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oping(小品)
整理人: nikkosport(2004-06-09 12:47:03), 站内信件
|
[杭州路边的臭豆腐]
我想,我还是很喜欢臭豆腐滴。
毕竟,骨子里头流的是杭州人的血脉,所以天性中,一生下来的时候,便已然知道臭豆腐这东西了。只是,蛮喜欢,也是长大之后,最近几年的事情。人,就是挺奇怪的生物,有些东西,现在喜欢,以后未必喜欢,有些东西以前喜欢,现在却未必热爱。这个臭豆腐,之于我,就像是最近才发现的新生事物一般。
要真严格说起来,杭州究竟哪家店里的臭豆腐最好吃最出名,好像是至今为止都没有的。至少,据我所知,杭州的臭豆腐,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路边的小摊小贩。
以前,记得小学时放了学。常和同学去菜市桥那条街玩,那个时候,那条街,依稀仿佛是叫做新世界的样子。名字的来源是那边开了家叫新世界的百货公司。因为家的范围在那边,所以,一直以为这个新世界,便已经是整个世界的中心那样繁华了。
那边,当时有几家小店,是专卖小吃的。我的同学,又是出了名的爱吃“奇怪”东西的家伙,那个时候,被她带着,小小的年纪奔菜场买醋萝卜、醋大蒜之类已是常事。至于说到臭豆腐,也不过是少年堕落中的一个小小插曲罢了^^
我是喜欢吃炸臭豆腐的,一个锅子,半边搭个架子,小贩一边拿个酒勺一样的勺子,做了油墩墩儿放进锅里去炸的时候,一边就拿起旁边的塑料菜筐,拉开白纱布,哗啦啦地锅里面点着数放臭豆腐,然后,锅子里便滋滋滋地开始热腾起来。
我很喜欢看这个忙碌的过程。白白的油墩墩儿慢慢地变浅慢慢地变成金黄和臭豆腐在锅子里游来荡去同样慢慢变成金黄的过程,是童年时代的我,觉得很有趣的游戏。所以,总是点上一串肉豆腐,然后站在边上,一边吞着口水,一边看着臭豆腐与油墩墩儿养成的过程,而往往还没熟的时候,臭豆腐的香味已经扑天盖地地漫出了锅子。
所以,那条街,往往是臭豆腐香味四溢的地方。
说起臭豆腐的香哦,还是因人而异的,喜欢的人叫香,不臭不香,哈哈,多矛盾的概念,而不喜欢的人,往往一闻到,就一副快要昏厥的样子,更别提要放入自己的嘴中。
臭豆腐的表皮炸得金黄金黄的,用个长长的竹签串好了,涂上点辣酱之类的调味,便可入口。一口咬下去,外面是酥韧的,里面却是嫩而水的,说是水的,实在是感到嫩得很嫩,又仿佛不能用嫩形容,是介于豆腐与豆腐干之间的口感,于一齿下去之时,仿佛是有的,又仿佛是没有的,有时都会觉得齿间分不出是否咬到了里面的内容,还是咬到时里层已经化开了呢?只有在舌间时,才会觉着,原来还是在的,只是,飘散开了,随着浓浓的香味,和着臭豆腐特有的鲜味,畅意口舌。一块下肚,香留齿颊之时,第二块已早已迫不及待地再度送入口中……
[臭与臭的碰撞]
我是不太爱食辣的,所以,纵然此物香气夺人,可是,相对而言,缺少了调料的臭豆腐,味道总是有点和而寡淡的。
但,臭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种,后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便是与臭苋菜杆合蒸,据说是有名的宁波菜“蒸双臭”,不过,现在早已成为杭州百姓家常的菜谱。
一碗臭苋菜见底,上面辅上一层白花花的臭豆腐,放去炉上蒸,不多时,锅中的香味便挡都挡不住地冲出门外,不过,再香也抵不过将此时的臭豆腐送入口中——先是嫩的,滑的,散的,而后是鲜的、臭的,略有些汤汤水水一起带入,也沾满了豆腐与苋菜之优,混着豆腐,那个滋味,余味无穷,或许再在臭豆腐上放些辣,不可太多,一些些仅够,那时,更是将鲜吊得锦上添花。却不是鱼之鲜、羊之鲜、笋之鲜、奶之鲜、水果之鲜等等,只是臭与臭碰撞时的臭臭结合之鲜。吃过这双臭结合,舌头都像经过一次洗礼,长长久久地被这味道所征服,这感觉,正所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言辞之贫乏,实在已无法预期了。
[杭州山边的臭豆腐]
这或许是有些跑远了。不过,也算是杭州的周边吧。实在因为印象深刻,特意提上一下。如果哪位有机会去了,一定要试试。
记得去年去富阳界境的碧云洞看溶岩,坐缆车而上,顺山路而下,一路秋千无数,留下欢笑不少。可,山脚下的一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豆腐摊,却生生地将食客的心留在了碧云洞脚下。
那家小摊的所有食物均是自制自销。卖的豆浆,早上新鲜磨的,随便洒上些糖花,便被哄抢一空,只因白花花的,看起来总是美味,喝起来更是鲜爽。
不过那手制的臭豆腐,表皮是真的霉黑,众家游客看惯了杭州街边白白的生豆腐,一时之间面面相觑,终究有个胆大的,来了个一串。结果,害得那游车在门口足足等了半小时之多,豆腐摊被抢得精光,才得启动。
我买到的是最后几串之一,黑乎乎的臭豆腐,香是香极的,可一时看下,实在可怕,炸出来也不见美了多少,更何况,旁边附带供应据说也是那摊夫妇自制的辣椒酱呈老黄色,在黑色的豆腐上一摊,诸位想像一下,便知如何地可怕了。
可是旅游车在呼唤,无法多想之下,胡乱涂了点辣椒,便冲上车内。
上了车,一口咬下,才是何等后悔。香得不像话,豆腐又是好吃得冒泡了,才几串,逗得车内全是豆腐香,这边食客在吃,那边没吃的在吞口水,与它一比,杭州那些白白的臭豆腐,都好像是未做到家的半成品了。不够生鲜不够酥透,更何况是那自制的椒酱,不是很辣,却很是特别。两相得益,那个印象真是深啊,至今仍在后悔没把最后几块未成品也打包了带回杭州,呵呵。
[附注:传说中臭豆腐的由来]
相传康熙八年,安徽一位举子王致和进京赶考,但名落孙山。由于路费都花光了 ,只好留京待下次再考。王致和小时候曾做过豆腐,为维持生计,便在当时的“安徽会馆”内做豆腐卖。
有一次正值盛夏,豆腐还剩了好多没卖出去,他一看,发愁了,如果倒掉就太可惜了。这时他突然想起家乡有人用它们制成酱豆腐,但怎么作呢?只好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加盐和花椒封在坛子里。时间一长,王致和才想起来,赶忙打开坛子,臭气扑鼻而来,豆腐全变成绿色了!他好奇地尝了尝,味道却鲜美无比。由此,王致和的臭豆腐就这样扬名了。
---- 人生是杯酒,
酸甜苦辣
我只想浅尝辄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