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祖与占)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06 11:25:36), 站内信件
|
两性的地狱
作者: 大旗虎皮 西祠胡同
两性的地狱.躲闪与对话.好莱坞洗胃
在法国过春节总是很平淡,这是中国的年,法国新年已过,到处没有了气氛。但今年不同,1月24日,大年初三,香榭丽舍大街上警察戒备森严,全法数万华人汇聚香街,光从北京过来的表演团体就达2000人,庆祝中国新年,这在整个法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有第二次。同时,中国文化年在法国风风火火,许多中国电影展相继开锣,《电影手册》换了主编,福东先生第一期就做了个“中国独立电影”特辑,在西祠炒得热热闹闹。
猴年,气象变了。
性与诅咒
早在意料之中,在网上看到前方记者报道卡特琳娜.布莱娅的新作《地狱的解剖/Anatomie de l'enfer》“掀翻柏林”电影节,其实布莱娅一直是这种不依不绕的女权作风,这是她第四部被划为“十六岁以下限制级”的电影,一定还会有第五部。
总体上看,《地狱的解剖》是布莱娅比较一般的片子,法国公映的版本只有70分钟,估计发行商动过剪刀。这一次布莱娅的故事太过极端,写一个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的女人,雇佣一个同性恋男子陪她过四个晚上。事就发生在这四个晚上,她要求他欣赏她的裸体,听她讲述做一个女人的绝望。但是男人厌恶女人的身体,可又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两个人在痛苦中还是做了爱。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甚至贯穿全片)直接的性描写,其中很多是电影史上极限画面,其大胆程度直逼大岛渚的《感官王国》和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不仅全部性爱戏都是真的,还有男人给女人的阴部图口红,喝掉溶进水里的经血等等,的确难以下咽,不过这就是布莱娅电影,从1976年第一部电影《一个真实的女孩/Une vraie fille》开始,布莱娅电影就充满了极强的男权批判色彩,恰好与亨利.米勒小说中极强的男性中心主义构成对比。该片可以看作1999年《罗曼司》的姊妹作,正如《电影手册》评论说,“这来自导演某种对男性的长期的厌恶,或者是对男人厌恶女人身体的厌恶。”
影片插入了2段“弗洛伊德式”的画面,一个男孩子在树上抓住一只小鸟,结果在下树的时候不小心弄死了,小男孩对着小鸟的尸体一通践踏;第二段是小女孩给三个小男孩看自己的下体,小男孩们傻傻地笑。这两段精神分析主义的画面被布莱娅重新赋予了男权的批判色彩,讽喻男人对女人身体的占有、轻视和蔑视。剧中两个主演都是色情演员,都有着异常完美的身体,男演员不是法国人,加上模仿十八世纪语式的对白,导演运用了很多肢体语言来陈述一种性别关系,所以很难理解,而且这是一部非常成人化的电影,估计看不懂《绿茶》的人可能都看不明白“地狱的解剖”言之何义。
记得ARTE去年播放了一个女性主义专题,其中就布莱娅的访谈,她谈话的方式和思维的冷静完全不同于同专题中的其他女权主义者,也与我印象中她的形象相去很远,她冷静,成熟,深入,但这一次却不知为什么如此极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故事,一种残忍的性的实验,她说,“社会对女性的忽视是经常性的,这就使我总想写这样的作品,我总是想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候提醒他们,这很残酷。”也许就像诗人不穷尽夜晚,就描绘不出夜的声音,布莱娅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其实《一个真实的女孩》中女孩赤身裸体躺在草坪上,让健壮的男人向她的体内放虫子这个画面已经足够有力量了,《罗曼司》中女主角做产妇检查时幻想的那个场景已经很有讽喻意义了,在男人和女人的战争中,我们还会有些什么。
“躲闪”与对话
今年1月的电影院还是很热闹,去年各国的好片开始登陆法国,美国的《最后的武士》和《德州电锯狂魔》、中国的《小城之春》,索洛科夫的《父与子》以及土耳其的《远方》,很多片子虽然没有看过,可耳朵里也都生了茧子。在这么多片子里,值得说说的反而是一部低调电影《躲闪/L'esquive》。
《躲闪》至少有三个原因值得留意,首先,1960年生于突尼斯的阿代拉蒂夫.科西切(Abdellatif Kechiche)属于法国新锐导演阵营,多才多艺,演戏、演剧、编剧和导演样样精通,他的第一部电影《伏尔泰的错误/La faute a Voltaire》就很成熟,影片描写一个突尼斯移民在巴黎的经历,并在2000年的威尼斯拿到了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算是一鸣惊人;其次,该片在法国日趋紧张的电影投资环境中没有依靠任何投资和赞助,完全靠科西切个人投资拍成,剧本、对话、导演科西切一个人全包了,算是如假包换的“独立电影”;第三,各大杂志虽然没怎么炒做,但是打分普遍偏高,据说该片的剧本是科西切13年前完成的压箱之作。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为法国电影史提供了一部完全不同的“市郊电影/Cinema de banlieue”。自从80年代中期法国电影人开始关注“市郊”话题时,“市郊电影”似乎成为法国社会问题的顽疾,所谓“市郊”就是指远离市中心的下等平民聚居区,这里与城市富人的别墅和独门居室不同,到处是高层住宅,多居住着阿拉伯、黑人的移民。在90年代,市郊外国移民的孩子逐渐成长起来,“市郊少年暴力”一度成为法国社会最敏感的问题,“市郊”也成为某些电影批判现实的题材,最有名的就是卡索维茨的《怒火青春》,导致人们一提到“市郊”就想到少年暴力、酗酒、吸毒、犯罪。
科西切的《躲闪》躲闪过了人们对“市郊电影”的认识,上演了一出“爱情与偶然的游戏”。故事描写居住在市郊的高中生打算排演名剧《爱情与偶然的游戏》,奇诺是少言寡语、个性格内向的阿拉伯男孩,在与女友弗莉达分手后,无意间被同学莉迪亚拉去看他们拍戏,结果他想能与莉迪亚一起约会。可是事情开始变得复杂,先是莉迪亚的女友们不喜欢奇诺加盟演戏,后来是奇诺的男友们帮助他找莉迪亚谈判,似乎“市郊电影”中的暴力事件即将发生,但是一切又恢复了正常。最后戏在小区成功地上演,每个少年又找回生活的支点。
难以形容影片的精彩,关键在于,导演让10几个毫无表演经验的小演员在镜头前肆无忌惮地展开了真正的日常对话。尤其是男主人公奇诺,那种生活中常见的一棍子打不出个屁的角色,他为了追求莉迪亚硬要演戏,结果连爱情戏都演不好,还怎么能追到女孩子。当我们在街头巷尾听到一些高中生聚在一起大声说话时,很少注意他们谈论的内容,并且总是习惯性地报以反感。导演就是告诉我们,青年人谈论的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情,理想、爱情、争风吃醋、口水架,仅此而已。由于大量地展现青少年的对白,因而剧情的发展并不快,却是粗中有细,最后影片展现了一队警察对少年无理搜身的片段,完全来自人们对《怒火青春》的印象,可最后一切相安无事。
影片用手动摄影机拍成,开始摇动的镜头和色调有一种《破浪》般的亲切。除了表现这段小故事之外,影片还适当地对教育、贫富和权力进行了强有力的讽喻,其风格完全有别于大同小异的当下法国艺术电影,一枝独秀,前途看好。
好莱坞与洗胃
说到《怒火青春》,想起了卡索维茨。在网上看到了极品影虫对《歌茜卡》的评论,影虫最后的评论是“平庸的恐怖片”。当时该片还没有公映,心里非常不以为然。这是去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了,出于对卡索维茨的喜欢和对《黑客帝国》皇牌制片人乔.西尔瓦的信任,据说该片的缘起来自乔.西尔瓦来法国宣传《黑客II》时,特地在巴黎约会了卡索维茨。两个人谈到了《暗流》,西尔瓦对该片非常喜欢,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于是请卡索维茨来美国拍一部电影。而卡索维茨像塔伦蒂诺喜欢武侠片一样喜欢恐怖片,于是决定投拍这部电影。这两个合作的片子能像影虫说的那样平庸吗?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的确一般,有人专论过该片,此不赘述了。
在看《歌茜卡》的时候我总是期待能有惊喜,能推翻那些我不愿意看到的观点。影片在动用元素、调动情绪方面还是很出色的,可是,到了后半程的时候完全并入了美国恐怖电影的老套,导致后来还没有坐在前边的法国女孩恐怖,电影没怎么样,她却总是惊叫不已。我不愿意相信卡索维茨才华殆尽,但他经不过好莱坞的“制度性洗胃”,美国的商业体制在改造外籍导演方面真令人佩服,决定一个剧本的并不是制片人和导演一拍即合的快活,还有发行商、联合制片以及电影公司各个方面意见,这些都导致对外籍导演的“洗胃”,把过去吃过的一切全部清洗干净,然后重新患上一套“程序”,这个程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征,就是你看不出甲导演拍摄的恐怖片与乙导演拍摄的恐怖片之间会有多大区别,导演的个性也是资本的冒险,在申扬个性和规避风险的折中造就了平庸,真替卡索维茨遗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