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隋唐五代文学>>Re:是"臭"还是"香"?

主题:Re:是"臭"还是"香"?
发信人: fslts2(Ω)
整理人: fslts2(2004-04-01 14:47:02), 站内信件


    我同意下文观点."两者与全诗的立意都是相合的".

    
                         “朱门酒肉臭”二解

                               赵 健

  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内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

  好诗就应当细心读,认真理解。那么,该怎样读、如何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呢?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臭”字有两种读音、两种含义,因而这诗句也就有两种读法、两种注释。

  第一种:读作“朱门酒肉臭(chòu),路有冻死骨”。征诸《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贾传棠等编,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注释为:富贵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穷苦的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

  第二种:读作“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这样读,首先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其次在《杜甫诗选译》(倪其心、吴鸥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一版)的脚注中,也可找到一段足以作为依据的文字:“臭,一说读xiù,气味。‘酒肉臭’是酒肉香味。”按照“臭”字的这种音义,该诗句的注释就应该是: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

  这两种读法、两种注释,究竟哪种更好、更准确?让我们回溯一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写作背景: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将家小安置在奉先县(即今陕西省蒲城县),托亲戚照看,自己只身去长安求官。可当他历尽艰辛,总算当上了管理门禁锁钥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的小京官),回到奉先县探望妻儿的时候,小儿子却已经饿死。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悲愤万分,乃有此控诉政治腐败、聚敛残酷、贫富悬殊之佳句。忖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两种注释,我们有理由认为,两者与全诗的立意都是相合的。

    倘若一定要分出个高下的话,似乎第二种读法和注释更妥贴些。因为肉会“臭”(chòu),酒是断乎不会“臭”(chòu)的,我们尽可以不把“酒肉”理解为“酒”与“肉”,而可以理解为“美味佳肴”。





【 在 baihe_163 的大作中提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臭”字做何解?有说臭的,有说香的。
:请对此有研究者答。
:......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