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g.sister(CP要MM)
整理人: yong1015(2004-03-21 11:56:28), 站内信件
|
要怎样处理它才能在电视上得到最佳的图像呢?由于水平方向上需要720个像素,所以我们要把640变成720。这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黑色在左右两边各补上40个像素。这样得到的图像在电脑上直接观看左右两边都有黑边,但中间的图像部分比例正常(图7-1)。
而在我们上面所说的“理想电视”上一放,毛病就大了:由于像素是“瘦长”的,我们看到的图像不但左右有黑边,而且中间的图像也是水平压缩的(图7-2)。
第二种方法,我们把640*480的画面进行重取样,水平拉伸到720*480。这样得到的画面在电脑上直接观看是水平拉长的(图8-1)。
在“理想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最边上的9个像素是看不到的,屏幕上水平方向只有中间的711个像素,垂直方向上则有全部480个像素。我们可以看到屏幕上下都有窄窄的黑边,高度为3个像素(图8-2)。
这样的画面是有点问题的,因为画面的部分内容被裁掉了,而且有效画面的比例也不完全正确,水平方向上拉长了一点点(大约1%)。虽然这种程度的拉长人眼其实看不出来,但毕竟不够完美。
第三种方法,我们也是把640*480的画面进行重取样,但只拉伸到704*480,然后在左右两边各添上8个像素宽度的黑边,形成720*480的画面。这个画面在电脑上直接观看也是水平拉长的,而且两边有垂直的黑边(图9-1)。
这样在“理想电视”上放出来画面四周都有窄窄的黑边。但中间的画面却是内容完整而且比例正确的(图9-2)。
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人可能会说,第三种方法其实也不够完美啊,电视屏幕并没有被完全利用,四周都有黑边。当然,这肯定是不够完美,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了。首先,四周都有黑边是由于NTSC制式所限,为了保证电视画面的比例就只能这样。而且,在家用电视上其实是看不到这些黑边的,这是因为有过扫描的存在。
过扫描是指电视在显示画面时,会把图像的宽度和高度都扫描得大一点,使其四周处于屏幕以外,从而防止在屏幕上四周出现黑边或者变形、模糊等显示瑕疵。适当的过扫描是必要的,因为CRT显示器的原理决定了图像边缘的质量肯定不如中心。但如果过扫描过多,有时就会看到部分字幕、台标被切掉。一般来说,家用电视每边的过扫描控制在5%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在这样的电视上看我们用第三种方法制作的画面,高宽各被裁切了10%,但图像比例正确(前提是电视的过扫描是成比例的)而且没有黑边(图10)。
对比前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过扫描裁掉的图像范围还是相当大的。大多数人恐怕根本没想到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DVD画面会缺了这么多,但如果用Avia或Digital Video Essentials之类的测试碟看一看就很清楚了。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DVD都不按第三种方法来制作呢?首先,有些制作人员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其次,很多制作人员也根本不在乎这些微的差别,因为反正最后都要被电视过扫描裁掉不少画面,而且比例稍稍差一点谁也看不出来,更不用说电视本身的显示比例也可能不准。其实,很多制作者对DVD画面的处理是相当随意的,不该有的黑边经常出现。就以港产精品《少林足球》来说,很多画面上都有黑边,而且不同的镜头黑边的位置和宽度还不一样。比如图11,注意看左边和上边的黑边。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电脑的播放。
们上面所说的“完美”方法是指对于电视而言。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用电脑播放DVD并用LCD、等离子或者投影来显示画面已经成为潮流。这种播放方式克服了CRT电视的种种固有缺陷,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完美的画面。在这种播放方式下,第三种方式的画面不再完美。因为电脑播放时只是简单地将720*480的画面垂直拉伸到720*540,所以第三种方式现在不但左右都有黑边,有效画面的比例也不对了,水平方向上略有压缩(图12)。
现在第二种方式制作的画面才是真正的完美,因为它不但比例正确,内容完整,而且充分利用了整个屏幕(见前图3)。
电视和电脑播放DVD的原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当前的格式下无法让电视和电脑都放出完美的图像来,所以只能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现在的模拟电视有着诸多的先天缺陷,即使是理论上也很难得到完美图像,而电脑系统则可以。所以优先满足电脑系统的要求是大势所趋。这么看来,HTPC大有其可行之道。而电视用户也不必心理不平衡:反正你看到的图像本来也被裁掉了不少。要想追求完美还是赶快向电脑系统靠拢吧。
上面说的是NTSC制式,PAL制的情况则刚好反过来,它的像素是“矮胖”的,高宽比为54/59。PAL制的画面是怎样的情况,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 CP要大把M...M金钱!
CP要大把MM...美眉!
DVD-9目录/代销售/出租(包试/包换/支持正版)
DVD-5目录
龙口东路1355 615 6488
|
|