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ordan2()
整理人: sisi8597(2004-08-16 16:52:22), 站内信件
|
吞噬灵魂的音乐
有些音乐显然不给我这样的歹人听的。必须坦白,我在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我窃笑那些为那首主题曲感动得泪水涟涟,无以复加的观众;我在看李运迪,周杰伦四手联弹,迷倒无数人的场景我竟然觉得好笑。我不得对我自已这样解释,许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人,还是被导演,作曲家,‘炒作家’,芒刺在背的伎俩弄得唏嘘不已。 当然是我不对,所以,我无时无刻告诫自已,身在异国,不要用我的铁石心肠来判断任何音乐作品。
-----------题记
由于种种原因,我很少仔细听女钢琴家的演奏。基本上,我拥有的女钢琴家的CD 也是些很老的宗师级的人物了,例如Hess, 内田光子,Haskil, Pire, 还有下文要提到的Argerich。有很多人说,或许‘业余’的耳朵更挑剔,或许其中道理就在此吧。习琴,爱乐多年,无论我属于专业或是业余的category并不重要,因为我很高兴,在异地,我能被一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女钢琴家深深打动。这位女钢琴家就是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钢琴家,居觐。其实早在国内,我就听说过这个算是同辈的钢琴家了。居在国际上很早就斩露头脚,常常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大赛,比较有名的有罗马尼亚钢琴大赛第一名,UNISA南美钢琴大赛第一名,更有蓍名的柴可夫斯基大赛钢琴第三名(第一名空缺)。可能是我固来对中央音院的一点陈见,我不太喜欢中央学院的学生演奏。因为总觉得我听到过的学生演奏都太追求每个音色的细节,技巧的完美,是以牺牲整个作品的个性,或是自身的热情为代价的。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倾向上海音乐学院某些高才生的演奏。他们其中有些人,没有完美的技巧,却有着无比的热情,和少见的大师的大气,更有许多年轻炫技钢琴家独缺的敏锐的音乐触觉。再有我觉得,上音陪养的学生,还是或多或少沾有一点海派浪漫的音乐成分,可能与这个城市所处的特别环境和历史有关吧。居虽然曾在中央学习多年,但她出生在上海并在上海接受过两位很有名的上海名师的指导,应该还算是被‘上海学派’所影响过吧。
居后来在英国的北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曾开过独奏会,由于时间仓促,我没能听成,这次,也是第一次,我终于有幸听到这位钢琴家的演奏,无巧不巧,正是在一个很特殊的场合-----和肖邦大赛齐名的伊利沙白女皇钢琴大赛。对于钢琴比赛,我始终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去的,因为必竟都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是终究有限,更何况在这个时代,就算肖邦钢琴大赛背后也充斥着‘应试’的弹法,不公的裁决,等等。我听居弹的第一个曲子是她在复赛弹的肖邦的fantasy-poloaise。这首曲子是肖邦最后的一个作品,可能是他当时对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音乐难度可见一般。从她的手指触键的那一刻,我就被她的音乐深深吸引,引子段神秘,充满着幻想的气氛,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发生。中间的叙事抒情段深情无限,饱含了无限凄苦,和人生的无奈。让人痛心,即便是超凡脱俗,高傲不羁的肖邦也难逃世俗的烦恼。最后的华彩也是弹得光彩夺目,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26岁钢琴家演奏出来的作品。一般来说,如今的钢琴大赛还是倾向于给那些更年轻的选手大奖,因为高龄选手音乐虽然成熟但是可塑性确比17,18岁的青少年少了许多。这也是如今给许多钢琴大赛评委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到底是把奖给那些成熟,有思想而又稳重的青年,还是给那些才华出众,稚气未脱的天才少年。在决赛中,居的表现更是让人信服。可能是前两轮,她弹得还不是出彩,因此,在决赛中,她是排在最后面的几位。这也意味着,要是从比赛角度来讲,要是要得奖,那必须在决赛中,弹得比她排名高的选手好出不少。而且决赛出场顺序是按半决赛名次来定的,所以居是最早出场的。她选的决赛协奏曲是普罗克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由于是直接转播,所以我没能仔细分辨乐队的表现(可惜连指挥是谁都不知)。但居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我都听得很用心。第一乐章的呈现部,是典型的prokofiev的手法,直接用颗粒性的音乐告诉所有听众,我来了。随着乐句的展开,老普音乐的打击性就更显突出。居的技巧非常完美,需要手指硬时候,铿锵有力,需要抒情时候,软到恰到好处。整个协奏曲郊果非常辉煌,充满着不和协的合声,但在整体上,又是相当统一,结构非常工整,这些内在的张力是需要一个很好的钢琴家才能表现出来的。有许多人将第三协奏曲和老普的战争奏鸣曲相提并论。我个人倒是认为,第三奏鸣曲更有些生气,其矛盾冲突可能不如6,7,8奏鸣曲那么显耳,但却同样锋芒毕露,这些居都做得相当到位。随着第三乐章,最后的cadenza将乐曲推入高潮,居很完整地完成了这部老普的力作,给所有的听众还有评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最后,居得了第6名,在这6名最终获奖的选手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位来在中国的女钢琴家。顺便提一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届比赛的第三名kim放弃了第三名(第三名因此空缺),因为他对最终评委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夺得第二名的另一位中国选手Shen wen-yu不应例在他前,且一位评委是这位中国选手的老师,还有傅聪也是决赛评委之一。坦言,决赛中,我最喜欢的两位选手就是这个第三名的Korean少年(17岁), 还有就是居。这位少年的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煽动力。当然 Shen wen-yu虽然发挥得也很好,但在决赛协奏曲上,明显有弹错的地方。谁是真正的赢者,我其实莫不关心,音乐不是用排名来说话的。就像我对那位拿第一的德国人弹的老普第二协奏曲没有给留下丝毫印象。正如许多钢琴大赛评论家说的,给人印象最深的不一定是最后胜出的,因为拿第一的往往是音乐,技巧,心理素质,四平八稳的‘比赛高手’,仅此而已。
即然提到了prokofiev的第三协奏曲,我不禁想起两个星期在伦敦皇家音乐厅听的一场音乐会。上半场是Argerich弹这首协奏曲和一个乐队的序曲。同样是一个当今世界凤毛麟角的一位女钢琴家,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她没有Pires那么柔情似水,没有Haskil的那么有规格(有人称之为classic),也没有内田光子的细腻,但我唯独欣赏她音乐中的辉煌,技巧的完美,还有充满灵气的狂野,有时带有一些过不加矫饰的甜美。当这位年旬60的老太出现在乐队前时,我很吃惊,很难想象这位就是几十年前,驰骋肖邦大赛的阿根廷钢琴美女。大师坐定后,随着指挥挥棒,脆亮的管乐奏出前奏。不愧协奏的是伦敦爱乐乐团,其管乐水平比国内的管乐不止高出一个档次。我当时想到上交的管乐,永远听上去像是文革的军乐队,不禁失声偷笑。相比居觐在比赛时候的表现,显然大师的音乐更自如一点。在世界一流的乐队协奏下,argerich触键很果断,和居比赛时的小心翼翼形成很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听比赛录音的原因之一,因为相对而言,比赛时,稳定的情绪和高超的控制显得比出彩的性格和收放自如的心境内更重要,虽然这些当然不是永远对立的。我同时折服这位年过60的宗师的力量。一个合旋的力量能将声音很宏量地传到音乐厅的最后一排,但又不被乐队所淹没。而且我仔细看了她的细节动作,总体而言,这位技巧出众的钢琴家很会利用身体的各部位的力量。她稳实的身体,在极小的晃动下就能发出惊人的声音。演奏还是奏为主题,演是次要。承然视觉郊果还是起到一定作用,但一个像Argerich伟大的钢琴家是不需要用肢体语言来和听众交流的。整个协奏曲一气呵成,结束后,观从长时间起立喝彩,要求返常。可惜从这们女大师的蹒跚的步履就看出她已疲态尽现,最后她竟然不得不请乐队的首席先退场,才平息如雷般的掌声。
坐在归途的火车上,正好听到一些中国留学生谈论现在的流行音乐。想想有趣,在如今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世界,周杰伦的双截棍,张学友的磁音, 甚至是Whitney Houston高音对我影响越来越少,难道我耳聋了?
不错,就是这部和声极不协调,极其刺耳的prokofiev的作品吞噬了像我这么一个铁石心肠的人的灵魂。
3/4/2004, 午,于DSL lab, jordan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