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ryxie()
整理人: squids(2000-12-30 01:02:05), 站内信件
|
原曲为巴赫所作《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首》(d小调,BWV1004)的末乐章(第 五曲),被称为杰作中之杰作。吉它改编曲与原曲同样有许多不同版本。主要有 塞戈维亚的,耶佩斯、山下和仁据塞戈维亚版本再进行改编的。本曲规模宏大, 不论原曲还是吉它改编曲,虽然演奏难度较高,但都已成演奏家的重要保留曲目 之一。
“夏空”原系西班牙一和古老的舞曲,后流传欧洲各国,并成为一和独立的 器乐体裁。常用三拍子,中庸速度,情绪较庄重。乐曲结构由简短的主题及其变 奏构成。本曲充分体现了上述体裁特征,并用丰满的乐声形成引人入神的意境。
全曲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三十二个变奏构成。中庸速度,3/4拍子,d小调( 中间转入同名D大调,最后返回d小调)。195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赫研究家 威策尔(Albert Schweizer,1875—1956)曾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 出了一个世界。”关于乐曲内容,德国音乐史学斯匹塔(Phililpp Spitta,184 1—1894)曾作如下的描述:
“音乐的洪流从难以觉察的来源奔涌而来,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 的了解,同时具备着支配宏伟想象的绝对能力,这是任何艺术家难与比拟的。… …我们从严肃雄伟的开端经过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题,过渡到一连串鬼怪般的三十 二分音符上下奔驰,阴险地笼罩着的第三主题。那一阵阵颤抖的琶音,缓缓移动 ,象一道支幕飘悬在阴郁的山谷之上。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将它团成一个巨球, 向森林猛力摔去。树木呻吟摇动,树叶到处飞扬。由此我们进入美丽庄严的D大调 。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 ,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这位大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用乐器去表现不可思议 的情景。到D大调这一大段落将要结束的时候,音乐变得象管风琴,有时我们又仿 佛听到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 (摘自谭抒真为伊凡·加拉米安版《巴赫无伴 奏奏鸣曲及其组曲》所作《前言》)。
上述的说明完全适用于内容和形式都忠实于原作的吉它改编曲。在演奏的根 本问题上,谭抒真教授对小提琴演奏家说的一段话对吉它演奏家也完全适用:“ 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必须对这首作品有深刻的了解,一方面要将每段变奏的艺 术特点鲜明地表达出来,一方面又要保持全曲完整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在 巴赫为数众多的吉它改编曲中,本曲录制的唱片较多。近几十年录制本曲唱片的 著名演奏家至少有:塞戈维亚、威廉斯(1965)、波拉谢克(1969)、耶佩斯( 1970)山口修(1979)、伊斯宾(1980)、山下和仁(1980)、泽尔舍尔(1982 )布里姆、迪亚斯、罗波斯—拉莫斯等。
八小节的主题从3/4拍子的第二拍起奏,在第八小节第一拍告一段落。第二拍 上附点节奏的运用,使主题呈示时具有萨拉班德舞曲的特征。接着主题变化反复 三十二遍。在这过程中,不断反复主题呈示时在低音部出现的八小节结构的固定 低音。
本曲的主题及其三十二个变奏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呈示主题开始 到转到D大调之前的十五个变奏段落。这是全曲的主要段落。在这部分里有不少段 落都是三十二分音符乃至六十四分音符的琶音奏法段落,这也是吉它性能大显身 手的段落。如鱼得水的吉它在这时如何超越表现技巧的阶段而仍然着重于内容表 现,是至为重要的。D大调的第二部分包括第十六变奏至第二十四变奏。这部分相 当于乐曲的中间部分,也颇适宜于吉它表演。得心应手的吉它演奏家能使音型化 的段落变成内容丰富而起伏自然的乐声。从第二十五变奏开始的第三部分返回d小 调,它犹如是主要段落浓缩后的再现。最后完整地再现主题的原型,在庄严的气 氛中结束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35.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