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烟视媚行

主题:烟视媚行
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放我生路)
整理人: uberpp(2004-03-28 17:50:21), 站内信件
    在小洲拍照片的时候,即便Crystal在一边惊呼,我仍然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如何的妖媚,如何与往素的平淡大相径庭,直到看到Jane发过来的照片,才蓦地发现,毕竟还是女子,始终还是也有娇媚的时候,“真是很小资的感觉”,一个看完照片的朋友如是说。不知道为什么“小资”成为他们经常用来形容我的词语,其实我并不喜欢海派,觉得太多的“游资”味道,却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觉得我带着浓重的海派感觉。然而在我心目中,张爱玲才是真正海派女子登峰造极之作,所谓“烟视媚行”四个字,用来描绘海派女子是最合适的,无论做人,还是文学。
    我对“烟视媚行”的最早记忆也是来自张爱玲,胡兰成让她找句话形容自己,她想到的是: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来淹然百媚。横批是:正大仙容。一直很难想象,并不貌美的张爱玲是怎样“淹然百媚”,“媚”似乎从来就与才女无缘,那丰姿绰约什么的挠人心动的词语,用于才女身上过于妖艳,过于风骚,更与那透出的书香气味格格不入,所以爱好着古典文学的我,并不喜欢这个在千万个汉字当中,唯独最具女性柔和的“媚”字,总觉得长孙皇后那雍容大度才真正值得众多女子的敬慕,才配得上“母仪天下”的份量。
    然而李碧华却评论:别小觑“烟视媚行”四个字,这是很多姐妹的毕生课程!沉溺在“欲”中,却仍追求一份“情”,空虚而无奈。“大情大性,敢爱敢恨,快人快语,心狠手辣”。终归是性情所至,这才是“亮点”。
    很难想象,烟视媚行能够与这么多奇特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心狠手辣,我猜想她的感觉应该是,“有点媚,有点懒,有点刁,大情大性敢爱敢恨没心没肺”。而魅力就体现在这个“有点”上,一定要体现出分寸感。
    恐怕这种分寸感的把握,非要张爱玲才可以游刃有余。晚清重臣李鸿章、张佩纶之后的她,有源自血统的高贵,深谙时尚风情却又特立独行,才华横溢又有着沉郁和敏感的喟叹,张爱玲无愧为十里洋场中一个乱世传奇。这道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足以让其他女子黯然失色,如果中国近代文坛上,真正能用烟视媚行去形容的女子,除却张爱玲,还能数得出何人呢?不管她是萧红还是冰心。
    想象着法国梧桐成行的霞飞路,夕阳黯淡,充溢着绝望的情怀。人们奢靡着,弥散着华丽而颓废的风格,年轻的张爱玲,穿着奇特的服装,带着喧嚣与张扬,踩在潮流的浪尖上,一路摇曳着走来,身后还有一群稚童尾随着大喊“张爱玲,张爱玲”。趁早成名的痛快,就这么不经意间被张氏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那种精警尖消、华丽苍凉,带有贵族气息的忧郁的反讽笔锋,早早成了三、四十年代海派风格的典型商标,无论是鸳鸯蝴蝶派的罗愁绮恨,或新感觉派的艳异摩登,都不如她敏感而尖锐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意识特征,即便是苍白和沉的,人在无望中消耗,而文字里面却延续着生活的惯性,却沿袭了更多旧上海人生的悲凉意味。
    (下图:张爱玲)
    http://kingtang.myrice.com/v1.jpg
     追随张爱玲的人从40年代开始到现在数不胜数,李碧华在文章里把张爱玲比喻为一口井,不过它不是一口普通的井,而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以此来说明张爱玲的才华惠泽后人。在描述张爱玲的影响时,李碧华形容:“张爱玲是狐假虎威中的虎;是藕断丝连中的藕;是炼石补天中的石;是群蚁附膻中的膻;是闻鸡起舞中的鸡。”只要有人将她与张爱玲相提并论,她马上说:“我是张爱玲的读者,请别‘无媒苟合’。”
    张爱玲有一张照片,穿着开了前襟的旗袍,一排布的扣子斜斜延伸到腋下,扬着细长的眉,长尖的下巴略微扬起,配了微卷的发,在暗的黑白底色上翻版旧上海的风姿。还有那张流传的照片,明黄的织锦宽袖袍,稍微回头侧望,眼神些许自恋自艾,但又目空一切,鬓间散乱缕缕长发,红唇一支烟,神情孤傲漠然。
    我在小洲荒废的祠堂里模仿张爱玲的经典姿势拍了一张照片,是所有照片当中被人认为最有气质,最有女人味照片,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具有那么浓郁的女人味,不知道是托赖张爱玲的姿势,还是自己的本质的散发。有人更说,觉得我的眉目颇像张爱玲,实在令我惶恐不安,张氏的感觉是自然天成的,然而我只是模仿其样子,单是两张照片对照,已经分出气质的高下。张爱玲做女人也做得妙趣横生,特立高深,冷傲大气;而我,充其量不过是张氏笔下乖张暴戾,变化无常的小女子而已,能成小家碧玉已然不错。
    爱着张氏的风格,不自觉地表露出小资的气味,却抵制海派的感觉,人通常就是这么自相矛盾。我信奉张氏,“人生就是哭笑不得的伤感剧”,而“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在一个以破坏为特征的时代里,人是渺小的、孤立的,他们要承受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在展示着自己的独特的风采的同时,却善于描写声色犬马的上海,阴暗的人心。阅读张爱玲需要一个忧郁和悲欣交集的心情,我在她的小说中,反复遭遇四十年代,反复遭遇一样奇特的女子,反复遭遇生命的悲凉。张爱玲笔下一场场演绎着的倾城之恋,纵然万种风情,总是逃不过这句话“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布满了虱子”的预言。她如同个性张扬的妖精一样高高在上地观看世间沧桑。哪怕只是一句话,也极尽诱惑之古怪,时而让人感觉悱恻缠绵,时而又让人感觉云山雾里的美艳,时而更是充满不知从何而来的无常的颓废感觉。
    就是如此的诱惑,张爱玲,不用“烟视媚行”,又可以如何形容?
    张爱玲离开上海之后,她的高峰创作从此结束,而海派的女性作家都断裂了类似张爱玲风格的承传,直到王安忆重启了我们对海派的记忆,可是始终还是难以企及张氏的高度。在张氏浑厚的悲凉当中,依旧烟视媚行的唯独是那些做了妖精的女人,只有她们才有资格谈起一切美丽与奇妙。不少自诩现代海派的所为美女作家摇摆着走到我们的面前,显露着她们的身体,用体液去写作,便以为真正得到张氏的精髓,殊不知妖精里面也会分成很多种。莫说张氏的才气是那些肤浅的“美女”所学不来的,单是张氏那孤傲,现代女人拼了命地迷离也模仿得不伦不类,只能画高挑的眉,复古的眼线,再者偶尔穿穿大红大绿。
    只是可惜了95年,凝目回望的一些片断刺痛着张氏的心,人生的盛宴都成为生命终点一些凌乱心痛的追忆。75岁的张爱玲一个人走到了生死的边缘,终于在那一个无人知晓的时刻悄然而去,她的一些故事成为永远的秘密,宛如午后如诉的小提琴琴声悠扬,却又不得不嘎然而止,空气中没有张氏的痕迹,只有四处弥散的握不住的苍凉,只剩下留声机里不断地传出另一位被李碧华赞誉为烟视媚行的女子白光在《诱僧》的曲子里嘤嘤的唱到:“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从此,文坛寂寞得恐怖,因为只出了一位这样的女子,曾经。


----
因为这世上有了我,你没有资格寂寞。

小魔女——我心似镜(文集)

小魔女——我心似镜(日记本)

http://img1.photo.163.com/carolinejune/544925/__scale__1_4389360.jpghttp://img1.photo.163.com/carolinejune/544926/__scale__1_4389490.jpghttp://img1.photo.163.com/carolinejune/544930/__scale__1_4389636.jpghttp://img1.photo.163.com/carolinejune/534081/__scale__1_4339821.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