵的青草、那幽静的小河、那曲曲弯弯的道路,那田野里闪烁过的植物,甚至那高耸挺拔的玉米,都给人一种忧郁的乡村气息,这种气息,也正是我能在中国农村中能感受到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在美国的乡村电影中看到了相似的中国乡村的景象?那种乡村的似曾相识、惹人情思的感觉,为什么在中国电影中看不到?这是我看了这个电影后感到奇怪的。

二是把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十分细腻。这一点我下面专门说说。

三是演员的表演十分耐看。特别是女演员,可能演出的时候,已经四十九岁了吧,她出生在1946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1995年,她应该49岁了,但给人的感觉却像三十多岁。中国的演员在四十多岁的年龄上,都应该演奶奶了,但她把少妇却表演得那样令人刻骨铭心。中国的中年妇女,都是青年人扮演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潘虹演《人到中年》的时候,据说只有二十八岁,所以,现在潘虹在电影中演的都是奶奶辈的。斯琴高娃也在清宫戏里以奶奶的形象出镜。中国女演员的青春似乎太短。似乎只能在二十岁前昙花一现地展现青春的靓丽,然后就开始无所适从,找不到她们能扮演的合适的角色。女演员的苍老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像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陈德容,当年可谓热极一时,但今天再看到时,却已憔悴不堪。现在正在中国影视中领军青春一族的,却是似乎才十四五岁的刘亦菲之流,靓丽的青春朝气恰也咄咄逼人,联想到范冰冰也在十五六岁的年龄上出道,不知是庆幸中国女演员过于早熟而同时又过于早衰呢?用一句俚话所讲,她们就像是秃尾巴的小公鸡,雄纠纠气昂昂地屹立在舞台上。她们如此之嫩,却过早地压榨出青春的魅力。与这名四十九岁的梅丽尔·斯特扮演的角色相比,中国女演员确实艺术生命超极限地提前了。

2、“少奶杀手”为什么屡试不爽?

这个电影只相当于一个小品式的电影,一段短促的爱情故事,可以用一段小品来表现也。四天的男女邂逅,点着了干柴烈火,熊熊燃烧了四天,留下终身不灭的记忆。这样的速食主义、机会主义、露水主义的爱情方式,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与感动,肯定有其塑造成功的合理性。

现在都流行“少奶杀手”,男人一过中年,就不再杀天真无邪的少女了,而专门把少奶作为宰杀的对象,比如在中国冠之为少奶杀手的男人像濮存昕、吴若甫等等少帅中男,都是登堂入室,捡少奶下手的,最近又听说印小天也成了少奶杀手,可见捕杀少奶的男演员的队伍有扩大的趋势。

《廊桥遗梦》中的记者罗伯特典型的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少奶杀手。现在的男演员可能只能在影视镜头上,安全地行使杀少奶的使命,而且多是从心灵上进行消灭的,而罗伯特都是从行动中完美地完成了一次猎艳过程。

影片是以一个女人的回忆开始的,而所有的女人的回忆的共同特点,都是把男人按照她们的想像,描写成一个情种。女人对男人的想像,有时候是一种完美的想像,把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削弱他们对肉体的兴趣,而抬升他们对感情的热衷。不管怎么说,这是女人的悲剧所在。其实男人对爱情的执着,大多数情况下,是满足女人幻想的一种手段。张爱玲这么聪明的女人,可以为一个心爱的男人,不惜千里,寻访踪迹,奉上思念,而那个男人却很快在别的女人怀里忘乎所以。男人实际上由于生理特点的决定,他们更多地是按照冥冥的本能,最广泛地推销他们的基因,于是寻花问柳、逢场作戏在男人这里都是家常便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男人采用的身为少妇捕手的技巧可谓是无花八门,而女人们信奉为圭臬的爱情,自然也不会为男人所忽略。于是爱情也是男性杀手的一项利器,这是女人无力抵挡的终结武器。卓别林在《凡尔杜先生》中把一个男人对于爱情的功利性运用,表述得入木三分。而女人,在事过境迁之后,她们会天真地保留对男人甜言蜜语的印象,把这种嘴皮上的爱情视着真正的爱情来回味。所以,以女性的回忆出现的爱情,总会描写她的男主角,一辈子都在思念她。比如法国女作家的那部《情人》,在小说乃至电影的最后,都是表现那个中国男人还在怀念她。这的确满足了女人的虚荣心,但这未免太理想化与美化男人了。我们假设一下,我们描写溥仪的早期太太婉容,一直到死都坚信着溥仪念念不忘着她、心心念念着她,这有可能吗?我们再设想一下,张爱玲万千爱情集一身的那个男人胡兰成,能在张爱玲的故事中,成为一个一直到老了都在思念与想念着张爱玲的那个人吗?也许张爱玲也要比这种乌托邦式的想像清醒与理智得多。所以,现实中的男人,真的不是像艺术作品中女人心目中那样的情种。从男人的视角回头来看,与女人的亲密接触,只是他们炫耀的资本,常言道:一个男人想女人,二人男人谈女人,三个男人骂女人。玩过多少女人,是男人日后的一种价值所在。在张献民写的回忆吕乐的那篇文章中,就谈到了男人的艳遇所给自身身价带来的提高。吕乐轧到了一个法国女人,至今仍然与朋友津津有味地谈起,如果那个法国女人以为中国男人像《情人》中的男人一样,为她痴守而辗转反侧的话,那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为法兰西罗曼蒂克毒害的女人。男人们为了表达他们昔日对女人的了解,还要把这种回忆转化一种恩赐,一种忏悔,于是,男人在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中,总要假惺惺地忏悔一番,其实,那种忏悔本身倒没有多大的力量,炫耀的比重倒是十分浓郁。中国人向来有对女人虚伪忏悔的传统,但给人的感觉,忏悔的伤感倒没有多少,炫耀的得意倒是百分之百。从《西厢记》到《小芳》还有《小裁缝》等等,一系列挂着忏悔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里,充斥着的是对一亲芳泽的展览。试想一下,如果真正的小芳,听到那个忏悔之音,是满心舒服呢,还是吓得不敢见人呢?因为这里的男人想像的女人只是一个不能发言的被男人俯视的女人,而一旦女人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像木子美那样,大胆不逊地“用阴道说话”,男人就不敢再去想像女人了。木子美让过去接触过她的男人像嫖了一个患有爱滋病的妓女一般地颤抖不已,那个北京摇滚乐手胆战战兢兢地发表声明,恰给人见到男人的虚弱与可笑。璩美凤影碟中的那个少壮派男人,虽然在碟片中勇武过人,但一当璩美凤独立面对碟片公映后的风波的时候,他却像海鸭一样,龟缩到不知什么旮旯里了。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女人对男人的想像大多不可靠,女人对男人的解读,大多不准确。现在像棉棉、卫慧那般对男人想像的小说,虽然看起来不舒服,但倒真的比过去女人对男人卿卿我我的浪漫想像要真实得多。

“打乒乓”重要的是打前三板,罗伯特要俘虏少奶的芳心,基本上在弗朗西斯卡与他第一次到桥上视察的时候就已经搞定了。应该说,罗伯特在这方面体现了很浑厚的功力,不能排除他过去有多次的截杀少奶芳心的前科,正如他在回答弗朗西斯卡过去有多少女友的时候,说:“我只是独行侠,不是出家人。”他通过这一句话回避了她的追问。

我觉得罗伯特成功地抓住了两人开往廊桥一路上的宝贵的机会,俘虏了女人的心。他的主要杀招有:

一是文质彬彬赢得好感。当他下来问路的时候,他可以说倾尽合力地展现了一个老男人的风度翩翩,特别是瘦身效果的牛仔裤,更使他有了一种异样的魅力。这一招勾引得少妇弗朗西斯卡自告奋勇地为他带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

二是瞄准软肋伺机出击。罗伯特深知自己的优势就是一个游荡在外的男人的丰富的阅历与经验,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寻找弗朗西斯卡的软肋所在。这个软肋,按照罗伯特地毯式轰炸的询问,终于如期搜索到了。这就是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的家乡在哪里,她答到是意大利,而罗伯特却称曾经去过,立刻,与这个陌生的女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一个女人的第一道戒备的防线是讨厌的,而他对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发动了釜底抽薪的打击,因为一个女人对于家乡的思念是牢不可破的,而面前的这个陌生男人却去过她的家乡,立刻她会在异乡的环境里,引他为知己。

三是卖弄诗骚惹动芳心。在车上,罗伯特不失时机地朗诵了他写的不知所云的几句诗,立刻让弗朗西斯卡有了反应。女人年轻的时候,都会胡谄几句半通不通的诗歌,也会崇拜那些用诗心拨弄她们灵魂的诗人骗子。所以,每年诗刊举行函授班的时候,下面的诗歌女爱好者,一般都难逃那些中老年的诗骗子的袭击,往往会风调雨顺地成为老诗人的情人。当我有一次看到头发花白的老诗人在哪里摇头摆尾地倾述内心的秘密的恋情的时候,我看到身边的漂亮MM眼含泪花,激动不已,从那时,我就与诗歌保持谨慎的距离。把女人欺骗,让她们交出她们的身体,用一种精神的绑架方法,是不是一种道德?这就像前一阵某地动用女警察去勾引男人,让他们上当,然后抓捕他们,这种方法是否道德?也就是用诱惑的方式,勾引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欲望来,这是否是一种道德?弗朗西斯卡也和大多数的女人一样,被平凡的婚姻生活磨去了激情,现在用诗歌把她的激情勾引出来,这是否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这里存疑。你可能一辈子不去接受诱惑,从而保得身家性命平安,但现在我专门采取诱惑的方式,像赖昌星那样,先用金钱,再用美女,不行的话,再用收藏品来攻击你,最后没有一个人能不倒在赖昌星的炮弹前。如果没有赖昌星的诱惑,那些下水的人,可能还是一个好人。就像佛家的一则故事讲的,一个修身立行的老和尚,功力不浅,他的政敌欲破坏他的修业,招了一个妓女,送怀入抱,这老和尚难以自持,坏了修业,最后自杀而亡。这里不道德的究竟是老和尚还是老和尚的政敌?同样,罗伯特面对着女人情感饥渴的这座活火山,他用诗歌的引子,掘开她发泄的喷发口,然后扔下她不管,他是否是一种道德?鲁迅讲过,让娜拉苏醒了,出走了,可是不给她活下去的办法,她还会回来的,而且只会害死她。

四是工作敬业树立形象。男人的一半魅力是他借助于工作抬高了自己,所以,当罗伯特来到廊桥时,立刻熟练地展示他的技术特长,又是摆弄相机,又是测定光线,专心致志,一副沉浸在工作中如醉如痴状。他所干的这一切,对于一个整体混迹于厨房里的女人而言,一方面是新鲜的,另一方面是她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当弗朗西斯卡百无聊赖地走进廊桥的时候,通过桥的板孔,偷窥着罗伯特的举动,其实就是观察他的那种工作的忘我精神。但这一切,不排除是罗伯特有意树立的形象啊。回想中国电影中,表现一个有为青年掠取女人的芳心,一般会表现他大刀阔斧地劈木材,其实这种俗套的设计与罗伯特的这个都是一样的,用来说明忘我工作精神对于女人的吸引力。

五是借花献佛营造浪漫。现在情人节来临的时候,往往是给爱情添砖加瓦的良机,就是因为情人节可以借机送上不超过一百元价格的鲜花,下面收获的就是一个女人的花朵般的奉献。一百元等于一个女人的心,你可能认为这个价格太便宜了,但是罗伯特就是通过采一束不值钱的鲜花营造了无中生有的浪漫,令弗朗西斯卡笑得乐开了花。

以上五招基本搞定了罗伯特对弗朗西斯卡的攻克。下面,当回来的时候,弗朗西斯卡自然会邀请他,因为女人的浪漫的心情一旦弥漫的时候,就像性爱过后还会继续需要抚爱一样,舍不得丢手男人的。

下面罗伯特的攻占招术基本是在上述战略上面的强化。一是帮女人做家务事。这是讨女人喜欢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女人在厨房里有一个男人帮手,倒不是要他们真的会做事情,只不过是需要男人对她们劳动的尊重,还可以打发她一个人做事时的寂寞。二是他继续讲述游历的经历。弗朗西斯卡本是一个教师,有一点文化,对外面的神秘的向往,通过他的讲述得到了满足。于是她乐不可支。四是夜色阑珊享受生活。两个人一起在外面散步,好浪漫,没有女人不在此刻不动情的。五是相互对饮添兴致。酒助人兴。两人喝着冰啤酒,自然热烙起来。六是适度退却放长线。罗伯特与她聊天渐渐深入时,问道:“你不想离开家吗?”使她不高兴起来,或者触痛了她心底的痛。她还自欺欺人地不想由他说出来,所以,她开始发火,而他开始收兵,因为爱情中往往一次低调是深入与进展的一个机遇,正所谓以退为进也,他这一次后撤之后,很快使她魂不守舍起来,就像钓鱼的时候,适度地放纵,会使猎物咬的更深。罗伯特这个战略,几乎决定了下面猎艳的成功。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波折,弗朗西斯卡就当即决定飞蛾投火般地扑上来了。下面很自然地进入了肌肤接触期。有一个镜头,颇耐人寻味。当时弗朗西斯卡一边接电话,一边手摸罗伯特的衣领,看似无意,实则反映了女人的倾心,然后罗伯特反手摸着她的手,终于有了手的接触,下面就容易得多了。

3、“少奶杀手”的虚伪

这个电影中的弗朗西斯卡的感情相当真实,把她的欲迎还拒的抗争与痛苦表现得十分淋漓。而个人的感觉,这一切都没有逃脱罗伯特的掌控。

弗朗西斯卡也在罗伯特面前,骂过他是伪君子。而实际上,这一次艳遇在罗伯特的游历中,占有什么成份?影片中的弗朗西斯卡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所以,当最后欲分手的时候,她一直追问着,自己是否是罗伯特过去的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女友中的一个,她是否会在他向后来的女友叙述中的时候,又是他“好妹妹”帐上的一个阿拉伯数字?

而罗伯特虽然口口声声地说她是不一样的,是他的真爱,但如何能证明罗伯特没有对以前的女友也这样说过,而对以后的女友同样这样说过?男人对女人说爱,几乎是可以脱口而出的。如果罗伯特对她的爱情炽烈的话,为什么以后再也不回来看她?所以,罗伯特的形象,只是一个女人日记里的形象,而影片提供出的实际的情况,却给人的感觉:他是虚伪的。

还有最后罗伯特劝她走的时候,潜意识里好像也不是真心的,几乎可以看出他心里上不想带她走,如果在世界各地艳遇到的女人都被他带走的话,那么,他的家里将是皇宫里三千嫔妃了。

4、电影的悖论。

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封闭式的故事环境,这使得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具有了一种实验的性质,而因为这种实验室性质的存在,使人可以完整地思考一下爱情中的悖论。

一是新鲜与陈旧心态的悖论。影片用来说明她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是因为她对这里的生活了如指掌,从而产生厌倦透顶。这肯定了心态上的厌倦心理的由来。而他的到来,对廊桥来说,则是他记忆中的新鲜,包括这个女人,也是他的眼睛中的新鲜,所以,同样的廊桥,在她来说,是一种封闭的老套,而对他来说,则是猎艳的新鲜处。同样的景物,在他们的两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爱情观感与视点,因为她就像廊桥一样,是他发现的一个神秘而已,当他解读了这个神秘后,他就像经历过的事情一样,便仍到记忆深处去了。所以,从一点上说,她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却是他进入时的新鲜感。她想逃出这种沉寂的生活,而他想介入这种沉寂的生活。非洲在她眼中是新鲜的,而同样,她的生活对非洲来说也是新鲜的。因此,电影批评她的生活的波澜不惊,只是因为她习惯了,而这种平淡不是仍有记者来采访吗?所以这廊桥的象征性是矛盾着的,悖论着的(这一段讲的不透,说的不好,表达能力有限啊)。

二是性爱与情爱的矛盾。她首先被拨动的是心灵,然后转化为性,再后来又是情,这里边究竟是情主导着性,还是性主导着情,这是人类的一种困惑。有时候觉得爱情仅仅是性的一种欺骗手段,一种进入状态的前戏而已。

三是弗朗西斯卡是真爱吗?为什么真爱却不敢面对日日厮守?当她要求离开的时候,是因为她惧怕在一起的时候产生新厌倦,那么,爱的最终结局为何总是厌倦?那么,她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是情欲还是爱情?她为什么对他们的爱这样没有信心?是因为她与丈夫的爱,也是经过这样的阶段?是因为以过来人的身份知道,爱情注定难以保持新鲜,所以她为了留下爱的记忆而回复到旧有的生活?那么本质上这个电影,反而是否定了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是爱情的关系,这种爱情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从发生的时候就能预感到日后的衰败,连陪着你到老的决心都没有,而只能像鸵鸟一样,回避着来保真这种爱情的纯度,这种爱情能叫人相信吗?那四天留下的究竟是一夜情的热烈与新鲜,还是情感的满足?这真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悖论。




----
因扎吉的“性感足球” 因扎吉,雨中的浪漫。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